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肝损伤(liver injury),是指多种致病因素导致肝细胞受到破坏,进而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引起一系列不适症状及肝功能指标异常。常见致病因素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
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酒精性肝损伤、酒精性肝损伤及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慢性肝损伤等。少数急性病例病程迁延可转为慢性,或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重者病情进展迅猛可发展为重型肝炎,有生命危险。
不同病因的肝损伤临床表现各异,常见症状包括食欲减退、腹胀、厌油腻食物、恶心、呕吐、易疲倦。部分患者巩膜或皮肤黄染,出现发热,肝区隐痛、肝大、触痛,部分患者出现蜘蛛痣和肝掌,重型肝炎可见腹水、少尿、出血倾向和意识障碍、昏迷等。
各型肝损伤的治疗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必要时服用抗病毒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和服用损伤肝脏药物。
症状
常见症状有哪些?
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有肝脏生化指标出现不同程度升高。
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区胀痛及上腹不适等消化道症状。胆汁淤积明显者可有全身皮肤黄染、皮肤瘙痒和大便颜色变浅等。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可有发热、皮疹、关节酸痛等过敏表现。
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各型肝损伤可迁延进展至慢性肝损伤,最终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少数患者还可进展为肝恶性肿瘤。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肝硬化;
脾大;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肝恶性肿瘤。
病因
常见原因有哪些?
药物性肝损伤。
病毒性肝损伤:嗜肝病毒如甲肝、乙肝等引起的肝损伤。
酒精性肝损伤:乙醇对肝脏的直接毒性及其代谢产物对肝细胞功能的影响。
自身免疫性肝损伤:遗传易感性被认为是主要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1型糖尿病等破坏肝细胞导致肝脏出现炎症坏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损伤:多合并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发病与脂质代谢异常相关。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肝功能指标异常,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等肝脏生化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
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肝区胀痛及上腹不适、皮肤巩膜黄染、呕血、体重下降等症状。
建议就诊科室
感染科
消化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饮酒史、服药史、接触史等),结合患者肝生化、病毒检测、血清免疫学检查、肝脏影像结果,多可确诊并对各类型肝损伤进行鉴别。
生化学检查:各种类型肝损伤会出现肝脏生化指标不同程度升高。
血常规检查:如合并肝硬化、脾大,可出现三系(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降低。
病毒特异性标志物检测:包括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检查,必要时可行肝炎系列检查,检测结果出现抗体阳性可做相应诊断。
血清免疫学检查:通过检测 ANA(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等,协助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
肝脏超声、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等常规肝脏影像学检查:协助诊断慢性肝损伤、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及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通常泛指良恶性肿瘤、寄生虫等)。对于肝脏血管病变、胆管病变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肝脏穿刺检查:对于原因不明的肝损伤,必要时可行肝穿刺活检。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近期有无大量饮酒史、有无长期服用药物史、有无毒物接触史、有无输血史;
有无肝脏疾病家族史;
自觉症状如何,有无黄疸、黑便、呕血、肝区不适等?
家里有没有人得过肝炎之类的疾病?还有没有其他肝病,比如肝硬化或者肝癌?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发生肝损伤?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目前的病情达到怎样的严重程度?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治疗之后多久可以康复?需要住院多久?医保是否可以报销?
能否实现彻底治愈?
治疗后是否还会复发?
是否可能会传染给他人?日常如何避免家人被感染?
今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各型肝损伤的总体治疗原则: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和损伤肝脏药物。
保肝药物治疗:促进受损肝细胞再生和修复,保护肝细胞免于损伤或减轻损伤。不同种类的护肝药作用不同,肝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抗病毒药物:针对病毒性肝损伤,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病毒药物,服用抗病毒药物期间不可擅自停药。乙型病毒性肝炎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药物,主要为小分子直接抗病毒药物。
自身免疫性肝损伤目前标准治疗方案,为单独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硫唑嘌呤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损伤暂无特殊药物治疗,需注意饮食控制、减重等综合治疗。
慢性肝损伤病情较长,损伤不可逆,可考虑肝移植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多数肝损伤在去除病因(停止服用肝损伤药物、戒酒、抗病毒治疗)及治疗后可恢复;
少数肝损伤迁延不愈,可演变为慢性肝损伤,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严重者会进展为重症肝炎。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应注意保证充足睡眠,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定期复查等。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保持情绪稳定、戒烟酒;日常注意生活中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
以低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饮食为主,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的水果及蔬菜。
如因肝硬化、脾大导致肝损伤,禁忌食用坚果等坚硬食物,以免导致致命性消化道大出血。
定期复查肝功生化、病毒定量、血清免疫学等指标,如有异常应及时就诊。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改变生活方式:戒酒、避免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
避免滥用药物。
某些病毒性肝损伤,可通过主动免疫(俗称“打疫苗”)的方式预防。
积极治疗肝脏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