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心脏是一个中空的结构,四周是动力强劲、周期性搏动的肌肉。静脉血进入右心房后,首先经由右心室被泵入肺部血管,释放二氧化碳,结合新鲜氧气;随后富含氧气的血液回到左心房,再由左心室通过主动脉泵向全身,满足各处器官组织供氧。
这一过程对于维持生命活动具有关键意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发心脏病(Heart Diseases),并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有致死风险。
常见的心脏病主要包括:
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临床俗称的“心脏病发作”,是指为心脏自身肌肉(心肌)供血的冠状动脉,形成了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血流减少,造成心绞痛。如果斑块破裂、脱落,并随血流堵塞了某处血管,则会导致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心脏跳动的节奏明显加快、减慢或出现不规则跳动。
心力衰竭:心脏的泵血功能受到损害,每次泵出的血液无法满足人体所需。
心脏瓣膜病:每个心脏瓣膜都类似于一个单向阀门,随着心脏收缩、舒张而开启、关闭,以控制血流的正确方向,如果出现问题就会形成血液反流,影响全身供血。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出生时就已经存在心脏结构畸形。
心肌病:心肌功能障碍,功率不足,心脏为了满足全身供血倾尽全力,造成肥厚或扩张。
心内膜炎:病原体通过血液进入心脏,附着在心脏内膜或瓣膜上,就会形成感染。
症状
不同类型心脏病之间可能互为因果,彼此影响,最终都是损害心脏的正常结构和泵血功能,因此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心脏病有哪些常见症状?
最典型的是胸痛、胸闷,胸口有压迫、紧缩、烧灼感,疼痛区域可由胸口向四周蔓延。
供血、供氧不足可表现为:呼吸急促、心跳不规则、头晕目眩、虚弱乏力、容易疲劳、出冷汗、脸色苍白、嘴唇青紫、四肢发冷。
心脏病变还可能引发其他部位的不适,例如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部或四肢水肿。
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发生晕厥,甚至休克。
某些伴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可能从出生时就有各种明显的症状;而病情较轻微的先天性患者,可能直至青少年时期或进入成年阶段,才会逐步表现出心脏病症状。
病因
心脏病的病因大致可分为 2 类:先天性和获得性(后天获得的)。先天性因素包括家族遗传或自身先天性缺陷;获得性因素则是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疾病或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最终发病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引发心脏病的先天性病因有哪些?
家族遗传因素
家族病史:例如家庭成员中有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在年龄<50岁时就发病的早期患者。
遗传病:例如肥厚型心肌病。
某些遗传性综合征累及心脏,引发心脏病变。
自身先天性缺陷
先天性心脏结构或功能缺陷。
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攻击、破坏自身组织器官。
引发心脏病的获得性病因有哪些?
世界范围内,心脏病最主要的病因是吸烟(包括二手烟)、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其他常见病因还包括:
疾病或药物因素
病原体感染:例如病毒、细菌;
针对胸部的放疗;
长期伴有巨大的精神压力;
长期服用某些处方/非处方药,例如避孕药或糖皮质激素等;
长期服用可能干扰心脏功能的某些保健品或中草药。
不良生活习惯
缺乏体育运动;
高脂、高糖、高盐饮食;
长期酗酒;
注射或吸食毒品;
体重超重(或肥胖)。
其他心脏病的高危因素还有中、老年和男性人群。此外,还有相当比例的心脏病患者,并未发现存在明确的病因,属于特发性心脏病。
就医
就诊科室
心内科
心胸外科
常见检查项目
询问病史:
家族史:心脏病很可能受到家族遗传的影响,有必要询问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病史。
患者基本情况:医生还需要了解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长期用药情况、是否还有其他慢性疾病或感染,以及日常饮食和营养状况。
临床症状的特征:例如具体部位、持续时间、发作频率、每次发作的诱因等。
徒手检查:医生会检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同时检查全身各处的肢体、皮肤是否有压痛、肿胀或其他异常表现。
血常规检查:检查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的大小、形状和数量。
血生化检查:测定血液中的各种生化成分,例如血糖、血脂的水平,初步评估肝肾功能是否正常。
心电图:观察心律是否正常,整个心跳过程是否出现异常。有些情况下,患者还需要做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或运动负荷试验。
动脉血气分析:检测血液中的含氧量。
生物学标志物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例如心肌肌钙蛋白、肌酸激酶等。
脑钠肽水平:评估心力衰竭病情程度。
自身抗体检测:评估是否存在自身免疫病抗体及其水平。
病原体检查:例如对患者的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检测患者体内的病毒抗原、抗体水平。
影像学检查:例如 X 光胸片、超声心动图、CT 或磁共振扫描,可以显示病变的具体部位、波及范围和严重程度。医生通过造影技术,注入造影剂还能获得更为清晰的图像。
病理活检:医生从患者的病变部位获取一小块组织样本,交由病理科检查病变具体情况。
治疗
不同类型的心脏病,其治疗方法有所不同。医生根据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疾病类型、严重程度,以及并发症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心脏病治疗的基础方案,也是临床最为重要的首选方案。
常用的药物方案包括:
降压药物:
利尿剂:例如氢氯噻嗪、呋塞米、吲达帕胺;
β 受体拮抗剂:例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倍他洛尔、比索洛尔;
钙通道阻滞剂:例如硝苯地平、尼卡地平、氨氯地平、维拉帕米;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例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例如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
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
磺脲类药物:例如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美脲;
格列奈类药物:例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α 糖苷酶抑制剂:例如阿卡波糖;
注射用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例如预混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
调脂药物:例如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
扩血管药物:例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
抗血小板药物:例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抗凝药物:例如肝素、磺达肝癸钠、华法林、利伐沙班;
抗心律失常药物:例如奎尼丁、普鲁卡因、利多卡因、胺碘酮。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心脏病治疗的重要手段,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都得到大幅提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这是治疗冠心病最常用且最成熟的技术。医生在影像学技术的引导下,通过特制的导管、导丝、球囊、支架等,对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进行疏通。若有必要,医生还会在病变血管处植入支架,支撑血管以利于血流顺畅通过。
射频消融术:医生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送至心脏病变部位,通过释放射频电流,破坏该处局部组织,使其凝固、坏死,切断心律失常的起源或传导途径。
植入心脏起搏器:
单腔起搏器是在右心房或右心室内放置一根电极导线,仅起到使心脏跳动的作用。
双腔起搏器是在右心房和右心室内放置两根电极导线,按顺序依次起搏心房和心室。
三腔起搏器是将三根电极分别植入右心室、右心房和左心室,解决心脏搏动不同步的问题。
缺损封堵: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病也可以通过介入方式,实现缺损封堵,瓣膜植入或修补。
手术治疗
临床常见的心脏病手术方案包括: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心脏瓣膜修补或置换手术;
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正或封堵手术;
心包切除术;
心脏移植手术。
日常注意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做好长期疾病管理,改善日常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
做好疾病管理工作
遵医嘱规范用药,严格疾病管理,尽可能延缓病情进展。
遵照医生的安排,定期复诊,监测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评估治疗效果。
注意用药安全,患者不要擅自加用其他药物,也不要擅自停药或改变用药剂量。
去其他科室就诊时,应及时告知医生自身病情,以利于合理用药。
调整日常注意饮食结构
确保日常注意营养均衡,有足量的蛋白质、热量、维生素和纤维素。
避免高糖、高脂、高盐饮食,少吃罐装食品、腌制食品和油炸食品。
避免刺激性的调料、饮料,尤其避免饮用烈性酒。
改善日常注意生活方式
患者应确保充分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
如果医生允许,患者可以尽早下床,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康复性活动。
病情有所缓解后,在康复科医生的指导下,可以每天坚持锻炼 30 分钟,例如散步、慢跑等。
彻底戒烟,避免接触二手烟。
预防
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原因复杂多样,具体形成过程尚不完全明确,因此无法确保彻底预防。不过,通过改善日常生活方式,做好慢性病管理,能够有效减少发病风险。
积极治疗原有的各种慢性病:
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水平至医生推荐的范围;
规范用药,维持各项指标长期稳定,避免出现大幅波动。
改善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避免接触二手烟;
合理饮食,维持健康体重;
每天坚持锻炼,促进血液循环,提升心肺功能;
控制合理的工作、学习节奏,避免过于劳累或精神压力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