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残株炎
概述
阑尾残株炎是指阑尾切除手术后残留的末端发生的炎症,主要由首次阑尾切除手术时保留的阑尾根部过长而发生感染引起。
阑尾残株炎的发病时间为首次阑尾切除手术后的数日至数十年,有报道显示平均发病时间为术后 13 年[1]。约每 5 万例阑尾切除手术,在术后可能发生一例阑尾残株炎[2]。
阑尾残端过长是阑尾残株炎最主要的病因,一般认为残端超过 1 厘米时,残株炎发生的危险性增加[3]。
导致术者处理失误、阑尾残端留置过长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多次反复发作的慢性阑尾炎、患者过于肥胖、阑尾的发育异常、局部急性炎症、手术视野显示不清、手术医生经验不足等[1]。
典型症状与阑尾炎相同,比如转移性右下腹痛(即起初为上腹部或肚脐周围疼痛,随后疼痛逐渐向右下腹转移)、按压麦氏点(又称阑尾点,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 1/3 交界处)感觉疼痛等[4][5]。
有阑尾切除手术史者,再次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阑尾炎常见症状时,要考虑该病。
治疗以切除阑尾残株为原则,同时视病情轻重并结合患者个人实际情况而决定相应处理:部分不手术者可抗感染对症治疗;可手术者在确诊后再次手术切除阑尾残株,并视局部病变程度作相应处理[1][5]。
残端不宜超过 0.5 厘米,并按正规操作作好荷包缝合(阑尾炎切除术后残端缝合的一种方式),这是预防阑尾残株炎的关键[1]。
症状
阑尾残株炎的临床症状与首次阑尾炎相同,主要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和以麦氏点(又称阑尾点,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 1/3 交界处)为中心的压痛、肌紧张等[4][5]。由于患者先前已手术切除阑尾,医生通常首先考虑阑尾以外的其他疾病,因而容易造成阑尾残株炎诊治的延误。
阑尾残株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有[4][5]:
腹痛:典型者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即起初为上腹部或肚脐周围疼痛,随后疼痛逐渐向右下腹转移。
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
发热:表现不一,有些患者为低热,也有患者出现高热。
压痛和反跳痛:为医生查体时的表现。在麦氏点(又称阑尾点,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 1/3 交界处)用手指按压时疼痛,为压痛;按压的手指突然抬起,若感到疼痛,即为反跳痛。
腹肌紧张:为病变处感染化脓导致腹膜炎的表现。医生用手按压检查患者腹部时可感觉腹壁紧硬、有抵抗感,患者亦可感到疼痛。
阑尾残株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阑尾残株炎容易被误诊为回盲部肿瘤、肠粘连、肠梗阻、肠套叠、腹膜炎及胃肠炎等,因而延误诊断与治疗,导致病情恶化及出现并发症[1][6]。
常见并发症包括:
脓肿形成:包括阑尾残端周围脓肿、盆腔/膈下脓肿等。
腹膜炎:感染扩散所致,包括局限性和弥漫性腹膜炎。
内外瘘形成:若阑尾周围脓肿未及时引流,可向肠道、膀胱或腹壁突破形成破口,导致各种内瘘(破口在体内)或外瘘(破口通向体外)。
肠穿孔:阑尾残株炎的肠穿孔发生率可达 70%。
病因
阑尾残端过长是阑尾残株炎最主要的病因,一般认为残端超过 1 厘米时,残株炎发生的危险性增加[3]。因此,所有可能导致术者处理失误、阑尾残端留置过长的因素都是阑尾残株炎的发病原因[1]。
阑尾残株炎的常见病因及危险因素有哪些?
多次反复发作的慢性阑尾炎:由于反复发作的炎症导致局部组织粘连,使得阑尾尤其是其根部粘附于盲肠壁,手术时医生难以辨明并分离阑尾根部与盲肠相接处,最终导致阑尾根部残留过长。
患者过于肥胖:肥胖者的阑尾根部容易被脂肪垂或肥厚系膜所遮盖,导致手术时不易辨别。
阑尾发育异常:例如阑尾位于盲肠壁内,异常的回盲部皱襞使部分阑尾根部被遮盖。
局部急性炎症:当局部组织水肿、渗出严重,将导致解剖关系不易辨别。
手术视野显示不清:医生盲目追求小切口、腹壁脂肪太厚、在进行其他腹部手术时“顺便”兼行阑尾切除,均可能使手术视野过小而不清晰。
手术医生经验不足或技能水平不足:包括未能认清真正的阑尾根部就草率施行手术、腹腔镜掌握不熟练而强行开展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荷包缝合不严密不规范等[1]。
就医
有阑尾切除手术史者,再次出现右下腹转移性疼痛或麦氏点压痛等阑尾炎常见表现时,要考虑该病并及时就医。就医时须向医生详细描述之前行阑尾切除手术的日期、施行医院及治疗过程是否顺利等信息。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腹痛症状持续存在并加重。
合并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合并发热等全身不适表现。
腹肌紧张、按压疼痛。
腹部可触摸到包块。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腹痛突然加重,难以忍受。
腹部疼痛范围从局部突然扩大到全腹。
呕吐剧烈、出虚汗、手足无力。
昏迷。
建议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胃肠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阑尾残株炎?
依据既往行阑尾切除的手术史、现有的阑尾炎表现,阑尾残株炎的诊断并不难。怀疑该病者,医生可通过腹部 B 超、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来初步诊断。最终确诊依赖腹腔镜或术中所见及病理化验。
具体检查包括:
腹部 B 超:右下腹阑尾区显示存在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包块为阑尾残株炎B超检查的典型表现,但其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7]。
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作为诊断阑尾残株炎的首选检查[5],主要表现为盲肠周围炎症性改变,盲肠壁增厚;对于发生并发症者,CT 可显示局部脓肿形成及右侧结肠旁沟积液现象,也可表现为回盲部肿块或者盆腔脓肿形成[5][6]。
腹腔镜探查:当其他检查都不能够初步确诊时,采用腹腔镜行诊断性探查可提供更为直观的诊断依据[8]。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腹痛具体位置在哪里?发病以来疼痛部位有没有发生变化?
疼痛是持续存在还是一阵一阵的出现?站着、坐着、躺着等不同姿势下,以及吃饭前后疼痛程度有没有变化?
有没有出现恶心、呕吐、发热、腹泻等其他症状?
发病以来有没有采取治疗?如何治疗的以及效果如何?
以往有没有做过阑尾切除术?是开腹做的,还是用腹腔镜微创方式做的?
阑尾切除至今有多长时间了?在哪个医院做的?手术过程及术后恢复情况如何?
当时的身高、体重、腰围分别是多少?
有没有做过其他腹部手术?具体是什么?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来明确诊断?
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如果不是阑尾残株炎,我还可能得的是什么病?
阑尾残株炎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困难度与上次阑尾炎是不是一样?治疗后还会不会复发?
根据目前病情,能不能仅采取药物治疗?是不是必须要再做手术治疗?
治疗
阑尾残株炎的治疗以切除阑尾残株为原则,同时视病情轻重并结合患者个人实际情况而决定相应处理:部分不手术者可抗感染对症治疗;可手术者在确诊后再次手术切除阑尾残株;伴有腹膜炎者,要及早剖腹探查,视其局部病变程度作相应处理[1][5]。
药物治疗
抗感染治疗:即使用抗生素进行抗菌抗感染治疗,属于保守治疗。但这种疗法仅适用于病情轻微不愿手术者、老年人体质弱手术风险高等少数情况。
手术治疗
病情较轻、未发生感染扩展:单纯切除阑尾残株。
阑尾残端完全坏死:此时有形成盲肠粪漏的可能,可酌情以盲肠壁覆盖或行盲肠部分切除,或以附近回肠缝合补贴。通俗地说,为避免肠子穿孔、漏粪,除了切除坏死的阑尾残株,还要对可能已受影响的邻近的肠子进行加固修补或者直接切除。
盲肠已部分坏死:既然确定邻近的肠子已受影响发生坏死,就必须要切掉这部分了,即行回盲部切除术。
周围及其他部位脓肿:可通过术中探查明确具体情况后再决定是引流还是切除。
疾病发展和转归
阑尾残株炎可自行吸收,也可引起粘连性肠梗阻、荷包内脓肿、脓肿破裂导致腹膜炎、诱发盲肠-结肠套叠(即盲肠与结肠像俄罗斯套娃一样相互套在一起,容易导致肠缺血坏死)等严重问题,故一经明确诊断,宜立即手术治疗;经手术和药物治疗,阑尾残株炎通常预后良好。
日常注意
阑尾残株炎患者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适当锻炼、加强饮食营养,避免进食油炸等不利于消化的食物。
注意休息,适当锻炼:保证睡眠、避免劳累,增加机体抵抗力。
加强饮食营养:阑尾残株炎属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发热时会增加机体消耗,故需加强补充。
避免进食油炸等不利于消化的食物: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应避免摄入对消化道有刺激、加重消化道负担的食物。
预防
本质上来讲,阑尾残株炎属于阑尾炎手术后的并发症(因为不做手术切除阑尾就不会有“残株”),所以预防阑尾残株炎的主要措施是需要医生尽量完善阑尾切除术,比如阑尾切除时辨明根部位置.残端不宜超过 0.5 厘米,并按正规操作做好荷包缝合等。
而对于阑尾炎患者,也有一些预防方法[1][5]:
不可盲目为了美观而要求医生采用小切口,或者要求必须采取腹腔镜手术。
需要做腹部其他手术的患者不要认为阑尾切除术是“小手术”,并要求医生兼行阑尾切除术。
一旦发现保守治疗效果差,应尽快改选手术治疗:有研究表明,对于保守治疗失败的阑尾炎患者,若保守治疗时间过长会导致阑尾水肿、粘连过重,最后只能切除部分阑尾,术后易发生阑尾残株炎[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