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肠功能障碍
概述
肠衰竭的定义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加深而不断改变,目前我国黎介寿院士将肠衰竭定义为肠实质和(或)功能的损害,导致消化、吸收营养和(或)肠黏膜屏障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并支持以肠功能障碍来取代肠衰竭这一概念[1][2]。
目前关于肠衰竭/肠功能障碍的患病率的确切数据尚不清楚。
肠衰竭/肠功能障碍的病因复杂,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该病主要病因包括:炎症性肠病、肠恶性肿瘤等引发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肠梗阻、胃肠激素紊乱等引发的肠运动功能障碍,以及创伤、感染等引发的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等[2][3]。
肠衰竭多因各种肠黏膜屏障的损伤,以及胃肠激素紊乱和谷氨酰胺缺乏等导致肠黏膜缺血缺氧性损伤、肠道内细菌过度生长和易位、细菌及其毒素入侵血液所致[2]。
肠衰竭/肠功能障碍的分类分型方法有许多中,目前尚不统一。其中,按病因可简单分为: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衰竭、肠运动功能障碍/衰竭、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衰竭[3]。
肠衰竭/肠功能障碍的常见表现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便秘、下消化道出血、营养不良、感染,可并发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机体多个器官功能的障碍、衰竭)而危及生命[2][3]。
肠衰竭/肠功能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感染、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合理进行营养支持、小肠移植等[2][3]。
肠衰竭/肠功能障碍多发生于各种类型的重症患者,并可导致病情的进一步加重,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进而危及生命[3][4]。
肠衰竭/肠功能障碍病因众多且可相互影响,其发生、进展机制复杂,目前在该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挑战,尚待进一步提高[2]。
症状
肠衰竭/肠功能障碍是各种病因导致肠道正常功能发生障碍、功能衰竭,故除了原发疾病的症状外,其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便秘、下消化道出血等,也可见营养不良、发热等全身症状。患者可因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而危及生命[2][3]。
肠衰竭/肠功能障碍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肠衰竭/肠功能障碍患者的常见症状包括[2][3]:
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
腹胀、腹痛。
腹泻。
便秘。
大便带血:通常是胃肠应激性溃疡出血所致。
肛门停止排便、排气(放屁)。
水电解质紊乱或酸碱平衡紊乱的表现:比如浑身泛力、精神萎靡、昏睡。
食物消化、吸收障碍引发营养不良表现:消瘦、贫血貌等。
腹腔感染的症状:以发热为主要表现。
肠衰竭/肠功能障碍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肠衰竭/肠功能障碍患者可因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而危及生命[2][3]。
常见并发症包括:
脓毒症:又称脓毒血症,是血液感染引发的一种严重的全身反应。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感染过于严重,机体对炎症反应失控的一种后果。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即机体多个器官功能的障碍、衰竭,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重症。
病因
肠衰竭/肠功能障碍的病因复杂,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该病主要病因包括:炎症性肠病、肠恶性肿瘤等引发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肠梗阻、胃肠激素紊乱等引发的肠运动功能障碍,以及创伤、感染等引发的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等[2][3]。
肠衰竭/肠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有哪些[2][3]?
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常见疾病包括短肠综合征(不同原因造成小肠吸收面积减少引起的临床症候群)、炎症性肠病、肠恶性肿瘤、放射性肠病、减肥手术、肠系膜血管病变、重症胰腺炎等。
肠运动功能障碍:常见疾病包括肠麻痹、肠梗阻、腹膜炎、顽固性便秘、胃肠激素紊乱等。
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通常发生于严重创伤或烧伤、手术、休克、严重感染等各种应激反应之后。
以上各种病因通过导致肠道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抗损伤能力下降、导致肠道内细菌过度生长和易位、导致细菌和毒素易侵入血液循环系统等可能的机制,最终导致肠衰竭/肠功能障碍;且这些病因、机制可相互影响、协作,共同发挥出致病作用。
哪些人容易患肠衰竭/肠功能障碍?
由肠衰竭/肠功能障碍的病因可知,存在上述各种病因者更容易患该病。
由于肠衰竭/肠功能障碍多发生于各种类型的重症患者,因此,病情危重的患者也更容易患该病[4]。
就医
当发现存在前述各种消化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肠衰竭/肠功能障碍多发生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故对于患有前述以消化系统为主的各种疾病者,应积极就医治疗,以免病情迁延、加重,最终导致该病。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长期出现食欲减退表现。
总是感觉恶心,甚至呕吐。
长期感觉腹胀、腹痛等不适。
反复出现腹泻、便秘表现。
发现大便带血。
体重快速下降、面黄肌瘦、口唇及指甲苍白。
反复出现发热。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腹痛、腹胀等症状突然严重,难以忍受。
肛门停止排便、排气(放屁)。
持续大量呕吐。
浑身乏力,精神萎靡不振、昏睡。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普通外科
胃肠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肠衰竭/肠功能障碍?
肠衰竭/肠功能障碍的诊断主要依赖病史(患有可导致肠衰竭/肠功能障碍的严重疾病)、症状(比如腹胀、腹痛、腹泻、便秘、大便带血等)、体征(听诊发现肠鸣音减弱),该病的辅助检查方法主要起到间接反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2][4]。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2]:
尿乳果糖和甘露醇比值(L/M):是肠黏膜通透性测定指标,该数值大于 0.178 时有辅助诊断价值。
血浆内毒素水平:是肠黏膜通透性测定指标,数值大于 55.34 EU/L 时有辅助诊断价值。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是反映肠缺血、缺氧的指标,当尿液 24 小时排出的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超过 17 ng 时有辅助诊断价值。
留取血液或腹水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是判断是否有肠道细菌易位的指标,当结果阳性,且排除其他明显的感染病灶存在时,对该病有辅助诊断价值。
其他:腹部超声或 CT 等,是诊断腹腔感染的常用检查,必要时可在影像引导下进行穿刺引流进行确诊[3]。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目前都有哪些症状?
这些症状出现有多长时间了?近期变化情况如何?
是否患有其他疾病?具体是什么?
之前有没有检查或治疗过?结果如何?
目前饮食情况怎样?
目前大小便情况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目前能否确定诊断?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为什么会出现肠衰竭/肠功能障碍?
现在这种情况严重不严重?肠功能还能否恢复正常?
现在应如何治疗?
住院治疗过程中,有什么需要重点注意的事项?
预计疗程要多久?
治疗
目前,肠衰竭/肠功能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感染、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合理进行营养支持、小肠移植等[2][3]。
原发疾病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消除导致肠衰竭/肠功能障碍的病因非常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当存在多个病因时,针对该病不同病因进行的治疗措施有一定的优先次序,首先是引流、消除腹腔感染,然后是营养支持,最后再考虑可能需要进行的外科手术[2]。
控制感染[3][5]:适用于存在感染的患者,包括应用抗感染药物、化脓性病灶的穿刺引流等,常用药物有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诺氟沙星等。这里须注意应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加重病情。
合理营养支持以及肠黏膜屏障维护[2][3][5]:对于危重病情,肠外营养有助于快速补充营养物质,但不宜长期应用,应及时改为肠内营养,病情稳定后还可补充谷氨酰胺、精氨酸等特殊营养物质以及补充益生菌、膳食纤维等来改善肠黏膜屏障的功能。同时应重视补充水和电解质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外科治疗[2][3]:包括脓肿引流术、肠道重建、小肠移植等,如有必要,通常在病情相对稳定后实施,手术目的主要是消除病因及并发症。
疾病发展和转归
肠衰竭/肠功能障碍多发生于各种类型的重症患者,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病情的进一步加重,诱发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进而危及生命[3][4]。及时诊断、积极防治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但整体来看,目前在该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挑战[2],故发生肠衰竭/肠功能障碍的患者通常预后相对较差。
日常注意
肠衰竭/肠功能障碍通常发生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其日常注意护理重点为监测观察病情变化、积极改善目前症状、避免发生并发症和延缓疾病进展。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4]:
记录每天的出入量,尤其是尿量和喝水量。
对于留置有胃管的患者,一方面要注意妥善固定、保护好胃管;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嘱经胃管为患者喂食。另外,在经鼻胃管喂食时,应稍微抬高头部,以免经胃管注入到胃内的食物出现反流而误入肺部,出现吸入性肺炎。
心理支持:患者长期患病,较为痛苦,部分患者存在消极治疗的态度。应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克服恐惧、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
其他:结合具体病因,按重症卧床病人的常规护理执行即可。
预防
肠衰竭/肠功能障碍治疗困难、费用高昂,故该病的预防非常重要。预防手段主要是从其众多病因的防范、治疗入手。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6]:
对可能导致肠衰竭/肠功能障碍的原发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提供外科操作技术水平:目的是尽量避免手术引发肠瘘、腹腔感染、腹腔粘连。还要注意认真评估术后并发症风险,慎重做出手术决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