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人类细小病毒感染
概述
由人类微小病毒 B19 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病毒血症症状,可有传染性红斑、血管性紫癜、指趾麻木等特殊表现。
微小病毒感染为近 20 多年才逐渐认识到的一组疾病。传染源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小儿易感,5~10 岁为感染高峰期,30%~60% 的成年人有微小病毒免疫球蛋白 G 抗体(IgG 抗体)。
主要病因为呼吸道吸入微小病毒导致机体感染微小病毒;小儿和免疫缺陷者为易感人群。
主要症状为咽痛、咳嗽、低热、出汗、全身乏力和肌肉酸痛等病毒血症症状,可有传染性红斑、血管性紫癜、肢端瘀斑综合征等特殊表现。
本病多呈急性自限性过程,预后良好,部分病情较重患者需积极对症处理;治疗的难点在于预防儿童及免疫缺陷者出现严重并发症。
微小病毒感染的孕妇有流产、死胎的风险;儿童及免疫缺陷者可能出现暴发性心肌炎、急性暴发性肝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其他:尚无针对微小病毒的特效药,高危人群应当加强防护。
症状
主要症状为病毒血症症状,可有传染性红斑、血管性紫癜、肢端瘀斑综合征等特殊表现。
微小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微小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包括:
咽痛、咳嗽;
低热、出汗;
全身乏力、肌肉酸痛;
血管性紫癜:沿血管走形的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通常为感染 48 小时后出现,先出现于四肢,后向躯干、颈部扩展;
传染性红斑:融合成片的皮疹伴轻度水肿,类似“巴掌脸”表现;
肢端瘀斑综合征:手和足出现手套袜套样分布的瘀斑,可融合成片,手腕和踝部有明显的界限;
雷诺样症候:手指和足趾变白、发凉等;
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危象:表现为心悸、苍白、无力,见于微小病毒感染已有溶血性贫血患者。
微小病毒感染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流产;
死胎;
暴发性心肌炎;
急性暴发性肝炎;
脑膜炎。
病因
本病为人类微小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感染主要见于学龄期儿童;也可通过血液传播,被感染的孕妇可将病毒传染给胎儿。
微小病毒感染常见原因有哪些?
人类微小病毒感染所致。
哪些人容易患微小病毒感染?
艾滋病毒感染后
儿童及儿童群体生活者
肿瘤放化疗后
器官移植后使用抗排异药物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咽痛、咳嗽、低热、出汗、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病毒血症症状;
由四肢向躯干、颈部扩展的瘀点瘀斑;
融合成片伴轻度水肿的皮疹;
手和足出现手套袜套样分布的瘀斑;
手指和足趾变白、发凉等。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已有溶血性贫血患者出现心悸、面色苍白和无力;
孕妇出现胎动消失和下体流血;
肝区疼痛伴巩膜及全身发黄。
建议就诊科室
感染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微小病毒感染?
医生主要通过询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血常规、B19 脱氧核糖核酸检测和免疫学检查等来明确诊断。
相关检查具体介绍如下:
血常规:用于初步判断患者是否为病毒感染。
B19 脱氧核糖核酸检测:是为确诊手段。该检查可以从患者血液、脑脊液和病变组织中检测到 B19 脱氧核糖核酸。
免疫学检查:用于判断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主要症状有哪些?什么时候开始的?
病前有没有去过微小病毒流行区?
是否与微小病毒感染者接触?
有无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基础疾病?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情严重吗?
需要进行治疗吗?
有针对微小病毒特异药物吗?
需要隔离吗?
治疗效果怎么样?
治疗花费高吗?
治疗
尚无针对微小病毒的特异药物,病情较重者需予以对症处理。
药物治疗
常用的对症处理药物包括:
非甾体抗炎药:适用于关节痛及指趾麻木刺痛者止痛。常用药物有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
输血:适用于已有溶血性贫血患者出现再障危象时。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有清除病毒的效果。病毒血症期,可予以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经过正规治疗,本病多预后良好,部分病情较重患者需积极对症处理。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孕妇可能出现流产、死胎等并发症。婴幼儿、儿童、HIV 感染者和肿瘤放化疗术后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会出现暴发性心肌炎、急性暴发性肝炎等并发症。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用药注意事项:应谨遵医嘱,合理规范用药,不得随意停换药物;注意不良反应,若出现胃胀、胃疼、皮疹等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定期复查:应该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主要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心电图、B19 脱氧核糖核酸检测和免疫学抗体检测等项目。
隔离:本病为传染病,传播途径为呼吸道,疾病早期 1~2 周为排毒高峰。患者本人应该戴口罩,护理家属也应该戴口罩,洗漱用品及餐具应该独立开来。
饮食:日常注意要注意多食用优质蛋白含量丰富的食物,如:鸡肉,鱼肉,瘦肉等,要多食用绿色蔬菜和水果,如:青菜,柑橘等;限制动物内脏、油炸、烧烤以及油腻食物。
其他:注意休息,勿过劳,勿熬夜,不易进行剧烈运动。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艾滋病毒感染后:首先应该洁身自好,避免感染艾滋病毒;其次,若不幸感染艾滋病毒,应该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
儿童群体生活者:勤洗手,若同居者有发生微小病毒感染,应该戴口罩,并进行隔离。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儿童:避免去病毒流行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戴口罩进行防护。
肿瘤放化疗术后:住层流病房或戴口罩进行防护。
器官移植后使用抗排异药物:注重个人卫生,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应戴口罩进行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