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丝虫感染,象皮病
概述
丝虫病是丝虫侵入人体,阻塞人体淋巴管而引起的一种疾病。丝虫是一种体型细长的线虫,体长如丝线,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所有年龄段都可发病,也可能在儿童时期感染、成年后发病。
大部分的患者没有症状,只有少部分人会出现丝虫病的相关症状,包括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发热、男性外生殖器炎症、乳糜尿(尿液呈现乳白色)和象皮病(下肢肿胀膨大)。
如果发生了丝虫病的相关症状,患者应该及早前往医院确诊病情。发现丝虫病后应尽早治疗,早期的丝虫病治疗效果良好,如发展成为晚期,出现象皮病后,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
丝虫病大多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治愈,但预防尤为重要,应减少前往丝虫病高发地区,采取有效的避蚊驱蚊措施。
症状
大部分的患者感染丝虫后没有症状,只会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检查发现。少部分人会出现丝虫病的相关症状,而且有些是在感染丝虫数年后出现。
发热:感染丝虫后,可能会发高烧,伴有寒战,2 ~ 3 天可消退。
淋巴系统炎症:当丝虫的成虫在淋巴结定居后,会引起淋巴结发生炎症。
男性外生殖器炎症:男性一侧腹股沟处疼痛,睾丸和附睾肿大,阴囊相应增大。
乳糜尿:丝虫病的晚期症状,尿液呈现乳白色,有时可以混有血液而呈粉红色。
象皮病:晚期的典型症状,患者肢体末端会肿胀膨大,主要发生在下肢。
病因
丝虫病是怎么传播的[2]?
丝虫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蚊子被称作中间宿主。
丝虫病患者的外周血液中存有丝虫的虫卵,蚊子叮咬及吸食患者血液后,虫卵进入蚊子体内,蚊子就成了一个中间体。
丝虫的虫卵在蚊子体内生长发育成幼虫,随后受感染的蚊子叮咬健康人,将体内的丝虫幼虫注入健康人的外周血液中。然后幼虫随着循环系统在人体内流动,在人体的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或体腔定居发育成成虫。
最后成虫在人体内繁殖,经循环系统把繁殖的幼虫散布至外周血中,再经蚊子叮咬开始新一轮生长发育。
哪些人容易患丝虫病?
前往丝虫病高发区域。
长期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就医
何时应就医[1]?
如果发生了丝虫病的相关症状,患者应该及早前往医院确诊病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征和血液检查结果,诊断疾病并且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就诊科室
感染科
医生是如何诊断丝虫病的?
诊断丝虫病主要是进行血液检查、血液涂片检查以及其他检查。
血液检查:检查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
血液涂片检查:可发现病原体,为主要检测手段。
其他检查方法:
分子生物学检查:对血液等样本中丝虫的 DNA 进行检验(PCR 等)。
免疫学检查:直接进行抗原测定实验(酶联免疫检测试验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病症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
所在地区或家庭是否有类似病症发生?
最初是否有发热?
是否曾经去过热带或亚热带地区?
是否去过其他发展中国家?卫生条件怎么样?
生殖器等处是否有异常?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得这种病?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能不能治好?
会不会传染给家人?
是否会留有后遗症?
治疗
发现丝虫病后应尽早治疗,早期的丝虫病治疗效果良好,如发展成为晚期,出现象皮病后,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治疗可分成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2][3]。
对因治疗
治疗丝虫病的首选药物是乙胺嗪(又叫做海群生),对丝虫的成虫和幼虫都有杀灭作用。
伊维菌素,呋喃嘧酮和多西环素等也可用于治疗丝虫病。
以上药物常常与阿苯达唑联用。
对症治疗
淋巴结炎症:医生一般会建议患者选择服用泼尼松、保泰松、阿司匹林等药物。当出现细菌感染时需要使用抗生素。
乳糜尿:饮食中限制高蛋白和脂肪。
象皮病:常清洁患处皮肤,严重的象皮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日常注意
丝虫病患者应遵医嘱接受治疗,按时按剂量服用药物。晚期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多个疗程的治疗方可治愈。
局部护理:应加强对患处的局部护理,如足部。注意保持患处的清洁和卫生,防止感染发生。
预防
丝虫病是传染性疾病,应加强预防:
减少前往丝虫病高发地区。
采取有效的避蚊驱蚊措施,如使用纱窗、蚊帐、杀虫剂和驱蚊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