别称
假牛痘,副牛痘
概述
挤奶者结节,为接触感染挤奶者结节病毒病牛的乳头及乳房引发感染的一种皮肤疾病。
本病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
挤奶者结节最主要的病因为接触感染挤奶者结节病毒病牛的乳头及乳房引发感染。危险因素为主要与职业有关,如奶牛厂的挤奶工人。
本病无分型分期。
挤奶者结节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无痛性扁平红色丘疹,后演变为浸润性结节、坏死、结痂,随后自然愈合。
停止与病牛接触为挤奶者结节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治疗的关键点在于停止与病牛的持续接触。该病治疗难点在于明确病因,病因明确后治疗不困难。
挤奶者结节多在 6 周内自行消退,不遗留瘢痕,一般不会引起不良后果。
避免与病牛的接触是挤奶者结节目前有效的预防手段,可最大限度降低挤奶者结节的发生。
症状
挤奶者结节的潜伏期为 5~14 天,通常发生在手指,也可出现在前臂、脸部。主要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扁平的红色丘疹,1 周之内演变为坚实的、略有浸润的靶形损害,皮损中央为红色,外为白色环,周围有炎性红晕。
挤奶者结节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挤奶者结节的常见症状包括:
红色丘疹:为该病最早出现的改变,皮损初为单发或多发的红色丘疹,不痛。
靶形损害:为该病典型的皮肤损害,随病情进展,1 周之内演变为坚实的、略有浸润的靶形损害,皮损中央为红色,外为白色环,周围有炎性红晕。
结痂:为皮损晚期的表现,后期逐渐不透明,皮损变成灰色,逐渐坏死,在结节中央凹陷处结痂,痂皮脱落后成为乳头瘤状淡红色赘生物。此后皮损自然消退,消退后不遗留瘢痕。病程持续 1~4 周。
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挤奶者结节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高热
皮肤溃破伴感染
口腔黏膜糜烂
病因
挤奶者结节的主要病因为,接触感染挤奶者结节病毒病牛的乳头与乳房引起的疾病。
挤奶者结节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接触感染挤奶者结节病毒病牛的乳头与乳房,感染挤奶者结节病毒。
哪些人容易患挤奶者结节?
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挤奶者结节:
挤奶场工人、屠宰场工人、兽医等高危职业容易感染;
烧伤、烫伤病人可引起传染。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若与奶牛接触后出现红色丘疹、靶形损害,应及时就诊。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全身症状重,如出现高热,皮肤溃破伴感染,口腔黏膜糜烂、溃疡重。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口腔科
医生如何诊断挤奶者结节?
当医生怀疑是挤奶者结节时,通过患病奶牛接触史、主要症状不难诊断。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查,根据主要症状只能高度怀疑此病,若需确诊需要根据以下检测手段,任何一项阳性均可支持诊断。
相关检查具体介绍如下:
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部分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组织病理学检查看到病毒包涵体具有重要意义。此项检查为有创性检查,医生会切取一块有皮损的皮肤,切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若找到棘细胞内存在病毒包涵体,可支持诊断。
电子显微镜检查:为了在病变早期明确诊断,早期病变组织可在电子显微镜下检测出副牛痘病毒。
病毒基因检查:为明确诊断,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可明确病毒基因,确诊挤奶者结节。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起病?是否有受伤史?
是否有接触病牛史?
症状是什么?持续了多久?后续症状是否有变化?如何变化?加重和缓解因素是什么?
是否到医院诊治?做了哪些检查?医生的诊断是什么?是否用过药物?药物是否有效?
发病以来精神如何?睡眠如何?饮食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得的病是什么?
是否需要复查或长期监测病情?
病情严重吗?
需要治疗吗?
如何治疗?
治疗效果如何?
可能会有什么后遗症?
治疗
停止与病牛接触为挤奶者结节最主要的治疗措施,以对症处理及防止继发感染为主,若出现感染,则抗感染治疗。
药物治疗
抗生素:若患者继发感染,仅为局部皮肤感染时,可用碘伏消毒,外用抗生素软膏抗感染,如夫西地酸软膏、莫匹罗星软膏;若患者出现高热等全身症状,需要全身系统应用抗生素,可先根据临床经验用药,再根据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挤奶者结节患者不停止与病牛的接触,患者的皮损会持续存在,可能会发展到面部等其他部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患者的生命没有影响。
若患者停止与病牛接触,本病多在 6 周内自然消退,愈后不留瘢痕,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均无影响。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需注意避免与病牛接触。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避免与病牛接触,某些高危职业可佩带手套、口罩等防护工具,接触牛后清洗消毒,如洗手后碘伏酒精消毒。
接触牛前后均应洗手,尤其在接触后应进行手部消毒。
一般不需药物治疗,如医生建议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用药,患者可于 1 个月后门诊复查。
预防
避免接触病牛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方法。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避免接触病牛。
如果必须要接触病牛,应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