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是由可产生表皮剥脱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罕见、泛发性、融合性、浅表性、剥脱性皮炎,又称皮肤烫伤综合征、新生儿剥脱性皮炎、葡萄球菌中毒性表皮溶解坏死或 Ritter 病,是发生在新生儿的一种严重的急性泛发性剥脱型脓疱病。
大多数发生于婴儿,偶见于成人[1]。发生率不高,每 5 年每百万居民中该病发病率为 0.09~0.13,但在产表皮剥脱毒素(ET)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带菌者中发病率较高,为 1.2%~6.2%。
主要由凝固酶阳性的噬菌体 Ⅱ 组 71 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
分为泛发型、局部型、流产型及过渡型。
发病突然,是在全身泛发红斑基底上,发生松弛性烫伤样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为特征。
通过隔离、静脉使用抗菌药物、恰当的疼痛管理及体液管理和无菌护理可治愈。
治疗效果较好。发生于成年人的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多见于患有肾炎、尿毒症、免疫功能缺陷或有严重的葡萄球菌败血症者。
手部卫生和屏障保护手段可预防本病。大多数患者经及时合理的治疗可痊愈。
症状
在出生后 3~16 天的新生儿出现原发病灶,通常为脐带残端或尿布区,年幼儿童则常见于面部、手臂、大腿及臀部。通常以发热和皮肤局部红斑起病。红斑快速进展,遍及全身[2]。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发病突然,初在口周或眼睑四周发生红斑,后迅速蔓延到躯干和四肢近端,甚至泛发全身,皮损处有明显的触痛。
在红斑基础上发生充满液体的易破裂的水疱,即松弛性大疱,水疱破裂后见其下湿润的皮肤。1~2 天内在口周和眼睑四周出现渗出结痂,可又出现大片痂皮脱落,在口周留有放射状皲裂。其他部位的表皮浅层起皱,稍用力摩擦,即有大片表皮剥脱,露出鲜红水肿糜烂面,即尼氏征阳性,类似烫伤。在糜烂处的边缘表皮松弛卷曲,手足皮肤可呈手套或袜套样剥脱,以后剥脱处由鲜红色逐渐变为紫红色,暗红色,不再剥脱,出现糠状脱屑,经过 7~14 天痊愈。
口腔、鼻腔黏膜、眼结膜均可受累,出现口炎、鼻炎和角膜溃疡等。
患者常伴有发热、厌食、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
泛发型主要表现为触痛性红斑及大水疱,面积超过全身皮肤面积的 30%,尼氏征阳性。
流产型主要表现为全身性触痛性红斑,尼氏征阴性,又称猩红热样疹,葡萄球菌性猩红热,属于轻型烫伤样皮肤综合征,临床表现以发热及全身性触痛性红斑为特点,没有表皮剥脱及大水疱形成。
过渡型主要表现为触痛性红斑及几个小水疱或脓疱,尼氏征阳性。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有的因继发支气管肺炎、败血症、脓肿或坏疽等而死亡,多发于婴幼儿,病情危急,死亡率较高[2]。常见并发症包括:
继发支气管肺炎;
败血症;
脓肿或坏疽。
病因
本病主要是由凝固酶阳性的噬菌体 Ⅱ 组 71 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一种严重皮肤感染。该型葡萄球菌可产生表皮松解毒素,造成皮肤损害。现又发现 Ⅰ 组或 Ⅲ 组某些葡萄球菌也可产生表皮松解毒素,此毒素在血清中含量增高而引起皮肤损害和剥脱。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约 5%~6% 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是噬菌体 Ⅱ 组 71 型,其次是 55、3A、3B、3C 型,少数为噬菌体 I 组或 Ⅲ 组)可产生表皮剥脱毒素。
表皮剥脱毒素是一组血清学和生物学不同的蛋白,引起本病的是 ET-A 和 ET-B,其中 ET-A 占了 80% 以上。
表皮剥脱毒素释放入血,则引起感染灶的远隔部位(如咽、鼻、耳、眼球结膜)皮肤损害,最终可导致全身皮肤棘层松解性感染。
除了 ET 的毒性作用以外,肾功能不全及免疫抑制也是本病的易患因素,新生儿肾发育未成熟、毒素清除能力有限、缺少中和葡萄球菌毒素的特异性抗体等。
哪些人容易患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无症状带菌者可通过皮肤接触将这种细菌传给易感者,主要是新生儿(早产儿相对少见)及 5 岁以下儿童。
临产孕妇带该菌者、成人中伴肾脏疾病、免疫抑制性疾病(如 AIDS 患者)或恶性肿瘤患者也是该病易感者。
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易感人群,如运动员、军人等,可能是该病的传染源。
其他携带可产生表皮剥脱毒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无症状人群,包括儿科的医护工作人员及护工、患儿的家长,可能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就医
如患儿出现发热及皮肤局部红斑时需要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出生后 3~16 天的新生儿,在脐带残端或尿布区出现皮肤局部红斑,并快速进展,遍及全身。皮肤红斑基础上出现充满液体的容易破裂的水疱。
年幼儿童在面部、手臂、大腿及臀部出现皮肤局部红斑,并快速进展,遍及全身。皮肤红斑基础上出现充满液体的容易破裂的水疱。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呼吸急促、口唇紫绀。
超高热、寒战、出冷汗、尿少、脉搏细速、意识障碍、烦躁等。
伤口流脓、局部变黑、产生气体、出现有暗红色液体的水疱,并流出恶臭液体。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感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大多数病例可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表皮剥脱素和(或)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进一步确诊。
具体相关检查如下:
全血细胞计数:分叶核比例改变及 C 反应蛋白上升。
电解质检查:由于广泛的皮肤损伤,容易出现体液及电解质紊乱。
细菌培养:皮肤伤口、鼻腔、结膜、咽拭子培养阳性率高。血培养阳性率较低,大多数情况下为阴性。
药物敏感试验:怀疑 MRSA 或治疗失败时需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皮肤活检:发现角膜下皮肤棘层松解性皲裂而特征性地缺乏炎症或仅伴轻微炎症。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孩子发热吗?
孩子是否出现红斑、皮疹?
皮疹何时出现,如何进展的?
水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孩子体温较高,出现皮疹该怎么办?
进一步应该做哪些检查?
下一步该怎么治疗?
该疾病治疗效果怎么样?
治疗
该疾病是可治愈的感染性疾病,若能快速识别并尽早开始静脉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大多数 2~3 周可痊愈,不留后遗症。治疗原则是隔离、静脉使用抗菌药物、恰当的疼痛及体液管理和无菌护理。
药物治疗
耐青霉素酶抗生素: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一般治疗 24~48 小时即可见效,10 天皮损开始愈合。
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如怀疑是 MRSA 感染,应及时进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同时静脉使用有效的抗 MRSA 的抗菌药物(如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静脉补液防止脱水。
补充电解质。
疾病发展和转归
该病及时治疗后,大多数病例 2~5 天内病情得到改善,2 天至 3 周可痊愈,不留瘢痕。病情改善表现为 2 天内体温开始下降,3~5 天内颜面浮肿、结膜炎、红斑改善,5~7 天内红斑开始消退,然后出现全身皮肤脱屑持续 2~3 周。
日常注意
主要是无菌护理、注意清洁,加强营养及心理护理。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注意婴儿的清洁卫生,尿布应清洁,有化脓性皮肤病的医护人员或家属均不能与新生儿接触。
加强护理、注意保暖。注意口腔和眼部护理。
局部应使用无刺激性的杀菌剂,如 0.5%~1% 新霉素乳剂外用。大疱疱膜最好移除,然后用 1:5000~1:10000 高锰酸钾溶液或 1:2000 黄连素液湿敷,清洁换药用 1% 龙胆紫溶液涂擦等。局部可使用夫西地酸、莫匹罗星或琥乙红霉素软膏涂擦,对破溃的皮损面使用凡士林纱布覆盖以减少皮肤进一步创伤。
加强营养摄入,保证患儿有足够的热量供给以增强抵抗力,多进食蔬菜、水果、牛奶、鱼汤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辛辣、味酸,及过冷、过热的刺激性食物,鼓励患儿多饮水,促进毒素排泄。
患儿疼痛明显,且年龄偏小,应注重心理护理,转移患儿对疼痛的注意力,安定患儿情绪。
预防
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 MRSA)感染可通过接触传播,对于妇产科和儿科发生率较高的病区更应重视相关管理体制的完善,强调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加强手部卫生。
屏障防护:个人保护设备(分娩时使用口罩、手套及长大衣),密切接触的干预程序,及对临床可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 SSSS 患者,特别是临床治疗失败的病例,进行密切监控。
细菌培养:对象不仅是患儿,还包括家属。
筛查:如在某一人群中持续出现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则应进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状况的筛查,防止疾病的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