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红丝疔
概述
淋巴管炎(Lymphangitis)是病原体侵入淋巴系统所致,可以发生在人体的任何部位[1]。淋巴系统包括遍布全身的淋巴管和淋巴腺网络,可以针对外界侵入的细菌和病毒,开展相应的免疫应答,抵抗感染[2]。然而,病菌一旦直接侵入淋巴管内,则很有可能快速进展,感染会沿着淋巴管向外围蔓延[1]。因此,患者必须尽快就医治疗,控制病情[2]。
淋巴管炎是淋巴管受到病原体感染所致,最主要的病原体是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急性淋巴管炎如果反复发作或存在慢性感染源,就可能进展为慢性淋巴管炎[3]。
临床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免疫功能低下,长期吸烟、酗酒,伴有各种慢性疾病[2]。
浅层淋巴管炎最典型的症状就是体表出现肿胀、压痛的“红线”[1]。深层淋巴管炎的体表症状不明显,但有明显的条索状肿胀和压痛区域[1]。慢性淋巴管炎可触及细长的条索状硬块,并出现局部肿胀,皮肤及皮下组织增厚[3]。
如果淋巴管炎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可能导致严重的继发性感染,甚至形成脓毒血症,有致死的风险[2]。
如果发生了淋巴管炎的相关症状,患者应该立刻就医诊治[2]。
临床医生通过观察外观、了解病史即可作出临床诊断,若有必要可取样进行病原体分析[2]。
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积极控制原发病灶是治疗淋巴管炎并预防复发的关键[1]。因病情进展快速,需给予足量抗生素,并同时外敷杀菌剂[4]。患者还可以使用止痛药和消炎药,从而缓解症状[2]。重症患者如果进展为脓肿,医生还需要切开引流[1]。
患者应改善生活方式,遵医嘱积极治疗,彻底清除病菌,避免复发[2][3][4]。
预防淋巴管炎应该注重改善个人卫生,提高自身免疫力,及时治疗皮肤损伤和感染[2][3]。
症状
淋巴管炎有哪些症状?
根据淋巴管所在位置,可分为深层淋巴管炎和浅层淋巴管炎[1]。
它们都会引起全身性反应,例如[1]:
发烧;
寒颤;
头痛;
食欲不振;
全身不适。
不过,深层和浅层淋巴管炎的局部症状则有所差异[1]:
浅层淋巴管炎——
多见于四肢,下肢更常见;
病变部位的表皮下可见典型的“红线”;
上肢的红线可穿行至肘部或腋部,下肢可穿行至膝盖后的腘窝或直达腹股沟;
红线部位有肿胀、压痛。
深层淋巴管炎——
病变隐匿在人体深处,体表基本无变化;
病变部位有条索状的肿胀、压痛区域。
慢性淋巴管炎的临床症状不明显[3]:
有细长的条索状硬块;
出现局部肿胀,皮肤及皮下组织增厚。
淋巴管炎会导致哪些并发症?
如果淋巴管炎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可能导致严重的继发性感染:
形成局部脓肿或破溃[3];
随着感染扩散,可导致菌血症或脓毒血症[2];
甚至可能由于重症感染而导致死亡[2]。
病因
淋巴管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各种病原体从皮肤、粘膜的破损处或其他感染病灶侵入淋巴系统,导致淋巴管感染[1]。
最主要的病原体是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还包括[2]:
假单胞菌属;
多杀性巴氏杆菌:与狗咬伤和猫咬伤有关;
嗜水气单胞菌:可能污染在水中形成的伤口;
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或真菌;
班克罗夫特氏吴策线虫:全球范围内淋巴管炎的重要病因。
急性淋巴管炎如果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或原发病灶存在慢性感染,就可能进展为慢性淋巴管炎[3]。
淋巴管炎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临床与淋巴管炎发病风险具有相关性的因素[2]: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
长期吸烟、酗酒;
免疫缺陷:艾滋病或 HIV 感染;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或手术进行淋巴清扫;
伴有终末期重症疾病,例如终末期肾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发生了淋巴管炎的相关症状,患者应该立刻就医诊治[2]。
局部红肿、疼痛;
炎症持续蔓延;
发生全身性的急性感染症状:发烧、寒颤。
由于淋巴管炎的感染蔓延较为快速,因此及时治疗是关键。在大多数情况下,经过合理的抗生素方案积极治疗后,都能实现良好的疗效[2]。
就诊科室:
普外科
皮肤科
医生如何诊断淋巴管炎?
临床医生通过观察淋巴管炎患者的外观和症状,了解病变的进展过程,并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即可作出临床诊断[2]。
实验室检测:
实验室检查:评估是否发生感染,炎症的严重程度[3];
病原体检测:医生在形成脓肿的部位进行穿刺抽吸,取样后进行病原体检测[2]。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症状是否持续加重?
能否描述目前各项症状的严重程度?
病变部位近期是否有损伤或溃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除了皮肤症状,还有哪里感觉不适?
是否还伴有其他疾病?是否正在服药治疗?
这样的症状以前是否发生过?这是第几次复发?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的症状?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症状是否还会继续进展?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治疗多久可以实现治愈?
治疗后是否还会复发?
今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积极控制原发病灶是治疗淋巴管炎并预防复发的关键[1]。因淋巴管炎的病情进展快速,医生一般会给予足量抗生素,并同时外敷杀菌剂进行治疗[4]。患者还可以使用止痛药和消炎药,缓解症状[2]。重症患者如果进展为脓肿,医生还需要切开引流[1]。患者如果是初次发作,且没有其他疾病,通过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淋巴水肿,并出现肢体变粗的后遗症。
如何治疗淋巴管炎?
口服抗生素药物[2]:
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
头孢氨苄(Cephalexin)
头孢唑啉(Cefazolin)
头孢呋辛(Cefuroxime)
头孢曲松(Ceftriaxone)
克林霉素(Clindamycin)
萘西林(Nafcillin)
甲氧苄啶 / 磺胺甲恶唑(Trimethoprim/famethoxazole)
外用呋喃西林溶液[1]:
采用呋喃西林等杀菌剂湿敷;
如果红线快速蔓延,医生一般会在沿线选取几个位点,用粗针头刺入皮下,然后再进行局部湿敷。
缓解症状:对于部分患者,医生还可能使用非处方止痛药和消炎药,缓解症状。
外科治疗:重症患者如果进展为脓肿,医生还需要切开引流[1]。
日常注意
患者应改善生活方式,遵医嘱积极治疗,彻底清除病菌,避免复发[2][3][4]。
患者在治疗淋巴管炎的同时,还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灶,避免淋巴管炎复发。
日常注意应遵医嘱用药,按时足量完成整个治疗过程,确保彻底清除病菌。
治疗期间,患者要注意休息,不要过于劳累,也不要参加高强度的运动。
每天数次,在患处采用局部冷敷或热敷,可有助于缓解疼痛。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饮食清淡,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以蔬菜、水果为主。
预防
预防淋巴管炎应该注重改善个人卫生,提高自身免疫力,及时治疗皮肤损伤和感染[2][3]。
注意改善个人卫生,勤洗脸、勤洗澡。
改善生活方式,积极锻炼,充分休息,提高自身免疫力。
健康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类食品,控制合理体重。
若有皮肤损伤、溃疡或蚊叮虫咬,应及时处理,避免感染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