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毒是感染性皮肤病中常见的病原体之一。病毒性皮肤病是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皮肤、黏膜病变为主的一类疾病。
病毒分为 DNA 病毒和 RNA 病毒两大类,前者包括疱疹病毒科(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疱疹病毒等),痘病毒科(如副牛痘病毒、传染性软疣病毒等、人乳头瘤病毒);后者包括小 RNA 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虫媒病毒、腺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引起皮肤病损者主要为 DNA 病毒。
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可分为:疱疹型,皮损以疱疹为主,如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手足口病等;红斑发疹型,皮损以红斑、斑丘疹为主,如麻疹、风疹等;新生物型,皮损呈疣状增生,如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等。
不同的病毒性皮肤病,其皮肤病变的表现各具特征,部分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抗病毒药物静脉注射、口服或外用,是治疗病毒性皮肤病的重要方法,疣状皮损可采用激光、冷冻、电灼等方法治疗。
具有传染性的病毒性皮肤病患者,需予以隔离,避免引起传播。
症状
病毒性皮肤病由于致病的病毒不同,其皮损表现不一,部分患者可同时伴有病毒感染的全身性症状。
病毒性皮肤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疱疹型皮损:如水痘为全身皮肤可见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斑疹、丘疹、水疱、脓疱、结痂丘疹,带状疱疹为沿神经走向单侧分布的群集性小水疱,伴有神经痛,手足口病则为手足皮肤和口腔黏膜的斑疹、斑丘疹或水疱。
红斑发疹型皮损:如风疹为针尖大小的粉色斑丘疹,麻疹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
疣状皮损:扁平疣好发于躯干四肢和外生殖器皮肤,寻常疣好发于手背、足背。
全身症状:病毒感染后患者可出现发热、周身酸痛、乏力等,如水痘、麻疹、手足口病等。部分患者在皮疹出现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麻疹。
病毒性皮肤病可引起哪些并发症?
病毒性肺炎、心肌炎、脑炎。
妊娠期感染病毒,可引起胎儿畸形、早产或死胎。
肝功能异常(食欲减退、恶心、厌油、疲倦等)。
病因
病毒性皮肤病的发生,首先是要接触致病性病毒,继而发生感染。接触病毒后是否发病与接触病毒的种类、数量和毒性,以及人体免疫功能状况有关。
病毒性皮肤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免疫功能低下或抑制,是导致人体病毒感染,继而出现病毒性皮肤病的重要原因。
不洁性生活史可导致人乳头瘤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感染。
吸入含有经呼吸道传播的病毒气溶胶(指固体或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可引起病毒感染和病毒性皮肤病。
哪些人容易患病毒性皮肤病?
免疫功能低下或抑制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器官移植、恶性肿瘤放/化疗后、长期使用激素或/和免疫抑制剂者。
与具有传染性病毒性皮肤病的患者密切接触者。
就医
有些病毒性皮肤病虽具有自限性,但在发病初期无法知道疾病的发展方向,因此建议患者尽早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出现皮疹或疣状增生物者,均建议就医,以免延误诊治。
皮疹发展迅速,尤其是伴有发热者,应及时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感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病毒性皮肤病?
医生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和皮疹的特征及伴随症状,部分可做出病毒性皮肤病的临床诊断;必要时需结合实验室、病理学、病原学检查才能做出诊断。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正常或减少,血小板正常或减少,有助于病毒感染的诊断。
肝、肾功能检查:病毒感染时转氨酶可有轻度升高。
血清学检查:包括病毒的抗原、抗体或核酸检测。
病毒的分离培养:疱疹液、病变的皮肤黏膜组织分离培养到病毒,是确诊病毒性皮肤病的“金标准”。
病理学检查:必要时需进行病变皮肤组织的病理学检查。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类似皮疹患者接触史或不洁性生活史吗?
既往有什么疾病?应用什么药物治疗?
是否有发热?出疹与发热的关系怎样?
出现皮疹的初始部位与进展怎样?
皮疹是否伴有瘙痒?
除了皮疹外是否还有其他症状?
发病后是否自行用过药?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的皮疹是什么皮肤病?是如何导致的?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有哪些治疗方案?我适合采用哪种方案?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是否会有后遗症?
治疗期间我应该注意哪些事项?饮食有什么要求?
会传染给家里人吗?他们是否需要使用药物预防?
治疗
目前病毒性皮肤病治疗的主要方法是静脉、口服或外用抗病毒药物,对疣状皮损可采用物理治疗,病情严重或顽固者,可考虑细胞毒类药物与免疫治疗。
抗病毒药物
阿昔洛韦、伐昔洛韦:适用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
膦甲酸:适用于单纯疱疹。
阿糖腺苷:适用于单纯疱疹和水痘-带状疱疹。
碘苷:可用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寻常疣的治疗。
曲氟尿苷:用于单纯疱疹、寻常疣、带状疱疹的治疗。
酞丁胺:用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
细胞毒类药物
鬼臼树脂:用于治疗各种病毒性疣。
鬼臼毒素:用于治疗尖锐湿疣。
免疫治疗
干扰素:对带状疱疹、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非性传播性病毒疣都有一定疗效。
物理治疗
激光、冷冻、电灼等:用于治疗各种病毒性疣。
病毒性皮肤病的发展及转归
病毒性皮肤病大部分可自愈,或经药物治疗后痊愈;少部分病情严重且治疗不及时者可危及生命。
日常注意
出现病毒性皮肤病时表明患者存在抵抗力下降状况,尤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睡眠。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皮疹继发细菌感染。
剪短指甲,不抓挠皮肤。
不自行滥用外用药物。
清淡饮食,不吃辛辣食物,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
平素勤加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预防
预防病毒性皮肤病的关键是预防病毒感染,重要预防措施为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避免接触传染性病毒感染患者。可采用如下预防措施:
儿童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者。
避免无保护性性行为,避免性接触传播病毒。
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
增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减少被感染机会。
接种病毒性疫苗,以获得主动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