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非伤寒沙门菌感染
概述
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指除伤寒、副伤寒(甲、乙、丙)以外的沙门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亦称非伤寒沙门菌感染。该病特点是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本病估计全球总发病率 49/10 万人。美国每发病率约为 15.1/10 万人,欧盟为 142/10 万人。男性患儿较多,以 2 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高率,约占 82.3%,多见于新生儿。
本病的主要病因为除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沙门菌感染,该类细菌为人畜共患的肠道致病菌,主要包括鼠伤寒、猪霍乱、肠炎沙门菌及婴儿沙门菌等。患儿抵抗能力低下、免疫功能缺陷、生活习惯或禽类接触等均是危险因素。
根据症状表现,本病常分为急性胃肠炎型、败血症型、局部感染型以及健康带菌者。
本病急性起病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呕吐、腹痛、腹泻、寒战高热等,大便开始呈稀糊,后变为水样便,甚至血水样便、脓血便,且都有腥臭味;严重出现肠梗阻(表现为呕吐、剧烈腹痛、不排气)、肠穿孔(腹部压痛拒按、腹部 X 线发现膈下游离气体,)、嗜睡甚至昏迷等。
本病主要治疗方法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抗感染、抗凝、胃肠减压、治疗脑水肿等治疗,如合并脓胸、蜂窝组织炎等炎症时,还需行外科引流。关键在控制水及电解质失衡。
本病的主要危害是由于胃肠道感染、重症腹泻,可出现脱水、酸中毒、低钠血症等,严重导致低容量性休克,甚至死亡。还可引起麻痹性肠梗阻、坏死性小肠炎,导致肠穿孔、弥漫腹膜炎等,危及患儿生命。或者并发脑水肿,脑膜炎、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患儿死亡,或留下严重后遗症(如精神异常、癫痫等)。
该细菌主要通过食源性传播,故须控制传染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症状
主要症状以胃肠道症状和大便形态改变为主。依据症状表现,可分为急性胃肠炎型、败血症型、局部感染型以及健康带菌者等。
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的常见症状包括:
本病存在潜伏期(即感染细菌后可能当时不出现症状),多数为 1~3 天,少数仅数小时。
起病急。
高热:发热是其他沙门菌感染的常见症状,通常是高热(体温常大于 39 摄氏度)。
消化道症状:如腹泻、呕吐、腹痛、腹胀等。腹泻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6~15 次/日),粪便均有腥臭味,大便常先呈水样,然后渐变成黏液、脓血便、甚至血水样便。
症状较重时还可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惊厥、昏迷。
充血性皮疹:主要在躯干四肢出现,按压皮疹可褪色。
颅内感染征象:即常说的脑膜炎表现,患者头痛、呕吐、高热、烦躁、嗜睡、抽搐甚至昏迷。
局部蜂窝组织炎表现:患儿可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烦躁不安、哭闹等,继而出现局部皮肤软组织红、肿、热、痛,最后形成脓肿。
脐炎:婴儿可表现为脐带脱落后伤口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伴少量黏液或脓性分泌物,有时出现脐轮及周围红肿、脐凹内小肉芽肿等。
心包炎表现:胸痛、呼吸困难、发绀、面色苍白,甚至休克昏迷等。
小儿其他沙门菌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休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脑水肿、脑膜炎,(或)并颅内出血。
电解质紊乱,如酸中毒、低钠血症。
肠梗阻。
坏死性小肠炎或合并肠穿孔。
病因
病因为除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沙门菌的感染,常见致病菌有鼠伤寒、猪霍乱、肠炎沙门菌及婴儿沙门菌。
小儿其他沙门菌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除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沙门菌的感染。
常见致病菌有鼠伤寒、猪霍乱、肠炎沙门菌及婴儿沙门菌。
主要感染途径为食源性感染,即进食不当,食用了被沙门菌污染的食物导致感染。
哪些人容易患小儿其他沙门菌?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喜吃生食,接触禽类(如小鸡)、爬行动物(如乌龟)等。
卫生条件差,不洗手。
在有沙门菌感染的疫区生活,或在牧区、养殖场附近生活。
父母或家人有此类细菌感染。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新生儿及小婴儿,因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较差易于患病。
先天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出现急性食物中毒症状,如呕吐、腹痛、腹胀、高热等。
大便出现腥臭味,呈稀水样、黏液脓血便、血水样便,且大便次数明显增多者。
出现高热、咳嗽、咳痰、精神萎靡、充血性皮疹等或(和)局部软组织出现红、肿、热、痛等。
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发绀、面色苍白等。
出现尿频、尿急、腰疼、发热等症状时。
新生儿出现脐带脱落后伤口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或伴少量黏液或脓性分泌物,或出现脐轮及周围红肿、脐凹内小肉芽肿等。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出现高热惊厥、嗜睡、神志不清、甚至昏迷等。
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抽搐等。
建议就诊科室
儿科
感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其他沙门菌?
医生常通过询问流行病学,如亲属中有无沙门菌感染、是否食入生食等,结合相关临床症状,常可怀疑本病;在粪便、脓液、脑脊液、血液等或所接触衣物中行细菌培养后,发现该病致病菌即可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鼠伤寒沙门菌培养:目的是明确致病菌,或排除其他病菌感染可能。本项目须用增菌法,即把粪便、脓液、脑脊液等或环境中物品用盐水棉拭子涂抹标本进行培养。
菌体免疫膨胀试验:通过此项检查是通过抗原确认致病菌,由此建立快速诊断,但存在假阳性,相关符合率约为 75%。
血清抗体测定:该项目在于确认是否存在本病致病菌感染的证据;一般来说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 倍增长或单份≥1∶80,才具有诊断意义。
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常规等,通过此项检查,可发现机体感染、泌尿系感染证据,协助诊断本病;外周血白细胞大于 3 万,常提示败血症。
胸部 X 线检查或腹部立位片:胸部 X 线检查作用在于确认是否存在肺部感染;腹部立位片,作用是发现有无腹部并发症,如肠穿孔、肠梗阻及坏死性小肠炎征象等。
心电图:通过此项检查可协助诊断是否有心功能受损等。
B 超:心脏彩超作用是评估心功能及心脏结构,腹部 B 超作用是发现肝脾是否肿大,协助诊断或排除其他疾病。
头颅 CT:此项检查作用是发现颅脑异常,如脑水肿、脑出血等,或是排除其他颅内占位疾病。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亲属中是否有人有沙门菌感染?或是否接触此类感染病人?
是否食入不干净、可能污染、未熟食物?或有如禽类接触史?
症状出现有多久了?有无变化?
曾到别的医院就诊了吗?治疗了吗?疗效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因是什么?
需要怎样治疗?
能治疗好吗?
有无并发症及后遗症?有无生命危险?
平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治疗
治疗方法以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衡、补充营养为主,同时治疗并发症。
药物治疗
补液(如葡萄糖、生理盐水)、钠或钾离子以及输血等:目的是扩充血容量、抗休克、纠正电解质紊乱;严重者需要及时输血浆或全血,病程较长或消耗严重者,还需静脉营养。
抗生素:目前认为喹诺酮类药(如诺氟沙星)及三代头孢菌素,对沙门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作用是控制细菌繁殖、抗感染、减轻症状、防止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对于败血症或合并肠外感染(如脑膜炎)者,最好选用三代头孢静滴,依据情况还应适当加大剂量、延长疗程,疗程不少于 2 周。
山莨菪碱、低分子肝素、氨基己酸或氨甲苯酸等:适用于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作用是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滞度、治疗纤溶亢进,目的都是减少或防止微血栓形成,改善循环,防止并发症(如脑出血)发生。
利尿剂:作用是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压。适用于并发脑水肿患儿。
手术治疗
脓肿引流术:适用于患儿并发骨髓炎、脓胸、关节炎、蜂窝组织炎等;作用是引流脓肿、减压、防止感染扩散、冲洗治疗等。
其他治疗方法
加强母乳喂养或营养,保持患儿清洁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胃肠减压:作用是使胃肠道得到休息,降低胃肠压力,适用于发生肠梗阻患儿。
疾病发展和转归
本病病死率较高,新生儿病死率高达 30%;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则患儿会因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昏迷,最终导致死亡。
若接受正规治疗,大部分患儿可得到治愈,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如脑出现)后遗症的发生可能。
日常注意
本病主要通过食源性感染,所以特别注意患儿卫生及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卫生:保持患儿身体卫生,勤换衣物并对衣物进行消毒,勿使患儿接触有如感冒或其他感染病患者,防止交叉感染。
对于胃肠道症状重或有肠梗阻患儿,不要给患儿饮水、喂食,防止症状加重。
住院期间,家属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对于症状轻者,宜清淡饮食,多饮水。
对于行切开引流患儿,需按医生建议进行伤口消毒、换药,保持伤口卫生,按医生要求拔除引流管。
应该适当锻炼,以慢跑和快走为主,增强身体素质。应实时增添衣物、防止感冒,增强抵抗力。
对于已治愈出院患儿,宜吃富含优质蛋白食物(肉、蛋、奶、鲜血等),多吃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出院后需自行服药者,家属需按医生建议,严格遵医用药,勿购买医嘱以外药物,不要听信偏方,出院后约 1~3 月或按医生要求复查。
预防
目前尚无针对沙门氏菌病的疫苗,有针对伤寒的疫苗。故必须采取消毒、隔离等预防措施,防止沙门菌传染或交叉感染。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针对可变因素:
家属需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疫情观念,保持警惕性。
不食用未完全煮熟的禽肉、蛋等;不食用或饮用含生蛋的食物或生奶(未经消毒的奶)。
凡是接触生禽肉、爬行类动物、鸟禽或小鸡、或者宠物粪便后,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所接触的接触地方(如灶台、菜板、刀及双手等)。
勿接触已受感染的人,或者不能让已感染人为他人准备食物;饭前便后(或更换尿布)勤洗手。
疑似病例应立即隔离,采取严格消毒制度;可用 2‰过氧乙酸或“84”液洗手、消毒室内墙壁、地面、床垫等。使用过的奶具、饭碗可用 2‰过氧乙酸浸泡后再常规消毒。
对于疑似病患的婴幼儿,需母乳喂养的,母亲应穿隔离衣,执行隔离规则。
针对不可变因素:
新生儿及小婴儿更应注意卫生。勿接触爬行类动物(如小乌龟)、小鸡或其他幼雏,或与此类动物共处一室。
积极治疗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免疫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