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口底是位于下颌骨间的一个 u 型区域,后至舌腭弓,内侧与舌腹侧相间,外侧及前缘至下颌骨内侧。临床上多将双侧前磨牙以前的区域称为前口底,前磨牙以后的区域称为后口底。生长于口底前部者,其恶性程度较后部为低。发生于口底的恶性肿瘤多而复杂,以中度分化的鳞癌注居多。口底鳞状细胞癌,简称口底癌,系指原发于口底黏膜的癌。
口底癌在我国较西方国家少见,占口腔癌及唇癌的第六位。但 20 世纪 80~90 年代有上升趋势。好发于 40~60 岁成人,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口底前部。
长期吸烟、饮酒、嚼槟榔或戴不合适的义齿(假牙)都是导致口底癌的危险因素[1]。
早期常发生于舌系带一侧或中线两侧,局部可出现溃疡或肿块。以后向深层组织浸润,发生疼痛、口涎增多、舌运动受限,并有吞咽困难及语言障碍。
治疗为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早期口底癌的预后较好,晚期预后较差。口底癌采用综合治疗者,5 年生存率可达 60%。近 10 年来,随着根治性手术的扩大,加上术后的综合治疗,5 年生存率有所提高。
症状
口底癌产生的位置较隐蔽,初期临床表现是小硬结或浅表状红斑,由于不痛不痒,所以大多不被注意。当肿瘤直径达数厘米时,肿瘤中心破溃,形状如火山口,口底浮现深裂隙形溃疡。
口底癌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口底癌好发于前口底的舌系带两侧,后口底的第一、二磨牙舌侧部区域。两个部位的口底癌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注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早期口底癌常为溃疡型。常发生于舌系带一侧或中线两侧。舌下肉阜区(舌系带移行为口底黏膜的两侧的一对丘形隆起)的口底癌开始多表现为小的疣状物,后破溃形成火山口样溃疡。部分开始即表现为溃疡,病变向四周呈浸润性生长,累计对侧口底黏膜、舌腹部肌肉、口底诸肌和下颌骨联合部,继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对侧颌下、颏下淋巴结转移,舌活动度减弱,进食和语言障碍,牙槽骨的破坏继发牙齿松动、脱落等。
发生于后口底的鳞癌同样向四周浸润,使舌腹肌肉、口底诸肌及咽部软组织受累,引起舌活动度减弱、吞咽困难、语言障碍,还可出现张口受限。
口底癌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向邻近组织蔓延并侵犯口底诸肌群。侵犯舌体后可导致舌运动障碍,固定于口内。此时患者多有自发痛,流涎明显。
口底癌常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仅次于舌癌。并常发生双侧颈淋巴结转移。
病因
口底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口底癌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具有下列危险因素的人,更容易患有口底癌:
长期嗜好烟、酒。口底癌患者大多有长期吸烟、饮酒史,而不吸烟又不饮酒者口底癌少见。酒本身并未证明有致癌性,但有促癌作用。酒精可能作为致癌物的溶剂,促进致癌物进入口腔黏膜。
长期咀嚼槟榔。咀嚼槟榔等混合物,能引起口腔黏膜上皮基底细胞分裂活动增加,使口底癌发病率上升。
口腔卫生差。口腔卫生习惯差,为细菌或霉菌在口腔内滋生、繁殖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亚硝胺注及其前体的形成。加之口腔炎,一些细胞处于增生状态,对致癌物更敏感,如此种种原因可能促进口底癌发生。
异物长期刺激。近年来有学者发现,口底癌与创伤性刺激有关,如鱼刺等刺入黏膜下,长期慢性刺激,可继发口底癌。残根、残冠或锐利的牙尖、不合适的假牙长期刺激口腔黏膜,产生慢性溃疡乃至癌变。
口腔黏膜的癌前病变。这些癌前病变亦可恶性变为口底癌,如白斑、红斑等。
营养不良。有人认为口底癌与缺乏维生素 A 有关,因为维生素 A 有维持上皮正常结构和机能的作用,维生素 A 缺乏可引起口腔黏膜上皮增厚、角化过度而与口底癌的发生有关。人口统计学研究显示摄入维生素 A 低的国家口底癌发病率高。维生素 C 缺乏尚无资料证明与口底癌有关。也有认为与微量元素摄入不足有关,如食物含铁量低。总蛋白和动物蛋白摄取量不足也可能与口底癌有关。锌是动物组织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锌缺乏可能导致黏膜上皮损伤,为口底癌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哪些人容易患口底癌?
长期嗜好烟、酒,可促进口底癌的发生[2]。
长期咀嚼槟榔。
口内多处残冠、残根、锐利的牙尖,或不良修复体长期慢性刺激。
口腔卫生状况较差,可促进口底癌的发生。
营养不良患者。如缺乏维生素 A,或者微量元素摄入不足等均有可能导致正常上皮结构被破坏,促进口底癌的发生。
就医
口底癌的发生,是由各种不良刺激因素反复多次作用的结果。对于老年人,反复刺激的作用可从量变到质变,可能发生口腔癌;另外,口底癌的发生大多也与假牙有关,与残根、残冠的不良刺激也有关系。故老年患者较常发生口底癌。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发现自己口腔有白斑、呈颗粒状崛起,或产生腐烂、溃疡,就应警惕。若口腔溃疡在同一部位超过两周以上不愈合,需及时去医院就诊,必要时做活检检查。
建议就诊科室
口腔颌面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口底癌?
临床医生根据其病史、临床表现可做出初步诊断。触诊对鉴别其质地、范围有重要意义。
X 线片、曲面断层片、咬合片和 CT注 检查有助于判断颌骨有无受累及其程度。
必要时可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应注意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早期口底癌需与溃疡型疾病,如复发性口腔溃疡,或创伤性口腔溃疡鉴别。
对浸润性的口底癌需与舌下腺癌相鉴别,后者位置深在腺体,黏膜早期大多数完整,后期可见黏膜血管扩张,但极少出现溃疡。
下颌骨舌侧前磨牙区可发生先天性下颌隆突,为骨质疣状增生,触诊坚硬,切勿误诊为口底癌。
舌下腺的恶性肿瘤发展到晚期也可侵犯口底黏膜,出现黏膜血管扩张或溃疡,但病变位置较深。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口底肿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肿物大小是无明显变化还是有所增大?
是否吸烟?是否喜欢大量饮酒?
是否长期咀嚼槟榔?
饮食是否均衡?是否存在挑食?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怎么患上口底癌的?能治好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治疗原则:以手术为主的综合序列治疗[3]。
原发灶的处理:对早期口底癌(T1),手术和放射治疗均可采用。小范围病变切除后可直接拉拢缝合。晚期口底癌应将原发灶及其浸润的组织根治性切除。
淋巴结的处理:口底癌的颈淋巴结转移注率较高。前口底癌多行双侧肩胛舌骨肌上颈清除术,原发于后口底者,宜行根治性颈清术,晚期口底癌采用双侧颈清术。T1、N0 的患者可不做颈淋巴清扫术,术后用放疗杀灭亚临床转移灶。
疾病发展和转归
早期口底癌的预后较好,晚期较差。口底癌采用综合治疗者,5 年生存率可达 60%。近 10 年来,随着根治性手术的扩大,加上术后的综合治疗,5 年生存率有所提高。
日常注意
避免吸烟与喝酒。
禁忌咀嚼槟榔。
平衡饮食,粗细搭配,合理营养,不喝、吃过烫的水与食物,避免刺激口腔组织。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经常刷牙。
预防
口底癌的预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加强口腔卫生的保健,保护牙齿,不让牙齿变成烂根;另一方面,若患者需要镶假牙,一定要找正规的医院,这样不会对口底组织产生刺激,并且还可以及时去调整。若不做好预防,可能会导致口底癌的发生。如果发现口腔中异变,唇、颊、舌黏膜产生慢性注溃疡久治未愈,应及早到医院诊断,并积极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癌症的进一步恶化,对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消除促进口底癌发展的环境。
拔掉牙齿的残根、残冠(不能修复的牙),配戴良好的假牙,不刺激组织。
积极参加口腔癌的防癌宣传,了解预防口腔癌的知识,认识口腔癌的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