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什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怎么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症状有哪些?

皮罗综合征又称小下颌-舌下垂综合征,即小颌和舌根后坠,是腭裂的一种,属于先天性疾病。本病症以新生儿、婴儿时期的先天性小颌畸形、舌后坠、腭裂及吸气性呼吸道阻塞为特征。

概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主要是由 EB 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细胞增殖临床综合征。EB 病毒感染在人群中非常普遍,在成年人群中的感染率超过 90%,但大多数均无临床症状,仅有约 10% 患者会进展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报告,全年四季皆可发生,多为散发病例。

病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病原体是 EB 病毒,约占 90% 以上[2]。病毒携带者及患者可能是传染源,主要传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给他人[1][3]。但仅有少部分感染者会演变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具体发病机制和感染者为何存在个体差异目前尚不明确[1][2]。

症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典型表现为疲乏无力、咽喉痛、发热、颈部和腋窝淋巴结肿大。发烧和咽喉痛通常在几周内就会减轻;但疲乏、淋巴结肿大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1][3]。

危害:随着病情进展,并发症可波及全身各处器官,其危害程度远大于疾病本身,可造成脾肿大、肝脏损伤、血细胞减少、神经系统损伤、口咽部继发感染,重症患者甚至有致命危险[1]。

就医:如果出现发热、咽喉痛及淋巴结肿大等相关症状,患者应该及早去医院接受诊治[1]。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结合实验室检测,作出临床诊断[1][3]。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案。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多休息,多喝水,对症治疗,缓解症状。抗生素对于病毒感染无任何效果[3]。是否需要应用抗病毒药物仍有争议。若医生推荐使用抗病毒药物,用药期间应注意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1][2]。

日常:患者要确保充分的休息,补充足够的营养,大量饮水,避免对抗性的剧烈运动感[3]。

预防:预防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关键是注意卫生,避免经呼吸道传染[1][3]。

症状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哪些临床特征?

常见临床特征主要包括[1][3]:

感染后的潜伏期大约为 30~50 天,在儿童患者中潜伏期可能会缩短。

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

疲乏无力;

咽喉痛;

发热;

颈部和腋窝淋巴结肿大;

扁桃体肿大;

头痛;

食欲减退;

肌肉疼痛。

发烧和咽喉痛通常在几周内就会减轻;但疲乏、淋巴结肿大可能会持续数周至数月。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并发症可波及全身各处器官,其危害程度远大于疾病本身[1][3]:

肝脏损伤,出现转氨酶异常和黄疸;

脾肿大,可持续数周,甚至造成脾破裂,需要紧急手术;

血液系统: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

神经系统:脑膜炎、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

口咽部继发链球菌感染,若发生严重肿胀可导致上呼吸道阻塞;

部分患者由于神经系统损伤、脾破裂、呼吸道阻塞,可能会有致命危险。

在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或服用免疫抑制剂的器官移植患者中,EB 病毒感染而发生重症并发症的风险更高[3]。

病因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病原体是 EB 病毒,约占 90% 以上。其他病原体如巨细胞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腺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细小病毒 B19 也可能引发类似症状[2]。

EB 病毒一旦感染人体,即可终身潜伏于 B 淋巴细胞中[1]。病毒携带者及患者则可能成为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包括[1][3]:

通过咳嗽、喷嚏的飞沫传播;

通过唾液经口传播,例如接吻、共同进餐等方式;

经性接触传播;

经血液或体液途径传播。

多数 EB 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仅有少部分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形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但目前对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以及感染者的临床表现为何存在个体差异尚不明确[1][2]。

发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风险因素有哪些[1][2]?

年龄:儿童和青少年;

遗传因素:疾病易感基因;

居住环境和家庭条件;

家庭中的儿童数量。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发热、咽喉痛及淋巴结肿大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相关症状,患者应该及早去医院接受诊治[1]。

其他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出现上述症状,患者需要经过检查后才能明确病因。

临床医生在诊断结果的基础上,才能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

虽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危害,但其并发症可能有致命危险,有必要及早监控病情。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医生如何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并进行全身体检,包括淋巴结检查和腹部触诊[3]。

实验室检测[1][3]:

血常规:白细胞数量是否上升,异常淋巴细胞比例是否明显升高;

EB 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可作为确诊依据;

EB 病毒核酸检测。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近期是否接触过呼吸道感染的患者?

症状是持续加重还是维持稳定?

能否描述目前症状的严重程度?

什么情况会使症状有所缓解?

什么情况会导致症状更加严重?

家里是否还有其他人也有类似的症状?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治疗多久之后可以缓解?

能否治愈?是否会复发?

是否会留有后遗症?

是否具有传染性?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目前,尚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特效治疗方案。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多休息,多喝水,对症治疗,缓解症状。抗生素对于病毒感染无任何效果[3]。是否需要应用抗病毒药物仍有争议。若医生推荐使用抗病毒药物,用药期间应注意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1][2]。

如何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支持治疗[1][2][3]:

发热、疼痛:非甾体类抗炎药,例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以缓解症状;

肝脏损伤:保肝治疗;

抗生素治疗:伴有明确的继发性细菌感染,可使用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抗病毒治疗:临床对于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仍有争议,若医生推荐使用抗病毒药物,用药期间要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日常注意

患者要确保充分的休息,补充足够的营养,大量饮水,避免接触身体的对抗性剧烈运动[3]。

多喝水和果汁,有助于缓解发烧和喉咙痛,防止脱水。

确保充分休息,以利于病情缓解。

不要参加对抗性的剧烈运动,防止脾破裂风险。

症状缓解之后,还需要休养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应避免劳累,否则容易引起复发。

预防

预防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关键是注意卫生,避免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1][3]。

不要与他人共用餐具。

不要随意亲吻儿童。

家里有儿童发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要做好隔离措施。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克痹骨泰片的功效与作用-克痹骨泰片说明书

2023-8-3 0:11:30

药品

蛇胆川贝胶囊的功效与作用-蛇胆川贝胶囊说明书

2023-8-3 4: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