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蝇蛆病是什么?皮肤蝇蛆病怎么办?皮肤蝇蛆病症状有哪些?

躁狂抑郁症简称为躁郁症,也有人称为情感性精神病。病状主要为情感的不正常,常伴有行为及思维的障碍。其情感改变的特点为过度的情感高涨或过度的低落,其思维和行为随之相应地改变,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易被人们所理解;因此常常易感染别人。该病发病期间表现情感高涨时称为躁狂,表现为情感低落时称为抑郁。这类患者在一生中可以反复多次发作,两次发作之间谓之间歇期。此时患者的精神状态完全恢复正常。病后其精神状态却很少变为衰退。首次发病多在16~30岁之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此病大多于青壮年开始,每次的病程一般为2~6个月。

概述

皮肤蝇疽病是某些蝇的幼虫寄生在人体皮下组织内而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

本病国内少见,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及川南地区,还有内蒙、青海、西藏、广西有散在报道。好发于每年 3~5 月份。

引起皮肤蝇蛆病的主要寄生虫是皮蝇属的牛皮蝇、纹皮蝇、鹿皮蝇,还有中南美洲特有人皮蝇和非洲的嗜人瘤蝇等。我国报道的主要是牛皮蝇(青海省、四川省)和纹皮蝇(内蒙、沈阳)二种。

皮肤表现有四种类型:匐行疹型、疖肿型、变异性、创伤性。

初发病时常见轻微的全身症状,低热、头晕、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皮肤窜痛或痒麻等自觉症状等。皮损好发于皮肤薄软部位,皮下可见大小不等、数目和深浅不一的丘疹、结节或红色肿块,伴疼痛和压痛,结节内有幼虫。幼虫将要钻出皮肤前局部水肿加剧,甚至出现血性水疱,疼痛也加重,如锥钻痛,结节破溃后流出发臭的黏液包裹着幼虫,先露部位为虫尾。还有皮肤或黏膜外伤破溃后蝇直接产卵化蛆在伤口内,常可见到蛆从伤口爬出。

治疗以去除蝇蛆为主。用手挤压肿块,以捏死幼虫。在幼虫即将穿出皮肤时,用镊子夹出幼虫,然后用 15% 的氯仿植物油冲洗肿块内腔,并以刮匙刮除幼虫。亦可在局麻下切开肿块,取出幼虫。有全身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皮肤蝇蛆病只是蝇蛆病的一种,根据寄生的部位还分为肠道蝇蛆病,体孔蝇蛆病(眼、耳、鼻、口腔蝇蛆病),创口蝇蛆病,阴道和尿道蝇蛆病。一旦发生,病人将十分痛苦。

最重要的预防手段是做好灭蝇灭蛆工作,注意个人卫生;保护环境卫生,加强粪便管理,防止成蝇孽生。

症状

蝇的幼虫(蛆)可以寄生在人体皮下组织内,引起皮肤蝇蛆病。表现为轻微的全身症状和线状或带状红色水肿性隆起,伴疼痛和压痛。初发病时常见轻微的全身症状,如低热、头晕、全身不适,皮肤可有窜痛或痒麻等自觉症状。

皮肤蝇疽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皮肤表现可有四种形态:

匐行疹型:皮损为红色水肿性隆起,呈线状或带状,粗细长短不等分布,是幼虫在皮下不断向前移动所致,其一端有水疱,幼虫即隐藏在水疱前端的正常皮肤内。皮损初为鲜红,后变暗红,数日后可逐渐消退。幼虫要钻出皮肤时,肿块迅速扩大,有锥刺痛及虫蠕动感,刺破前端疱壁可从黄红色黏液中挤出幼虫。皮损数目少则 1~2 个,多则 10 余个。少数患者在蝇蛆钻入人体的初始可发生荨麻疹样反应,也有患者发生弛张热、全身淋巴结肿大、贫血等强烈全身反应。

疖肿型:多见于头、面、小腿、前臂等部位,在这些部位的皮下出现大小不等、数目和深浅不一的丘疹、结节或红色肿块,伴疼痛和压痛,结节内有幼虫。如幼虫寄生的部位很深,结节需要数月才能破溃,此型较少见。损害可陆续发生,也可数个同时发生。

变异性:如疖肿型结节或肿块不穿破,数日之内消失,但幼虫在皮下潜行数厘米后又重新出现新的肿块,在肿块表面上有一小丘疹,幼虫可从顶端穿破,形成假性脓肿,有刺痛。

创伤性:较常见。是由于皮肤或黏膜外伤破溃后,蝇直接产卵化蛆在伤口内,以坏死组织为营养。常可见到蛆从伤口爬出。此型多见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

皮肤蝇疽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皮肤继发感染。

病因

引起皮肤蝇蛆病的主要是皮蝇属的牛皮蝇、纹皮蝇、鹿皮蝇、还有中南美洲特有的人皮蝇和非洲的嗜人瘤蝇。我国报告的主要是牛皮蝇(青海省、四川省)和纹皮蝇(内蒙、沈阳)两种。

皮肤蝇蛆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皮肤蝇蛆病感染途径及方式:

蝇直接产卵于皮肤、毛发或衣物上,孵化后的幼虫穿过正常的皮肤进入皮下组织。

蝇直接产卵于创口处,孵化后的幼虫寄生在创伤组织内,也称外伤性蝇蛆病,多由马蝇、肉蝇、污蝇所致。

某些带有蝇卵的蚊子吸吮人血时,将蝇卵带至皮肤,卵孵化为幼虫后通过蚊叮伤口进入皮肤。

皮蝇属的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蛆)、蛹、成虫四个阶段,约需1年。成蝇于 5~6 月交配后 4~7 天产卵于有蹄动物的毛上,一天左右即发育成幼虫(有的蝇,如麻蝇是胎生,可直接产蛆,不经过卵的阶段),幼虫以口钩钻入宿主皮下,逐步移行到背脊处固定下来。形成一囊并钻出一孔蛆为乳白色,幼虫以其后气门朝向皮孔,进行气体交换。幼虫在囊内发育 2~3 个月成老熟幼虫由皮孔钻出,落地入土化蛹,再经 1~2 个月后羽化为蝇。

皮蝇属正常宿主是动物,人的感染是一种偶然感染。幼虫除移行于皮下组织外,也可能进入体腔(胸、腹)或椎管。

哪些人容易患皮肤蝇蛆病?

经常接触牛、羊、马等有蹄动物的牧民。

在环境卫生条件差,粪便管理不好,成蝇孽生的地方生活和工作的人。

个人卫生状况不好,长期不洗澡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皮肤薄软部位出现红色水肿性隆起,直行或婉蜒迂回的线状或带状,其一端有水疱,特别是有皮肤锥刺痛及虫蠕动感,应及时就诊。

头、面、小腿、前臂等暴露部位出现皮下大小不等、数目和深浅不一的丘疹、结节或红色肿块,伴疼痛和压痛,应该咨询皮肤专科医生。

有牛、羊、马接触史,皮肤出现游走性疼痛性肿块,血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应及时就诊。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皮损中挤出蛆虫。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普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皮肤蝇蛆病?

根据患者来自好发地区,有牛、羊、马等接触史,皮肤出现游走性疼痛性肿块,血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应考虑本病。如自皮损中挤出幼虫或见到蛆从伤口爬出,则可确定诊断。

相关检查:

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皮下组织病理中可见虫体断面,真皮及皮下组织内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从事的职业及时间,是否是牧民?

生活环境的卫生状况,蚊蝇是否很多?

皮疹发生的时间有多长?

自觉症状是疼痛?痒?还是蚁行感?

有无外伤或肿瘤引起的溃疡?溃疡发生的时间多长?

水肿性红斑或结节的近期变化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会引起皮肤蝇蛆病?

需要做哪些检查进一步确诊?

采用什么方案治疗有效?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治疗原则:以去除蝇蛆为主,对症处理,必要时抗感染治疗。

去除蛆虫治疗

常规治疗:用手挤压肿块,以捏死幼虫。在幼虫即将穿出皮肤时,用镊子夹出幼虫,然后用 15% 的氯仿植物油冲洗肿块内腔,并以刮匙刮除幼虫。

手术或清创治疗:可在局麻下切开肿块,取出幼虫。外伤性蝇蛆病可用 15%~20% 氯仿加人植物油中喷雾或灌洗伤面。或用乙醚、苯等喷撒伤面,待幼虫麻痹后用摄子取出或用刮匙刮除,然后再按一般伤口处理。

药物治疗

口服杀虫药:可试用氯喹 0.25 克,每日 2 次;或海群生 0.2 克,每日 3 次,连服 2 周为一疗程。

对症处理:有全身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

抗感染治疗:继发感染时给予磺胺药或抗生素治疗。

皮肤蝇蛆病发展和转归

皮肤蝇蛆病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其他部位的寄生虫感染,如肠道蝇蛆病、体孔蝇蛆病(眼、耳、鼻、口腔蝇蛆病)、创口蝇蛆病、阴道和尿道蝇蛆病;皮疹部位也容易继发细菌感染而发生溃疡。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可以完全治愈,但常留有疤痕。

日常注意

搞好环境卫生,避免蝇蛆孽生,特别是在牧区牛、马、鹿饲养场。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蚊防蝇措施,出现皮肤溃疡应及时治疗。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粪便管理,搞好灭蝇灭蛆工作,防止成蝇孽生。

对生活在牧区的牧民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当地牧民的防范意识。

对溃疡或皮肤恶性肿瘤的创面要及时清创处理和治疗。

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皮肤或黏膜外伤或肿瘤破溃后,特别是长期卧床,没有人照顾的重病患者处于环境卫生条件很差的地方,需要提高防范意识,及时清创,遵医嘱治疗。

预防

皮蝇正常宿主是动物,人的感染是一种偶然因素,所以在蝇蛆病高发地区,尤其是牧场特别要注意预防工作。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搞好环境卫生,搞好灭蝇灭蛆工作。

定期做好个人卫生,经常洗澡和更衣。

对牧区生活的牧民经常进行体格检查,及时发现可能的感染因素。

外伤和肿瘤等溃疡疮面要及时清创处理,尤其是长期卧床病人更要注意。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青春期少女切记不可有几种心理

2023-8-20 23:23:44

药品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的功效与作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说明书

2023-8-3 4: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