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氨气中毒(ammonia poisoning),主要指经呼吸道吸入氨气引起的中毒。
氨气多在工业、农业等生产环境中遇到,所以,如果发生意外事故而引起氨气泄漏,会危害周围人群,导致氨气中毒。
氨气中毒的原因主要是在氨的生产、制造、运输、贮存、使用中,如管道、阀门、贮罐等损坏而发生泄漏等,少数还会因误服氨水引起。
氨气对人体的毒性与环境中氨的浓度、及接触时间有关,可依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以及重度。轻者可表现为眼部烧灼痛、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肺充血、肺水肿及出血等情况,甚至中枢神经损害。
对于氨气中毒患者的治疗,以支持治疗为主,关键是维持身体的氧气浓度。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杜绝意外事故发生,避免氨气发生泄漏。
症状
在患者的病情较轻时,仅有一过性眼和上呼吸道的刺激症状,如果吸入较长时间高浓度氨气后,会出现肺水肿,可伴有昏迷、休克,也会有心肌炎或心力衰竭的发生。
氨气中毒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氨气中毒的症状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而不同,而表现多样,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刺激反应:仅有一过性的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轻度中毒:当患者吸入氨气量较多时,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咳痰等表现,并伴有眼结膜、鼻黏膜和咽部充血水肿,肺部可表现干性啰音;
中度中毒:当患者吸入高浓度的氨气后,立即出现咽部烧灼痛、声音嘶哑、剧烈咳嗽,有时可伴有血丝痰,并感觉胸闷、憋气,常伴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及乏力等,眼结膜和咽部明显充血、水肿,肺部可闻及干湿性啰音;
重度中毒:当患者吸入较长时间高浓度的氨气后,出现频繁的剧烈咳嗽、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状痰,同时可伴胸闷、呼吸困难的表现,并较早出现肺水肿,伴有心悸、烦躁、恶心、呕吐或谵妄、昏迷、休克。
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若眼睛接触液氨或高浓度的氨气时,可引起眼部灼伤,严重者可发生角膜穿孔;若皮肤接触液氨时,可致灼伤。
病因
氨气中毒主要是氨气经呼吸道吸入中毒,少数见于误服氨水。
氨气中毒常见原因有哪些?
主要见于氨的生产、运输、贮存和使用过程中,如管道、阀门或贮器等的损坏发生泄露所致;
偶可见于误服中毒。
哪些人容易患氨气中毒?
氨的生产、运输、贮存及使用过程中的工人,当出现管道、阀门、贮罐等损坏,发生泄漏时,容易引发氨气中毒。
就医
有明确氨气接触史者,出现明显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出现频繁剧烈的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伴胸闷、憋气、呼吸困难等肺水肿的表现,同时可有心悸、烦躁、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发生眼灼伤;
皮肤出现灼伤。
建议就诊科室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氨气中毒?
医生根据患者有明确氨气接触史,并出现皮肤、眼睛和呼吸道的刺激症状,还伴有氨气的特殊刺激气味,可初步诊断氨气中毒,并通过氨测定作最终确诊。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身体哪里不舒服?呼吸道、眼睛或皮肤有不舒服的感觉吗?
有没有氨气接触史?吸入了多少氨气?什么时候开始的?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氨气中毒能治好吗?会遗留后遗症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吃什么药?
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
如何避免氨气中毒?
治疗
首先应立即将患者搬离中毒的环境,并脱去污染的衣物,同时注意患者的保暖。治疗原则以支持治疗为主,关键是维持患者身体的氧气浓度。
紧急处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喉头水肿、呼吸道灼伤并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应尽早行气管切开,如果患者无气管切开的条件时,可行环甲膜穿刺术;
氧气吸入:包括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等,必要时正压通气,使氧合维持目标氧饱和度 93% 以上。
其他
雾化吸入:可减轻呼吸道刺激症状,如频繁咳嗽、气急、胸闷等症状;
防治肺水肿:在短时间内,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控制液量,适当利尿,并减轻肺水肿;
眼部灼伤:立即用清水或3%硼酸溶液反复冲洗,至少 15 分钟,然后,给予氯霉素眼药水或其他抗生素药膏,每 4 小时一次。若发生虹膜炎,可用 1% 阿托品溶液滴眼;若眼部水肿明显,可用可的松眼药水与抗生素,对眼部交替使用;
皮肤灼伤:立即用清水、3% 硼酸液、2% 醋酸液、或食醋等冲洗皮肤,以中和氨水,消除灼烧。若皮肤有水疱、渗出、溃疡等症状出现,用 2% 硼酸湿敷和化学灼伤油外搽。
疾病发展和转归
对于氨气中毒的患者,如果病情轻微,可仅有一过性眼和呼吸道的刺激症状,肺部无明显阳性体征;病情严重,可表现有肺部呼吸道症状,甚至肝脏、肾脏及心肌的损害,预后不良。
日常注意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杜绝意外事故发生。氨气中毒的患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生产和使用氨气的过程中,要穿戴好防护用具,经常检修阀门和管道是否密闭,在检修时,要戴装有硫酸铜或硫酸锌的防毒面具;
在贮存、运送氨气瓶时,应避免受日光、热辐射影响和相互撞击等情况,以免瓶内压力升高而发生爆炸。
预防
对于氨气中毒的预防,主要是避免与氨气接触。可以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在相关工作中,需穿戴防护用具(如口罩、眼罩、防护服和面罩等);
在使用氨气的过程中,注意开启门窗,保持空气流通;
处理氨气泄漏时,必须带好防毒面具和手套,并使用大量清水冲洗干净,而经稀释的污水需要排入废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