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囊尾蚴病,猪囊尾蚴病
概述
猪带绦虫幼虫(囊尾蚴,cysticerci)引起的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也称为囊虫病,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是我国重要的寄生虫病之一,主要是由于人生食寄生有囊尾蚴(绦虫幼虫)的猪肉所导致的[1]。根据囊尾蚴的寄生部位不同,其危害程度不同,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寄生于脑内的囊尾蚴可引发癫痫、高颅压和精神障碍等,寄生于眼部的囊尾蚴则会导致眼部退行性病变甚至失明。
囊虫病是一种由囊尾蚴侵入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是因为食用了寄生有囊尾蚴的猪肉所致。
囊虫病的常见临床表现有肌肉酸痛、头痛头晕、癫痫、精神障碍、眼部病变等,主要取决于囊尾蚴的寄生部位。
如果出现各种肌肉、眼部或脑部不适,应该及早去医院接受治疗,医生会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主诉情况进行诊断。
在药物驱虫的同时,医生还会进行对症治疗,如给予高颅压患者降颅压治疗。此外,还可以通过外科手术直接摘除囊尾蚴。
患者在嘱驱虫治疗的同时,还应该配合医生进行辅助治疗,如果出现症状反复,应及时告知医生。
日常生活中应该尽量避免摄入生猪肉和生水,以防感染囊尾蚴。
症状
囊虫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囊虫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根据囊尾蚴的寄生部位而不同,主要可分为三类:
皮下组织及肌肉囊虫病[1][2]
皮下囊尾蚴结节
肌肉酸痛、发胀
脑囊虫病
癫痫(最常见)
颅内压增高
恶心
呕吐
眩晕
呼吸障碍
记忆力减退
耳鸣
共济失调
头痛头晕
眼囊虫病
视力下降
视野改变
结膜损害
虹膜炎
失明
视网膜炎
脉络膜炎
化脓性全眼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假性肌肥大
活瓣综合症
视网膜脱落
白内障
病因
囊虫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1][2]?
囊虫病的病原体囊尾蚴可侵入人体各器官引起病变,按形态和大小可分为三类:纤维素型(cysticercus celluloses)、葡萄状型(cysticercus racemosus)和中间型(intermediate form cysticercus)。囊尾蚴在人小肠内受胆汁刺激而翻出头节,附着于肠壁,并发育为成虫并开始排出孕节和虫卵,从而在人体内各个部分寄生。
猪带绦虫病患者是囊虫病的唯一传染源,患者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对其自身和周围人群均具有感染性,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口感染,方式包括:
自体感染:患者手指沾染自身粪便后,虫卵经口感染,称为外源性感染;患者因呕吐使虫卵反流至十二指肠或胃,虫卵孵出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
异体感染:食用被猪带绦虫虫卵污染的蔬菜、饮用水,或与猪带绦虫感染者接触后经口感染。
临床发生囊虫病的风险因素有哪些[2]?
年龄:21~40 岁青壮年为主。
性别:男女比为(2~5)∶1。
职业:以农民居多。
地区:农村高于城市。
地域:有吃生猪肉习惯的地区高发。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就医[1]?
如果出现各种肌肉、眼部或脑部不适,包括肌肉长时间酸痛、视力障碍、癫痫和神经障碍的患者应该及早去医院接受治疗。
就诊科室
感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囊虫病?
寄生的部位不同诊断方法不同,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主诉情况来诊断[1][3][4]。
眼部的囊尾蚴可通过眼底检查诊断。
脑囊虫病以及深部的组织的囊尾蚴可以通过 X 线、B 超、CT 和 MRI 等影像学检查诊断[3]。
皮下和浅表的囊尾蚴结节可通过采用手术摘除活检。
免疫学检查: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酶联免疫电泳印记试验(EITB)等检测虫体抗体;存在假阳性问题[1]。
分子生物学方法(DNA 检测):直接通过 PCR 等分子学方法检测虫体 DNA[4]。
医生可能会询问那些问题?
有哪些具体症状?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持续了多久?
家里住在哪里?近期有无外出?
最近饮食如何,是否有生食过猪肉?
家里是否还有人出现类似症状?
患者可以咨询什么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囊虫病?
需要进行哪些必要的检查?
如何治疗囊虫病?
能否治愈?是否会复发?有什么后遗症?
治疗期间需要有哪些注意事项?
治疗
驱虫治疗:包括吡喹酮、丙硫咪唑和阿苯达唑[1][3]。
对症治疗:在抗囊治疗同时可采取有效的对症治疗措施,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如高颅压患者在治疗前必须正规降颅压治疗,在抗囊治疗中还须继续降颅压、抗过敏等治疔[3]。
外科治疗:通过外科手术直接摘除囊尾蚴[1][3]。
日常注意
按照医嘱进行驱虫治疗,不要过度紧张和焦虑。
除了正规的抗囊虫治疗外,配合医生进行辅助治疗。
抗囊虫治疗后,某些症状可能还会持续,及时向医生反馈以进行后续治疗。如出现症状反复,请尽快再次就医。
预防
在流行区开展普查普治,彻底治疗猪带绦虫病患者,并对感染绦虫病的猪进行驱虫治疗。
不要吃生猪肉、喝生水。
加强屠宰肉类的检查,禁止含囊尾蚴的猪肉出售。
改变养猪方式,改放牧饲养为圈养,避免猪的排泄物污染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