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悖德型人格障碍,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精神病态型
概述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常见的人格障碍之一,终生患病率在2%~10%[2]。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在儿童少年期,或青春期发展起来,可能与遗传因素和父母的教养方式相关。
患者以反社会行为作为主要特征,性格暴躁,对他人和社会缺乏责任感,十分冷漠,不懂体谅和帮助他人,缺乏对欲望的自我控制能力[3]。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矫治难度大,重新犯罪率高,且男性多于女性。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对药物治疗并不敏感。团体心理治疗可能是有效的方法[3]。
症状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哪些表现?
18岁前品行障碍证据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在18岁前至少有以下3项品行障碍表现:
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
反复说谎(不是为了逃避体罚)。
习惯性吸烟,喝酒。
虐待动物或弱小伙伴。
反复偷窃。
经常逃学。
至少有2次未向家人说明的外出过夜。
过早发生性行为。
多次参与破坏公共财物活动
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另还有被学校开除过,或因行为不轨而至少停学一次;或被拘留或被公安机关管教过。
成年后的表现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至少有以下3种表现[5]:
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如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旷课、多次无计划地变换工作;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些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无论是否拘捕)。
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事先未计划的旅行。
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利益。
对他人漠不关心,如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拖欠债务、不抚养子女或赡养父母。
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
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冲动,甚至暴力行为。
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包括无故殴打配偶或子女。
危害别人时,缺少内疚感,不能从经验,特别是在受到惩罚的经验中获益。
病因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是什么?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常见的人格障碍之一,终生患病率在2%~10%[2]。目前,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父母的教养方式, 如在压抑或受虐待的环境中长大(特别是在社会病态中)。
发育期的脑缺陷和脑损伤。
哪些人有患病风险?
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就医
如何就医?
如果您身边有人患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请考虑参加互助小组,或寻求精神科医生、社会工 我们或心理学家的帮助。
您无法改变亲人的行为,但您可以学习帮助设定底线的应对技巧,并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就诊科室
精神科
心理科
身心科
心理卫生科
医生可能会问什么问题?
患者在学校/工作中的表现怎么样?
平常有撒谎的行为吗?
财务状况怎么样?有没有拖欠款项?
平常性格怎么样?
平常容易生气吗?生气的时候有动手行为吗?有打架斗殴的历史吗?
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患者行为异常的?
这种异常行为有多长时间了?
患者可能会问医生什么问题?
为什么会得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这种病有的治吗?吃药可以好吗?
是伴随终生的疾病吗?
会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要去哪个科室看病?
治疗
如何对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进行矫治?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很少主动寻求帮助,因为他们通常认为自己并不需要帮助。对患者的矫治,必须立足于其人格结构的重塑: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只是某一方面人格变异,不具有神经生理性病变,所以对药物治疗不敏感。
研究患者道德认知发展的原因,排除不利影响,并努力恢复。
营造特殊的文化氛围,并在这一环境中进行行为训练,是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行为矫治的有效路径。
实施或辅导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矫治,要保持中立态度,既不同情,也不批评。
对危害较大,且危害行为频繁出现者,可采用厌恶疗法,即当患者出现反社会行为时,给予强制性措施惩罚。
在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人格重建中,要注重对其道德方面和心理因素的协调发展。
团体心理咨询可能是有效的方法,让他们置于人际环境中,控制和改善他们偏离行为,丢掉获得和习得的不良习惯。
日常注意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日常注意要注意什么?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对家庭和社会有严重的危害,除了药物治疗和(或)住院治疗外,还需要配合家庭护理干预和心理护理等。
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保持良好的家庭氛围。
对于患者的不合理行为,家人可适当提醒,不可以用训斥、厌恶的态度对待患者。
对待儿童的反社会行为,要宽容,有耐心,避免对患者体罚或虐待患者。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避免激怒患者,防止其依赖和纠缠,帮助患者控制自己的情绪,认识个性缺陷,鼓励患者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社会、事物,让其逐渐学会社会接受的行为方式。
通过观看短片、图片、电视等方法,向患者宣传法律知识,让其了解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鼓励其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正。
引导、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对人际交往中不符合规律的事情进行体验反思,让患者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合理。
对于威胁家庭与社会安全者,报警,申请法院保护令等相关措施。
预防
如何预防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发生?
人格障碍一旦形成不易矫正,短时间内无特殊治疗方法,因此,从致病原因着手,采取一定措施预防至关重要。
亲生父母有人格障碍的,尽量让孩子与父母分开住。
避免对孩子有言语和情绪上的“虐待”。
对于孩子,父母应采取恰当的管教方式,比如:适当关爱、不要过度保护、不要纵容放任、禁严厉惩罚、不要过度干涉、适当鼓励等。
让孩子慢慢学会独立,不要事事都帮孩子处理,以防其产生过度依赖。
强化青少年的道德、法制和情感教育。注重道德情感教育、关怀教育,尤其要进行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教育。
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父母要多关心孩子,与孩子多交流,培养孩子优良的心理素质。
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社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