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小儿丙型肝炎,小儿丙肝,小儿肠道外传播性非早非乙型病毒性肝炎
概述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即小儿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在儿童,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传播率为 10% 左右。一些患有重大疾病的患儿,比如血液病、肝移植后、免疫抑制和透析者感染率较高。
小儿丙肝的病因是丙型肝炎病毒引起,患有艾滋感染和丙型肝炎病毒血症血症的母亲是主要高危因素。
小儿丙肝,可分为急性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亚临床型丙型肝炎和病毒携带状态。
本病多起病隐匿,症状较轻,常见诸如乏力没劲,或活动耐力下降、食欲不佳、腹胀腹痛不适等症状。
本病强调整体综合治疗,即抗病毒、护肝、提高免疫力治疗。以抗病毒为主。积极防治并发症。
本病可发展为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
本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亲有丙肝病史要及时咨询医生再准备怀孕。
症状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常常症状较轻或者不明显,全身乏力或活动耐力下降、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是最常见的症状。如果不积极治疗,易导致肝硬化和诱生肝细胞肝癌。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急性丙型肝炎症状:起病比较隐匿,症状较轻,常见可表现为全身乏力或活动耐力下降、食欲不佳、腹胀腹痛等不适。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血症可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不容易自愈,一部分病儿可发展为肝炎肝硬化。
亚临床型丙型肝炎:儿科较常见,小儿平时无恶心、乏力、腹胀腹痛等肝炎症状,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发现肝炎病情,进一步追查病原通常可以诊断。
病毒携带状态:在此阶段,并不会出现诸如恶心、呕吐、腹胀等肝炎症状,所以不易发觉。
婴儿 HCV 感染:显性感染者常表现为目黄、身黄、小便黄,恶心呕吐等黄疸症状;经母婴传播后被感染:婴儿可呈短暂的病毒血症,即在出生数月后病毒血症消失,抗 HCV 多随之转为阴性。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肝炎肝硬化
肝细胞癌
病因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母婴传播引起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原因。
经血液传播:
输血史,若献血人员带有 HCV,血液制品管理不当时,可导致输血患者感染 HCV;
注射器及输液器具多人多次使用;
手术器械、内镜及透析器械的消毒不规范;
HCV 感染者需要手术治疗时,并没有为 HCV 感染者分配相应手术室及相应的手术器械;HCV 感染者进行相关检查及透析时,未做好消毒等措施,导致丙肝病毒在处于不同阶段的 HCV 感染患者身上引起的交叉感染。
哪些人容易患丙型病毒性肝炎?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同时感染艾滋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血症的母亲是主要高危因素。
血液病、肝移植后、免疫抑制、透析者等免疫力低下的患儿。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小儿精神状态不佳,不想动,活动力下降,不想吃饭或者饭量较平时明显减少,肚子疼等不适症状。
发现小儿小便比平时黄,皮肤比如手掌、胸部、腹部皮肤发黄,恶心呕吐等症状。
不慎与患有 HCV 的病人及其血液密切接触。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患儿出现昏迷不醒、大量吐血或者尿血。
建议就诊科室
儿科
消化内科
感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
当医生怀疑是丙型病毒性肝炎时,将通常进行肝功能检查、丙肝病毒抗体测定、B 超检查,若伴有血清抗 HCV 阳性,和 HCV Ag 阳性或 HCV RNA 阳性结果后,可能进一步相关检查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常规:抽血检查,作用是来检示白细胞水平,进而评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性指标。在急性肝炎早期白细胞正常或者略高;急性重型肝炎白细胞可增加。故可通过此项检查来为丙肝患者病情进行分期、分阶段,从而指导医师的治疗。
生化全套:包括血清转氨酶、蛋白质情况、血胆固醇、碱性磷酸酶等,空腹抽血检查,作用是来评估肝功能情况,进而了解丙肝患者肝损伤程度及指导临床用药。
消化系统超声:安全快速、无辐射影响,需空腹检测,作用是明确消化系统脏器情况,排除肝脏其他病变。
病原学检查:包括免疫法长期连续检测 HCV 抗体,抽血查血清抗 HCV 和 HCV Ag 或 HCV RNA 检查。作用是评估体内 HCV 病毒复制情况。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宝宝的母亲有没有患有丙肝?
宝宝有没有和患有丙肝的亲朋好友接触?
宝宝有没有输血的病史?
宝宝最近有没有乏力没劲、没有精神、不想吃饭、不想玩耍、肚子不舒服的情况?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症状吗?
宝宝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体温有什么变化吗?
宝宝最近小便颜色怎么样?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宝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宝宝会有生命危险吗?
这种疾病怎么治疗?
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这种疾病治疗需要多长时间?
这种疾病影响宝宝生长发育吗?
有没有后遗症?
宝宝日常需要注意什么?
如何避免患这种疾病?
治疗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要视病情的不同时期而制定相应的整体综合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以抗病毒为主,目前干扰素是抗丙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效的药物。对于不能耐受或者不愿意接受干扰素的患儿可以采用调节免疫疗法。对伴有内毒素血证者,要应用抗菌药物。另外抗纤维化治疗也不应忽视。
对于合并并发症的患儿,要积极治疗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常用药乳果糖、奥美拉唑等。乳果糖可减少肠道氨的形成和吸收来改善肝性脑病引起的神经、精神异常症状;奥美拉唑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促进胃黏膜修复。
手术治疗
人工肝支持系统:有条件者可以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以清除有毒物质,补充生物活性物质。
肝细胞移植技术:将正常供体肝细胞分离纯化,移植于人体内以此来替代部分肝功能,是一种治疗急慢性肝衰竭和代谢性肝脏疾病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势。
其他治疗方法
注意休息症状缓解后可以适当活动。应进食容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高蛋白营养的食物;
情绪方面: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作息方面:适当休息,生活规律;
用药禁忌:慎用或忌用损害肝脏的药物等。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小儿丙肝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及寿命。
经过正规治疗后,转为慢性肝炎的概率降低,故预后较好。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在家用药注意事项:患者需注意不良反应,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症状加重时,先暂停用药,应及时就医。
用药复查:在医生指导下,按时服药,注意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超声等项目以评估肝功能恢复情况。
饮食:
饮食清淡而有营养,多吃富含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豆制品,适当吃应季水果、绿叶蔬菜。
避免吃辛辣、油腻、生冷、腥膻的食物;尽量让宝宝少吃零食、肯德基等食物。
运动:若为非手术患者,可以适当运动,如散步、快走、打球等项目。运动强度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可循序渐进,每次运动 0.5~1 小时,每周运动 3~4 次,可适当根据自己的情况增加或者缩减。病情严重时要注意卧床休息;病情稳定时应注意锻炼身体,以活动后不感到疲乏为宜。
其他:培养宝宝勤洗手,注意卫生的习惯。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尽量不要和患有丙肝的患者亲密接触。
不要去不正规的私人诊所就诊。如有拔牙等就诊需要,请家长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就诊。
注意宝宝个人卫生,提高卫生水平。
加强运动意识,提高宝宝免疫力。
在医院就诊,家长要有一人一针一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