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自杀行为(suicidal behavior)是指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一般由严重的精神疾病引起,与自伤行为明显不同。自伤虽然也会导致生命危险,但主观上并不是以结束生命为目的。自杀是导致死亡的第 10 位原因,在 15~24 岁人群中是第 3 位死因,在 25~34 岁人群中是第 2 位死因。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自杀率不断增加,女性自杀发生率更高,但自杀死亡率男性是女性的 4 倍。
自杀往往由严重精神疾病或重大生活刺激所致,此外,长期慢性痛苦也可能导致自杀。
大部分认真思考过自杀的人,可能并不想死。他们自杀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终止痛苦的方式,通常表现为无助、“生不如死,一死了之,一了百了”的心态。
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早发现风险,化解风险,然后通过心理治疗处理原发病。
部分患者会重复尝试自杀,最终导致死亡。平均每 4 次自杀企图中会发生一起自杀死亡。
症状
大部分认真思考过自杀的人,其实并不想死,他们自杀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终止痛苦的方式。认真思考自杀的人感觉无望、无助和没有价值。感觉无望的人认为,没人能帮助自己解决具体事情或问题。感觉无助的人不愿意动,不能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感觉没有价值的人会有个人失败感。
自杀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情绪方面:患者往往表现出高度的紧张、焦虑、抑郁、悲伤和恐惧,部分人甚至会出现恼怒、敌对、烦躁、失望和无助等情感。
认知方面:在急性情绪创伤或自杀准备阶段,患者的注意力往往过分集中在悲伤反应或想“一死了之,一了百了”之中,从而出现记忆和认知能力方面的“缩小”或“变窄”,判断、分辨和做决定能力下降。
行为方面:患者往往会有痛苦悲伤的表情,哭泣和独处等“反常”行为。比如,工作能力下降,以至于不能上班和做家务,兴趣减少,社交技能丧失,从而日趋孤单、不合群、郁郁寡欢,对周围环境漠不关心,对前途感到悲观和失望。会拒绝他人的帮助和关心,脾气暴怒或易冲动。
躯体症状方面:相当一部分患者在自杀前会有失眠、多梦、早醒、食欲下降、心悸、头痛、全身不适等多种躯体不适表现,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血压、心电图及脑电生理等方面的改变。
自杀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严重精神疾病导致自杀行为往往重复发生,并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病因
自杀往往是由严重精神疾病或重大生活刺激导致,此外,长期的慢性痛苦也可能导致患者自杀。
自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精神错乱,常见于严重精神病患者;
酗酒或药物成瘾;
严重的身体疾病,自觉治愈无望、生不如死;
重大损失(例如亲人死亡或失去一段感情或工作);
严重的法律或财务问题;
有创伤史或被虐待史。
哪些人容易自杀?
有家族史:有自杀家族史的患者,自杀危险性较高。
酒依赖与药物滥用:酒依赖自杀最危险的年龄为 40~50 岁,平均饮酒年限为 20 年。药物滥用自杀者 30 岁以下最常见,病史平均 12 年,常合并酒滥用。
年龄:自杀随年龄递增而增高,男女皆如此。研究显示老年人自杀率明显高于青年人,尤其是老年男性。
男性:在国外,自杀常见于男性,大约为女性的 3 倍,尤其在年轻人和老人中最明显。这与男性往往拒绝治疗有一定关系。此外,男性常通过饮酒来减轻抑郁症状,结果更增加了攻击、暴力和自杀的危险性。
社会阶层与职业:社会底层者自杀率最高,其次为社会高阶层。自杀率最低者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产阶层。失业以及某些职业如医学和农牧业是自杀的危险因素。大学生中自杀危险性亦较高。另外,从事音乐、司法、律师、保险业的人员自杀率也较高。
婚姻状况:单身、独居、离婚或丧偶者自杀风险更高。近年来认为丧偶对老年人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子。
生活事件:失亲或与亲人分离、严重躯体疾病、失业或退休、单身、丧偶或离婚等严重的不良生活事件,往往给人造成心理失衡,导致自杀的冲动行为,尤其是处于发病阶段的抑郁症患者,若再遭遇突发的不良生活事件,更容易导致病情恶化。
就医
自杀的人并不是无缘无故想死,而是希望解决自己的痛苦。他们在谈论自杀时,不要觉得只是说说而已。如果发现任何迹象表明有人正在考虑伤害自己,一定要寻求帮助。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关注死亡:有些人公开谈论想死或者想自杀,或者一直谈论与死亡相关的话题,他们可能正在研究自杀的方法,或者正在购买刀具或药丸。
制定计划:有人可能会采取措施,为死亡做准备,例如更新遗嘱、把自己的东西都送出去、与人道别。有些人可能会写遗书。
变得孤僻:躲避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对活动和社交活动失去兴趣,而且变得孤立。
表达绝望:可能公开谈论难以忍受的痛苦,或者感觉自己变成他人的负担。
情绪或睡眠波动:通常情况下可能会感到沮丧、焦虑、悲伤或愤怒,也可能非常烦躁、喜怒无常或具有攻击性,但是一旦决定自杀,就会突然变得平静,然后睡眠时间可能会增加或减少。
喝酒或吸毒:药物滥用会增加自杀的可能性。服用大量药物和酒精可能是想要减轻疼痛或伤害自己。
鲁莽行事:可能会有冒险行为,比如醉酒开车或者进行危险的性行为。
建议就诊科室?
精神科
心理科
医生如何诊断自杀?
自杀患者往往会隐藏自己的计划,所以大部分患者都是在自杀行为后才被发现,医生的诊断往往以患者平时表现的症状来推测自杀倾向。
1. 医生会详细询问家属和患者本人平时的表现,如果发现有“生不如死”的描述,或者急于解脱的心态,则提示自杀风险。
2. 询问家属,患者有什么反常,例如偷藏药物、私藏刀具、火源等。
3. 医生会询问既往病史和近期生活刺激事件,以找到自杀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或原发疾病。
4. 必要时进行某些心理量表检查,提供客观诊断依据。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觉得自己有那些痛苦?
为什么感到痛苦?
之前有哪些疾病?
平时吃什么药?
近期家里出了什么事?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这么痛苦?
能不能治好?
面对相似的情况别人都是怎么做的?
治疗
自杀行为的后果往往无法挽回,因此需要严肃对待,首要是找到自杀的直接原因加以化解,其次是解决原发疾病。
1. 查证是否真的具有自杀风险:
查找是否具有可以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的工具(武器或药物)。
查证是否已设定了试图自杀的时间和地点。
是否认为没有其他办法能结束痛苦。
2. 如果自杀的威胁看来是真实的,并有准备在手的具体计划和方案:
请拨打紧急电话、自杀咨询热线或呼叫警察。
留在ta身边,或者让ta信任的人留在身边,直到危机过去。
鼓励ta寻求专业帮助。
不要与ta争论(“这并不像你想的那样糟糕”),或挑战ta(“你不是会自杀的人”)。
告诉ta,你不想ta死,尽可能开放地与ta交谈。
3. 拿走家中所有的凶器,或者将凶器锁起来。处理掉任何未被使用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4. 化解自杀风险后,及时送医,交给专科医生进一步进行原发疾病的诊治。
疾病发展和转归
部分患者的自杀念头经过治疗可以化解,但有些患者会持续进行自杀尝试,并最终导致死亡。
日常注意
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往往缺乏与他人的有效沟通,患者的家属要注意沟通,及时发现及时送医。
具体注意事项包括:
认真对待所有自杀预警症状,家属的参与和支持可能能够拯救某个生命。
不要害怕问所关心的人是否在考虑自杀,是否抑郁或者有其他问题。谈论这件事不会促使想要自杀的人采取行动,实际上可能有助于缓解自杀念头,并且让您知道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
鼓励患者尽快咨询心理健康专家。
预防
目前专业界认为,无论是年轻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联合药物和心理治疗来有效治疗抑郁,是预防自杀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及时合理地治疗女性抑郁患者,更能有效预防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