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微小膜壳绦虫病
概述
由寄生于人体小肠中的短膜壳绦虫所引起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
患者和鼠是主要传染源。人或鼠类多因误食成虫及幼虫,或误食中间宿主及自身感染而发病。人普遍易感,但以儿童多见。世界范围内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亚洲、南欧、东欧、中美洲、南美洲及非洲等地区。
最主要的病因和(或)危险因素是高发地区居住史,个人卫生、公共卫生差,经常饮用污染水及食用不洁食物,有鼠及节肢动物密切接触史。
大多数感染患者没有症状,寄生虫可被人体免疫反应清除,即呈自限性感染。但部分感染患者可有腹痛、腹泻、肠痉挛、食欲改变、恶心、呕吐、血便,头晕、头痛、烦躁易怒、惊厥等。
主要为驱虫治疗,目前认为最为有效的药物为吡喹酮,其次是氯硝柳胺、甲苯达唑,阿苯达唑对单纯虫卵感染的治疗效果较好。
一般患者可无严重表现,但若绦虫侵犯神经系统时,可有癫痫、精神异常、昏迷甚至死亡。
确保清洁供水、完善公共卫生设施、个人卫生教育等是预防短膜壳绦虫病的重要手段。
症状
大多数感染可无明显症状,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或肠内寄生的短膜壳绦虫数目过多时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食欲改变、头痛、情绪改变等症状,当病情加重时可有癫痫、嗜睡等,甚至危及生命。部分患者表现为过敏反应,如皮疹。
短膜壳绦虫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短膜壳绦虫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增加、厌食、腹泻与便秘交替、血便等消化道症状最常见且最早出现。
乏力、心慌、胸闷、消瘦等贫血症状主要是慢性感染。
头痛、烦躁易怒、情绪改变、惊厥等神经症状。
部分感染可引起人体过敏反应,出现皮疹。
部分患者可见粪便内可见虫体。
当寄生虫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时可有剧烈头痛、喷射样呕吐、抽搐、嗜睡、昏迷甚至死亡。
短膜壳绦虫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短膜壳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如不及时治疗,可因长期的机械损伤、争夺人体营养、毒素释放等途径,导致人体出现各种并发症。
胃肠功能紊乱
肠梗阻
肠扭转
营养不良
病因
短膜壳绦虫病是短膜壳绦虫感染人体所引起的肠道损伤,进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粪-口传播感染是本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短膜壳绦虫病的原因?
短膜壳绦虫感染:短膜壳绦虫的成虫体积较小,通过头节部位吸附在肠黏膜上,虫尾侧为孕卵节片,破溃后可释放出大量虫卵。部分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部分虫卵继续在小肠内生长发育,约 2~4 周发育为成虫,成虫的寿命约为 2~3 个月。由于在此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的参与,可反复自身感染,因此感染可持续数年。
感染过程是:成虫及虫卵经口进入人体,到达小肠内,大量虫卵进入小肠绒毛内,发育成似囊尾蚴后再次进入小肠腔,并吸附在肠壁上,继续发育为成虫,在此过程中破坏肠黏膜、吸取营养,并释放毒素,诱导人体免疫反应,造成局部炎症、坏死等损伤。
哪些人容易患短膜壳绦虫病?
个人卫生差,生活坏境差。
公共卫生差、卫生设施不足的地区发病率较高。
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儿童发病率较高。
就医
大多数短膜壳绦虫感染者无明显症状,容易忽视。当出现头痛、情绪变化、烦躁易怒、惊厥、抽搐、便血等症状时,或者出现腹泻、腹痛、便秘、乏力、消瘦等症状,常规治疗效果差时,建议去看医生。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头痛、情绪变化、烦躁易怒、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
反复的腹痛、便血、肠痉挛等。
明显乏力、消瘦。
发现大便中有虫体。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以上的困扰,切勿自行用药或听信偏方处理,请您及时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内科
感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短膜壳绦虫病?
当医生怀疑短膜壳绦虫病时,可以通检查外周血象、粪便或肛门查找虫卵或孕卵节片检查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等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外周血化验:抽取静脉血,查看血细胞的变化,是否有嗜酸性粒细胞的升高,有无贫血等。
大便涂片:留取患者大便标本,查找粪便中有无虫卵或孕卵节片。
拭子涂抹法:用拭子(即棉签)在肛门周围拭抹,并检查其上是否有虫卵。
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通过检测粪便中虫卵的遗传序列,判断是否是短膜壳绦虫基因。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去过卫生条件较差的外地?
一起用餐的人有没有类似的症状?
有没有接触外地人?
个人居住条件怎么样?
有没有不卫生的生活习惯?
有没有去过野外?
从事什么工作?
工作环境如何?
有没有老鼠接触史及节肢动物?
有没有饮用污染水及食用不干净的食物?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
会传染给家人吗?
通过什么途径传染给他人?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什么治疗方法最有效?
能完全治好吗?
会影响生长发育吗?
患病一次以后还会再感染吗?
通过什么方法预防感染呢?
治疗
短膜壳绦虫病的主要治疗是驱虫治疗。经过服用药物,完全排除体内的成虫及虫卵,防治再次自身感染。
吡喹酮:对各种绦虫均具有良好效果,是目前认为最有效的治疗药物,有效率高达 98% 以上,本药主要通过改变虫体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增高,引起虫体肌肉麻痹与痉挛,进而导致虫体死亡。其不良反应较少,主要有腹痛、恶心、呕吐、头晕等,部分可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对症治疗即可缓解。
苯咪唑类:常用药物甲苯达唑、甲苯咪唑,驱虫效果较好。主要通过抑制虫体摄取葡萄糖,虫体能量不足而死亡。阿苯达唑用于仅有虫卵阶段的感染,效果较好,对于已经成虫的感染,驱虫效果不理想。此类药物有致畸的副作用,因此孕妇禁用。
氯硝柳胺:通过抑制线粒体的作用而发挥驱虫作用,此药孕早期禁用。
槟榔、南瓜种子:两种物质合用也具有驱虫效果,但对于似囊尾蚴的清除效果不好。
青蒿粗水提取物苦艾:有驱虫的效果。
疾病发展和转归
短膜壳绦虫病很少会危及生命。大多数感染可自愈。一般症状的患者可以通过驱虫治疗痊愈。但对于有严重并发症、严重侵犯神经中枢的病例有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驱虫治疗后要注意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请及时就医。
要注意饮食习惯,避免食用不洁食物,注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患者需与家人分开饮食,并对用过的器具消毒。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勤洗手,避免食用不干净的食物和水。
注意公共卫生,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加强卫生教育。
注及时灭鼠,避免接触节肢动物。
在高发区,定期为儿童驱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