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腹壁间层疝
概述
腹壁间疝,是指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从腹股沟管(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穿出腹腔的天然通道)内环口(腹股沟管腹腔侧的开口)疝出,因解剖因素的限制,不通过腹股沟管下降,而是向上方疝出到腹壁各层次之间,它是腹股沟斜疝(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经腹内环,沿腹股沟管向外环和阴囊方向疝出)的一种特殊形式。
本病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证据。
腹壁间疝的主要病因是疝的正常通道狭窄或闭塞、不恰当的疝带压迫和手法复位不当。高龄、肥胖、腹壁肌肉严重退化萎缩等是腹壁间疝形成的危险因素。
根据疝潜入的途径,腹壁间疝分 3 种类型,即腹膜前间隙疝、间隙疝和腹外斜肌腱膜外疝。
腹壁间疝主要症状表现为下腹壁的可复性肿块,呈扁圆形,在疝内环口处有向上发展的趋势。当出现嵌顿时,可出现腹痛、呕吐等肠梗阻表现。
腹壁间疝随病情进展可继续增大,并有突出肠管嵌顿、甚至绞窄的风险,故疾病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治疗。
腹壁间疝若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嵌顿疝或绞窄疝,表现为机械性肠梗阻(肠管堵塞不通,患者会出现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急性腹膜炎(患者会出现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和手指按压后突然放开时腹部剧烈疼痛),甚至威胁着患者的生命。
腹壁间疝一旦发现后,积极的手术治疗,其预后效果良好。
症状
腹壁间疝主要症状表现为下腹壁肿块,可伴有下腹部钝痛或酸胀感,有些患者在剧烈咳嗽、屏气用力等腹腔压力增高时,可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表现。
腹壁间疝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腹壁间疝的常见症状包括:
下腹壁肿块;
腹部钝痛或酸胀感(腹痛症状可进行性加重);
当发生肠管嵌顿时,可出现肠梗阻表现(患者出现腹痛、腹胀和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腹壁间疝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疝嵌顿与绞窄:当疝出来的肠管未能还纳时,肠管可出现卡压而缺血;
感染性休克:患者因为严重感染,引起的脉搏细速、呼吸急促、皮肤湿冷和意识淡漠等变化。
病因
腹壁间疝发生的主要病因为疝的正常通道狭窄或闭塞、不恰当的疝带压迫和手法复位不当,使得腹腔内容物疝出内环口后不沿腹股沟管走行,而是向上疝入腹壁各层次。
腹壁间疝形成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正常通道狭窄或闭塞:多见于睾丸下降不全患者。睾丸下降不全多合并有鞘状突(腹膜在腹股沟管内环口处向外的袋形突出)未闭,进而形成腹股沟斜疝,腹腔内容物经腹股沟管内环,因腹股沟管及外环(腹股沟管穿出腹壁的终末开口)狭窄等阻碍,疝内容物不能通过狭窄的腹股沟管,因而被推挤到腹壁各层次;
不恰当的疝带压迫:疝带压迫位置偏离内环口,而是在内环口的下方,当腹腔压力升高时,疝内容物不能经正常路径通过腹股沟管,而是疝入腹壁各层次间;
手法复位不当:当腹股沟斜疝嵌顿时,手法复位不到位,将疝内容物挤到内环口,但未还纳入腹腔而嵌顿在疝囊颈处,形成腹壁前间隙疝。
哪些人容易导致腹壁间疝?
有如下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导致腹壁间疝:
高龄:高龄患者的腹壁肌肉明显萎缩、薄弱,容易形成腹壁间疝;
肥胖:肥胖病人的腹腔内容物较多、腹壁肌肉脆弱,且腹腔压力也相对较大,腹壁局部强度明显减弱,易导致腹壁间疝的形成;
有睾丸下降不全病史的患者;
有腹股沟斜疝或腹股沟斜疝嵌顿病史的患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下腹壁可复性肿物;
腹壁肿物隐痛。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下腹壁肿物不可还纳;
腹痛、腹胀和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腹膜炎体征(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及手指按压后突然放开时腹部剧烈疼痛);
晕厥、休克表现(患者可出现脉搏细速、呼吸急促、皮肤湿冷和意识淡漠等变化)。
建议就诊科室
急诊科
普通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成人腹壁间疝?
腹壁间疝术前明确诊断有一定难度,临床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即可初步诊断腹壁间疝,如诊断有困难的,可进行一些相关辅助检查。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超声检查:通过高频声波探测下腹壁包块,可见腹内环附近有异常气液体肠管回声,从而有助于诊断腹壁间疝;
腹部 CT:无创、有射线,该检查采集身体一系列的“断层”图像,通过图像可以清晰地看到腹壁层次及疝内容物,可对腹壁间疝进行直接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发现症状的?持续多长时间了?
肿块是否能够还纳呢?
以前小时候有这个病吗?
以前有腹股沟斜疝病史吗?
是否在别的医院做过什么检查或治疗?相关资料有带过来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症状?
这个病会遗传吗?
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案是什么呢?
治疗后会有后遗症不?
治好后还会复发不?
平时要怎么预防?
治疗
腹壁间疝随病程进展可逐渐增大,发生嵌顿或绞窄,所以一旦确诊,应尽早处理,手术修补是目前治疗腹壁间疝的有效方法。
手术治疗
手术修补是目前治疗腹壁间疝的有效方法,作用是将疝囊还纳,直接修补或加强腹壁缺损,从而防止腹腔内容物疝出。腹壁间疝出现嵌顿,对无法手法复位的,则要进行积极手术治疗,即使还纳回去的,还要密切观察一段时间,以防止疝块只是还纳到腹壁间层,嵌顿仍旧存在。具体方法如下:
腹膜前间隙修补术:用开放或腔镜的方法,分离出腹膜前间隙,并在该间隙放置人工补片以修补腹壁缺损;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用网塞封堵内环口,并用人工补片加强腹股沟管后壁;
加强精索下方的 Lichtenstein 术:以人工生物材料作为补片用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
其他治疗
手法复位:还纳时可摆头低臀高位,托起突出的疝块,根据疝块的大小,单手或双手环握疝块,均匀轻柔施压,让患者有适应过程,然后再适当持续性施压,避免挤、捏,待疝块减小后,托住疝块往内环口轻柔推送;手法复位的作用即还纳疝块,避免疝块持续性卡压引起缺血、坏死,为选择性手术修补争取时机。
疝带的使用:将疝内容物压迫回腹腔,但腹壁间疝是无法通过疝带加压处理而痊愈的。目前,疝带只可短暂性的应用于有手术禁忌症的患者(如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合并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等)。
疾病发展和转归
腹壁间疝如若尽早手术治疗,其预后良好;
腹壁间疝如不积极治疗,随着病程进展,可发生嵌顿或绞窄,导致肠缺血、坏死,进而引起中毒性休克,威胁着患者生命。
日常注意
一旦怀疑是腹壁间疝的,就应进行积极手术治疗,且要关注日常注意事项,才能取得最大的获益。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前注意事项:腹壁间疝一般需要手术干预,术前需要调整自己的不安情绪;
引流管注意事项:腹壁间疝术后一般会放置皮下引流管,应注意引流管的通畅,避免挤压,术后第 1 天正常量为 100 毫升以内,若过多,应及时告知医生;另外一般引流液的颜色为淡黄色的,若出现异常,要及时告知医生;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患者应用腹带包扎 3 个月,避免各种引起腹压增加的因素(如,有咳嗽的,要积极止咳处理;有便秘的,要积极软化大便、通便处理等);
伤口:腹部切口 3 天左右换 1 次药,缝线一般术后 1 周拆除,如有发现切口红肿、疼痛或渗出的,应及时告知医生;
饮食:单纯腹壁间疝修补的,术后 6 小时就可以喝点米汤,术后第 1 天可普通饮食;如果有嵌顿或绞窄的,术中切除坏死肠管的患者,术后禁食时间较长,期间需要静脉营养支持,待胃肠功能恢复排气后,可从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普食慢慢过渡;
运动:术后患者应避免 3 个月内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
预防
腹壁间疝发生的主要病因为疝的正常通道狭窄或闭塞、不恰当的疝带压迫和手法复位不当,使得腹腔内容物疝出内环口后不沿腹股沟股走行,而是向上疝入腹壁各层次,因此对腹股沟斜疝正确的处理是预防腹壁间疝的关键。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注意减肥,控制体重;
对腹股沟斜疝要早诊断、早治疗;
避免对腹股沟斜疝进行不恰当的疝带压迫或手法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