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老年病毒性肝炎
概述
老年人病毒性肝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
本病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男性多于女性。老年人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病毒占比 64.84%,丙型肝炎病毒占比 13.28%,戊型肝炎病毒占比 16.15%,两种或两种以上肝炎重叠感染率高,患甲型肝炎情况极少见。
本病的主要病因,是感染肝炎病毒。本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嗜酒人群及早期携带肝炎病毒的中青年。
病毒性肝炎分为 5 类,分别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病毒性肝炎。
本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没有食欲、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疼痛及身体乏力等,其中部分病人会出现黄疸、发热。同时会出现肝功能损害,出现肝功能损害以后更容易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
本病主要治疗方法是抗病毒治疗,可使用拉米夫定、泛昔洛韦等药物治疗。治疗关键点为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尽量使用对肝脏毒性较小的药物,避免增加药物性肝损伤。治疗难点为该病并发症多,老年人肝病合并症多、危险性大。
本病合并症及并发症较多,易出现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肾衰竭等。重型肝炎发生率高,治愈难度大,病死率高。
对老年人病毒性肝炎应尽早发现、及时诊断、早期隔离并进行正规治疗,治疗期间严禁饮酒。在病情好转后,需清淡饮食,合理膳食,避免饮食过多增加肝脏负担。
症状
老年人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症状,包括没有食欲、恶心、呕吐、上腹部肝区疼痛、身体乏力等。
老年人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老年人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没有食欲:没有想吃东西的欲望或者吃的很少。
恶心、呕吐:患者感觉胃部不舒服,有胀满的感觉,食物经胃、食道和口腔快速排出体外。
肝区疼痛:上腹部肝脏的位置用拳头或手指在按压时有疼痛。
身体乏力:是该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症状表现为疲劳、身体软弱,没有力气。
黄疸:病毒性肝炎常见的症状与体征,症状表现为巩膜(眼球壁组成之一,成年人为白色)、黏膜、皮肤等被染成黄色。通常患者巩膜变黄最先出现,因此更易被察觉。
行为失常及昏迷:患病严重时会导致肝性脑病,又被称为肝性昏迷,主要症状表现为行为失常(如兴奋、躁动、呆板不动,或其他怪异行为)。昏迷通常是由严重的肝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患者意识丧失,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但是有呼吸和心跳。
老年人病毒性肝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肾衰竭
低血钠
病因
老年人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主要以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这两种也是导致急性或者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
老年人病毒性肝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
乙型肝炎病毒:一种 DNA 病毒,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慢性乙肝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输血和血制品),其次是母婴传播(包括母乳喂养)、密切接触传播(如通过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传播病毒)、医源性传播(如消毒不彻底、不安全注射等)。老年人中直接感染发病者少见,多是由中青年感染延续而来。
丙型肝炎病毒:主要传染源是感染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以输血为主。一般在发病前 12 天,血液就具有感染性,病毒可携带 12 年以上。
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主要通过输血感染,该病毒本身不能增殖,因此丁型肝炎病毒感染,需要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或先后重叠感染。
戊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经消化道途径传播,其传染源包括戊肝患者、已感染但是没有出现症状的亚临床感染者。
哪些人容易患老年人病毒性肝炎病?
有如下可改变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老年人病毒性肝炎:
生活习惯不良的人群:长期饮酒,容易引起酒精性肝脂肪变性、肝硬化等,容易引发病毒性肝炎。由于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因此不注意个人卫生更易患病。
有如下不可改变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老年人病毒性肝炎:
年龄超过 60 岁的老年人:生理功能与免疫功能减退,肝脏机能相应减退,容易感染肝炎病毒,导致患病。
病毒性肝炎家族史。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没有食欲、恶心、厌油腻、呕吐;
身体乏力;
尿黄、眼黄等;
上腹部不适、疼痛。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行为失常
昏迷
建议就诊科室
感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老年人病毒性肝炎?
当医生怀疑是老年人病毒性肝炎时,将通常进行肝功能检查、肝胆 B 超、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超声及 CT、肝穿活组织检查等进行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肝功能检查:检测与肝脏功能代谢有关的各项指标,作用是反映肝脏功能基本状况。肝功能检查前要注意休息,不要剧烈运动,严禁饮酒,检查当日必须空腹,不要进食,在早上去医院抽血检查。
肝胆 B 超:上腹部肝脏的 B 超对肝脏的大小、形态以及肝脏内部的血管、胆管等进行检查,通过肝脏内部回声等判断有无病变发生。当肝脏出现病变时,会出现异常的声像图,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该项检查要求空腹(禁食、禁水),检查前一晚清淡饮食。检查当日尽量不穿连体衣物,避免检查过程中穿脱不方便。
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通过对血清中各型病毒标志物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感染肝炎病毒的类型。
腹部 CT 及 MRI 检查:在显示肝脏的形态及范围上更有优势,能够比较清楚的显示肝脏病变等特征,提高诊断率。在检查前最好禁食 4 小时以上,最好在检查前一天晚上不再进食。在检查前 3 天内不做其他肝区造影等,检查前将详细病史及其他检查结果告诉医生。检查前一定要除去扫描部位的金属物,如腰带扣、钥匙、金属纽扣等。
肝穿活组织检查:通过切取、穿刺等方法从患者体内取出肝脏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各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指标,但该检查属于创伤性检查。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有过肝炎患病史?
是否做过相关检查?
身体不适症状有哪些?持续时间有多久?
身边是否有患病毒性肝炎的亲戚朋友?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毒性肝炎是否严重?我是哪种肝炎?
病毒性肝炎能否治愈?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是否住院治疗?
我是否需要药物治疗?都需要服用哪些药物?
治疗花费高吗?哪些治疗费用在医保范畴内?
日常生活和饮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治疗
老年人病毒性肝炎以药物治疗为主。在进行保肝护肝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对干扰素的耐受情况,分别使用干扰素、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等进行抗病毒治疗。
药物治疗
干扰素:可以抑制肝炎病毒的复制。干扰素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呕吐、腹泻,头痛、脱发,副作用出现概率低。
拉米夫定:对肝炎病毒有较强的的抑制作用,副作用较轻。
泛昔洛韦: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副作用较轻,可与拉夫米定、干扰素等合用提高治疗效果,目前主张联合用药。
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免疫核糖核酸等。人为增强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保肝药物:如促肝细胞生长素、水飞蓟等,用于保护肝脏功能的一类药剂,促进受损的肝细胞再生,促进肝细胞修复,保护肝细胞免于损伤或减轻损伤。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随着老年人抵抗力逐渐降低、肝细胞再生代偿能力下降等原因,可发展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肝肾综合征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病死率较高。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病情有所控制和好转,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并发症及合并症等,如肝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因素导致病情恶化,引发死亡。
日常注意
患有本病的老年人需要家人精心护理,无论是饮食还是药物均需仔细,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用药注意事项:遵医嘱根据症状表现选择合适药物。有心脏相关疾病(如心肌缺血、心机梗死等)或脑血管疾病患者慎用干扰素,在用药前要告知医生。用药过程中出现晕眩、疲劳、恶心等其他症状要及时就医。
饮食:合理膳食,保证营养。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下降,代谢活动减慢,疾病本身导致食欲减退,为了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除了静脉注射营养液之外,可以进食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如鱼汤、肉汤等。少量多餐,避免饮食过量增加肝脏负担。
运动:在病毒性肝炎活动期需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适当增加运动,如太极拳等舒缓运动,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不宜激烈。
心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可以增加抵抗力,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如寻找生活的乐趣,培养新的兴趣爱好等。积极配合治疗,对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有较大帮助。
其他:严禁饮酒。该病具有传染性,在日常注意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使用物品勤消毒。但在性生活及日常注意密切接触过程中,由于乙型等肝炎病毒通过精液、阴道分泌物、血液等有可能传染给配偶,配偶应注射乙肝疫苗使体内产生抗体,具有免疫力以防止感染。性生活时提倡使用避孕套。
预防
由于该病主要是经病毒感染所致,其流行过程存在 3 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因此在预防的过程中应针对这 3 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良好的生活习惯:禁止饮酒,提高免疫力。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正规医院就医: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输血等途径传播,因此在就医时要前往正规医院,防止医源性传播,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增强免疫力:适当运动,如慢跑、饭后散步、太极等,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预防接种疫苗提高人们的特异性免疫能力。
定期体检:每半年一次检查,主要包括肝功能检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肝穿活组织检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