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用药剂量超过极量,引起脏器功能受损,称为药物中毒。
药物中毒一般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急性中毒是接触药物数小时就发生症状,或一周内发病加重。慢性中毒是长时间接触致毒药物,数月或数年缓慢发病。
自杀或误服是急性药物中毒的常见原因。对于受到精神打击或心理疾病患者应注意心理疏导。注意药物放到儿童不能触及的地方,避免儿童误服。
催吐或洗胃是急性药物中毒早期救治的有效方法。清醒患者可自行催吐,昏迷患者应及时送医洗胃。口服药物在消化道约 5 小时后基本吸收完全,故催吐洗胃越早越好。
精神病患者、老年、儿童、女性等是急性药物中毒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重点关注该类人群。
急性药物中毒预后好,只要及时治疗,很少留有后遗症,应告知患者配合治疗,减轻心理负担。
症状
药物中毒多为口服中毒,因而消化道症状常见。药物中毒的具体临床表现和药物本身的作用机制相关。当发现患者意识改变,甚至昏迷时,要考虑中毒病情危重,及时送医。
药物中毒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药物中毒的途径包括经口服入、经鼻吸入、经静脉注入等,大多数是经口服入。常见症状包括:
消化系统症状
药物刺激胃肠道,可能破坏胃肠黏膜,引起消化道症状。
腹痛。
呕吐。
腹泻。
休克:呕吐、腹泻致体内液体大量丢失,导致脱水、休克。
心血管系统症状
某些中药成分具备特征性的心血管系统症状,如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类中药乌头碱的不正确使用,可能兴奋迷走神经、毒害心肌。
心慌。
胸闷。
心脏节律紊乱。
神经系统症状
药物本身作用,可以抑制神经递质。过量则干扰脑功能,甚至抑制呼吸中枢,致呼吸停止。如镇静催眠类药物地西泮。
头昏。
嗜睡。
昏迷。
呼吸微弱。
血液系统症状
药物本身作用,可以延长凝血时间。过量则干扰凝血功能,导致机体出血。如心瓣膜病常用药物华法林。
乏力。
贫血。
出血。牙龈出血、黑便等。
泌尿系统症状
许多药物通过肾脏排出,过量服用可能损害肾脏功能。如抗菌消炎类西药庆大霉素、消炎痛,用于肺热阴虚、久咳不愈治疗的中药成分马兜铃酸。
腰痛。
少尿。
无尿。
药物中毒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药物中毒的进展过程中,可能出现脏器功能损害、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休克死亡。常见并发症包括:
肝功能损害:药物大部分通过肝脏解毒代谢,药物中毒可能造成肝脏负担过重,功能受损,甚至肝功能衰竭。
肾功能损害:药物代谢物大部分通过肾脏排泄,可能损害肾功能,导致肾功能受损,甚至肾功能衰竭。
骨髓造血功能受损:药物抑制骨髓造血,造成贫血,或白细胞数减少,抵抗力低下。
病因
自杀是药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占药物中毒 60% 以上。误服或药物使用不当导致药物中毒,也不少见。
药物中毒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导致药物中毒的常见原因:
自杀:自杀是药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工作生活压力、学习压力、个人情感受挫等是青少年药物中毒常见原因,尤其青年女性多见,这和现代青少年思想不成熟,缺少心理疏导,抗压能力差有关。空巢老人也是常见药物中毒自杀对象,可能和孤独或不想给在外务工子女造成经济负担等想法有关。肿瘤、狼疮等患病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也是自杀的原因。
意外:意外中毒从种类上来说中药中毒比较多见,可能和人们缺乏对中药认识有关,认为中药无毒。儿童意外中毒近年来也多见,这和药物放置不当,儿童易于获取有关。儿童意外中毒多见感冒类药物(对乙酰氨基酚)中毒,这可能与感冒类药物成为大多家庭常备药有关。
药物不正确使用:不遵医嘱,盲目追求疗效,擅自增加药物剂量,多见于镇痛类药物滥用。麻醉类药物管理不严,可轻易获得麻醉类药品,患者服用成瘾,多见于吗啡等药物中毒。
投毒:纠纷或结仇,遭人投毒。在慢性药物中毒多见。
职业性接触:职业工作过程中长期接触药物或药物原料。
药物中毒的程度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药物种类:药物种类不同,造成中毒的性质和程度不同。如吗啡类药物,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接近,容易发生中毒。
药物剂量:乙酰氨基酚类感冒药一般不引起中毒,但如超量服用可导致消化道出血、肝功能重度受损等。
性别、年龄:如氯霉素中毒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 3 倍。儿童用药更应注意,过量可引起灰婴综合征,可能在症状出现后数小时死亡。老年人肝肾功能较差,更易引起中毒。
哪些人容易药物中毒?
心理疾病患者:临床较多见,因其心理疾患,可以轻松服下大量物味苦或强刺激性气味药物。另外,心理疾病患者也更容易获得抗精神病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中毒多见。
心理压力大或受到强心理刺激者:该类人群具有自杀倾向,极易寻求药物自杀,多选择镇静催眠类药物,如地西泮。
老年、儿童:儿童识别危险能力差,容易误服药物致中毒。老年肝肾功能差,易药物过量致中毒。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药物用量较大,如超过治疗量 10 倍,极易导致脏器功能受损。
镇静催眠类药物中毒,容易导致呼吸抑制,窒息死亡。
心血管类药物中毒,可能导致低血压、心律失常。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患者出现神志障碍,如昏睡、昏迷等,提示药物中毒程度深,应立即拨打 120。
患者出现脸色苍白,肢端湿冷,怀疑休克,应立即拨打 120。
患者服药量超过治疗量 10 倍,甚至 100 倍,应立即拨打 120,而且要现场急救处理,同时送往医院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药物中毒?
一般通过症状、病史、体格检查,医生即可做出初步判断,为进一步明确判断,以及更好地进行治疗,可能会要求患者做一些辅助检查。
中毒症状:有恶心、呕吐、头晕、抽搐、腹痛、心悸等中毒症状。
病史:有超剂量服药病史。
体格检查:脸色苍白、嘴唇发绀(发青发紫)、皮肤湿冷,血压低,瞳孔缩小等阳性体征。
血常规检查:有助于判断药物中毒的程度。
血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有助于了解药物中毒有无导致脏器功能损害或引起并发症。
药物浓度检测:可了解药物中毒类型及程度,有助于指导治疗。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你有哪些不适?
你服用了什么药物?
你平时身体状况怎么样?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服的药物毒性大吗?
我应该接受怎样的治疗?
以后我应该注意些什么?
治疗
药物中毒治疗效果和获得救治时间紧密相关,及早救治,可以尽可能清除未吸收毒物,防止脏器损伤进一步加重。
避免进一步接触、吸收药物
医生会嘱咐患者避免继续服用药物。
更换衣物,轻轻擦拭残留的药物,避免药物通过皮肤吸收。
催吐:神志清楚者可口服干净饮用水,之后催吐。多饮水和催吐是早期自我救治的重要手段。
洗胃:到医院接受治疗,洗胃机洗胃,及早清除药物。在 5 小时内洗胃可望获得较好的效果。洗胃多用清水洗,遵循“彻底洗、尽早洗、充分洗”的原则,一直到洗出液无味、无色,且与清洗液颜色相同为止。
导泻:洗胃后,可以从胃管注入活性炭等导泻,减少药物吸收。
促进药物排出
大量补液利尿,可以促进已吸收入血的药物从尿中排出。
使用拮抗剂
某些药物有拮抗剂,如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以考虑氟马西尼拮抗。乙酰氨基酚中毒可用乙酰半胱氨酸。但不是所有的药物都有拮抗剂。
支持对症治疗
医生会密切注意患者的症状变化,酌情给予对症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对于低血压者,会给予去甲肾上腺素以升高血压。病情进展迅速,如很快昏迷者,会立即急救处理,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
血液净化
服药量太大,或一般治疗仍然不能控制病情者,可以考虑血液净化治疗,一般采用血液灌流或血液滤过方式。
保护脏器功能
药物中毒可能腐蚀胃黏膜,造成急性胃黏膜病变,可能影响肝肾功能,需要护胃、护肝、护肾等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药物中毒是否抢救成功,与患者就诊时间紧密相关,医生与家属都应尽力缩短服毒到就诊时间,为患者争取最佳抢救时机,获得最大的生存机会。药物中毒总体预后较好,除个别严重中毒急性期死亡外,大部分存活,无后遗症。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中要注意关心老年、儿童、女性、心理疾病患者、特殊病种患者等重点人群,注意心理疏导,规范药物存放管理。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工作、学习压力、社会歧视等是导致自杀的最主要因素,应呼吁社会关爱生命,消除恶性竞争,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咨询。
注意药物储存位置。妥善保管好药物,不应将药物放在儿童容易触及的地方,避免儿童误服。同时教育儿童药物的危害知识,让儿童知晓药物应在父母的监护下才能使用,避免儿童主动尝试药物。
对于心理疾病患者,注意规律用药,控制疾病发作,以防止精神失常自杀。按需购买抗精神疾病药物,按时服用,不存放积累,以免患者一次性服用多日剂量药物。
老年人肝肾功能欠佳,应注意调整药物剂量,减少药物的种类,加强临床观察,及时发现药物毒副作用。
关心肿瘤、狼疮等特殊疾病患者,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定期进行药物知识宣教。
坚持锻炼身体,适度参加社会活动,保持身心健康。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坚持看病就医,规范用药,不自行购药,不滥用药物。
关注重点人群,注意心理疏导。关爱老人、妇女、儿童,对其生活给予照顾,提供便利。
精神病患者注意规范用药,严密观测药物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