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浅表淋巴结肿大,是淋巴结内部细胞增生或肿瘤细胞浸润,而出现体积增大的现象。在临床非常常见,可通过触摸颌下、颈部、锁骨上窝、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发现。
病因:常见三种情况:良性肿大,由各种感染、结缔组织病和变态反应等引起;恶性肿大,包括原发于淋巴结的恶性肿瘤,如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恶性组织细胞病等,以及其他恶性肿瘤转移到淋巴结,如肺癌、胃癌和乳腺癌等;介于良性与恶性间的肿大,如血管原始免疫细胞性淋巴结病、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等。
症状:触摸颌下、颈部、锁骨上窝、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可发现肿大的淋巴结,可能伴有压痛、发热等症状。
就医:发现淋巴结肿大后,应及时就诊、确诊,以免延误病情。
诊断:确定淋巴结肿大后,确定病因和性质是关键,局部肿大伴明显疼痛者多为淋巴结炎,无痛但进行性肿大者常提示恶性肿瘤性疾病。骨髓穿刺特别是淋巴结活检可帮助确诊。
治疗:淋巴结肿大的治疗需视病因而定,如感染性淋巴结肿大可选择抗感染药物治疗;淋巴腺结核可应用链霉素和异烟肼等治疗;若为恶性淋巴瘤,应以联合化疗为主。
症状
因原发病不同,表现也各不相同,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以下 3 种情况:
良性肿大
包括各种感染、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等引起的肿大。临床常呈良性经过,随着病因去除,在一定时间内肿大的淋巴结可以完全恢复。
感染性疾病继发的淋巴结炎,导致淋巴结肿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常有人在感冒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后,颈部、耳后、腋下或腹股沟处出现玻璃球大小的结节,局部红肿压痛,按之坚硬,这就是肿大的淋巴结。若患者抵抗力较强,可能不会出现全身症状,不需治疗也可自愈;若患者抵抗力较弱,或病情较重,可伴有怕冷、发热、头痛等症状。
恶性及介于良恶性之间的肿大
恶性淋巴结肿大常呈无痛、进行性肿大。若不积极治疗,病情恶化会导致患者死亡。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淋巴结肿大,开始常为良性,可发展为恶性而致命。
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浅表淋巴结肿大除了一般症状外,还会引起其他疾病,如淋巴结炎、淋巴结化脓、穿孔等。所以一经发现,需积极治疗。
病因
常见原因有哪些?
感染
急性感染:由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引起,如急性蜂窝织炎、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恙虫病等。
慢性感染:由细菌、真菌、蠕虫、衣原体、丝虫病、性病等引起。
肿瘤
恶性淋巴瘤:如霍奇金淋巴瘤与非霍奇金淋巴瘤。
白血病: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浆细胞白血病等。
浆细胞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肿瘤转移:如胃癌、肝癌、乳腺癌、鼻咽癌等发生淋巴结转移。
反应性增生
坏死性增生性淋巴结病;
血清病及血清病样反应;
变应性亚败血症;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组织细胞增生及代谢异常
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
脂质沉积病;
结节病。
哪些人容易患病?
免疫力较低者及中老年人群容易患此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当出现淋巴结迅速肿大、压痛,局部红、肿、热、痛,且伴有怕冷、发热、头痛等症状时;
淋巴结进行性肿大,无压痛时。
建议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只能提供诊断的线索,病理检查或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才是确诊病因的唯一依据。及时明确病因是进行有效治疗的前提,根据病因进行彻底治疗是疾病痊愈的关键。具体如下:
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触诊,以了解肿大淋巴结的部位、数目、大小、质地、压痛、活动度、有无粘连,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瘢痕等。
实验室检查
血象: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对明确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有一定参考价值;
骨髓检查: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对白血病、浆细胞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血清学检查:疑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可做嗜异性凝集试验。
器械检查
淋巴管造影;
放射性核素扫描;
其他:如 X 线检查、CT 检查、B 超、纤维内镜等检查,可协助明确原发病灶的部位及性质。
病理检查或病理检查+免疫组化
是确诊淋巴结肿大病因的唯一依据。
治疗
明确病因、针对病因是治疗浅表淋巴结肿大的关键。
感染性淋巴结肿大
需根据病情选择药物,如:
急性细菌感染:可使用阿莫西林、复方新诺明或其他抗生素治疗;
慢性炎症:可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局部理疗;
淋巴结核:给予规律的抗结核治疗,如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给予泼尼松等抗炎治疗,以缓解症状和病情;
对症治疗:对症处理患者发热、疼痛等症状;
对于疗效不好或病情反复的患者,医生可能根据情况再次进行淋巴结活检或其他检查;对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应及时转诊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不要盲目延长治疗时间,以免延误诊治。
恶性或介于良恶性之间的淋巴结肿大
这类患者病情大多都比较复杂,或需要使用特殊的药物治疗,一般都需要住院。
可根据病情选用抗感染、抗肿瘤药物,保肝药物,糖皮质激素,营养支持药物等;
对症治疗,如缓解发热、疼痛,补充液体等;
疗效不好或病情反复者,根据情况会再次进行淋巴结活检或其他检查。
对介于良恶性之间的淋巴结肿大,经治疗后即使病情好转也应定期观察病情变化,以防恶变。
病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
根据病情进行多次、多部位淋巴结活检。
根据可能的病因进行试验性治疗并观察疗效,疗效较好继续治疗,疗效不佳则更换方案。
日常注意
对于感染性淋巴结肿大的患者:
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
对存在原发感染性病灶者,如皮肤黏膜伤口、扁桃体炎、龋齿等,应及时处理原发病灶。
对于恶性,或介于良恶性之间的淋巴结肿大患者:
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定期复诊监测病情;
日常注意宜吃些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补充足够营养,以增强体机体对化疗、放疗的承受力,促进毒素排泄;
忌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
注意休息,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预防
平时注意以下几点,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平时多吃水果蔬菜等;
保持心态良好,情绪稳定,提高身体免疫力;
必须在重油烟处工作时,尽量做好自我防护,比如戴上口罩,定时出去呼吸新鲜空气;
远离烟雾、酒精、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