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是指在泵血过程中,心脏瓣膜结构无法完全闭合,导致血液反流,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中国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以风湿性心脏病最为常见,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和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正在降低。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人群心脏瓣膜退变所致的心脏瓣膜病日益增多。患者可能仅有一个心脏瓣膜关闭不全,也可能有多个瓣膜关闭不全[1]。
心脏瓣膜犹如单向阀门,确保心脏收缩时的正确血流方向。当发生先天性缺陷和各种波及心脏的病变或感染时,就可能造成心脏瓣膜关闭不全。随着病情进展,每次心脏收缩时有效输出的血液量越来越少,而心脏随之就会越发努力泵血,最终导致心力衰竭[1][2]。
临床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老年人群,损伤心脏的各种感染和病变,家族病史,不良烟酒嗜好[1][2][3]。
患者可能在发生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很多年之后,才逐步表现出临床症状。出现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头晕目眩、脸色苍白[1]。若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病情持续进展,可引发心力衰竭、休克、猝死[1]。
如果发生明显的心悸、头晕、呼吸困难,患者应该即刻前往医院就诊。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及早控制病情,避免发生更严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1][2][3]。
医生会详细询问临床症状和既往病史,进行体检和听诊,并结合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1][2][3]。
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治疗取决于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症状轻微,病情可控的患者可采用保守疗法,配合长期随访。病情严重的患者或是急性发作的患者,需要开展外科手术进行心脏瓣膜修补或人工瓣膜置换[1][2][3]。
患者应卧床休息,补充营养,定期复诊,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基础疾病[1][2]。
预防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及时治疗感染[1][2]。
症状
患者可能在发生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很多年之后,才逐步表现出临床症状。出现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头晕目眩、脸色苍白[1]。若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病情持续进展,会引发心力衰竭、休克、猝死[1]。
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有哪些临床特征?
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主要临床特征包括[1][2][3]:
患者可能在发生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很多年之后,才逐步表现出临床症状。
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患者的症状与体征表现:
心悸、胸闷
呼吸困难,尤其是在运动时或躺下时
疲乏、无力
头晕目眩
脸色苍白
下肢水肿,尤其是脚踝以下的部位
少数情况可发生胸痛或昏迷
心脏瓣膜关闭不全会导致哪些并发症?
若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病情持续进展,可引发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包括[1]:
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
猝死
病因
心脏瓣膜犹如单向阀门,确保心脏收缩时的正确血流方向。当发生先天性缺陷和各种波及心脏的病变或感染时,就可能造成心脏瓣膜关闭不全。随着病情进展,每次心脏收缩时有效输出的血液量越来越少,而心脏随之就会越发努力泵血,最终导致心力衰竭[1][2]。临床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老年人群,损伤心脏的各种感染和病变,家族病史,不良烟酒嗜好[1][2][3]。
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心脏有四个瓣膜,犹如四个单向阀门,可以确保血液在心脏收缩时,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这四个瓣膜包括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每个瓣膜都会在每次心脏收缩过程中完成一次开启和关闭,让血流从腔室流出后不会发生反流。如果某一个或几个瓣膜未能完全关闭,就会严重干扰血液循环的进程,影响全身各处的供血、供氧[2]。
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包括先天性缺陷和各种波及心脏的病变或感染[1][2][3]:
先天性缺陷
胎儿出生时,心脏就存在结构缺陷
家族遗传病
继发于各种心脏病变和感染
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对心脏组织的严重创伤
慢性心血管疾病,进展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受损
心脏随年龄上升而发生衰退
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红斑狼疮,产生抗体攻击自身组织
多瓣膜病:一个瓣膜病变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有可能引起邻近瓣膜也发生关闭不全,例如二尖瓣关闭不全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
随着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病情进展,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越来越明显,每次心脏收缩时有效输出的血液量越来越少。心脏为了确保全身供血,就会越发努力泵血,长此以往造成心肌肥厚,心脏逐步丧失正常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形成严重的心脏疾病[1]。
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临床与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发病具有相关性的危险因素[1][2][3]:
年龄:老年人群
既往感染史: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
心脏病变: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
不良嗜好:长期吸烟、酗酒、缺乏锻炼
遗传背景:心脏病家族史
各种慢性心血管疾病:
高胆固醇血症
高血压
糖尿病
超重或肥胖
就医
如果发生明显的心悸、头晕、呼吸困难,患者应该即刻前往医院就诊。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及早控制病情,避免发生更为严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1][2][3]。医生会详细询问临床症状和既往病史,进行体检和听诊,并结合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1][2][3]。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发生明显的心悸、头晕、呼吸困难,患者应该即刻前往医院就诊[1][2][3]。
各种心脏疾病都可能出现上述症状,应该及时得到控制,以免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医生只有在明确诊断之后,才能制定相应的方案,开展针对性的治疗。
就诊科室
心内科
胸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心脏瓣膜关闭不全?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既往病史,并进行细致的体检和胸部听诊[1][2][3]。
心电图检查[1][2][3]。
影像学检查[1][2][3]:评估心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心脏功能。
X 光胸片
超声心动图
磁共振成像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症状是不断加重还是维持稳定?
能否大致描述各项症状的具体严重程度?
在什么情况下,症状可以有所缓解?
发生什么情况可造成症状突然加重?
既往是否接受过心脏瓣膜的手术治疗?
是否还伴有其他慢性心血管疾病或慢性感染?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的症状?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是否可能有致命危险?
治疗多久之后症状可以缓解?
能否实现彻底治愈?
今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治疗,取决于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症状轻微病情可控的患者,可采用保守疗法,配合长期随访。心脏瓣膜病情严重的患者或是急性发作的患者,需要开展外科手术进行心脏瓣膜修补或人工瓣膜置换[1][2][3]。
有哪些方案可以用来治疗心脏瓣膜关闭不全?
症状轻微病情可控的患者,可采用保守疗法,改善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配合长期随访[2][3]。
在随访过程中,医生会对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作出动态评估[1]。
当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达到手术指征时,医生会及时开展手术治疗[1][2][3]:
心脏瓣膜修补成形术
心脏瓣膜置换术
部分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急性发作的患者通常病情较为严重,医生会尽快施行手术治疗,否则临床致死率非常高[1]。
日常注意
患者应卧床休息,补充营养,定期复诊,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基础疾病[1][2]。
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遵医嘱规范用药,严格疾病管理,尽可能延缓病情进展。
患者应当尽可能避免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
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均衡营养,确保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
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诊,便于监测心脏病情的变化趋势。
戒烟戒酒,避免刺激性饮食,限盐、限糖、限脂。
预防
预防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及时治疗感染[1][2]。
日常饮食要均衡搭配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确保足够的水果和蔬菜。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锻炼心肺功能。
不要过于劳累,确保充分休息。
调整心态,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
控制血脂、血糖、血压、体重处于正常范围。
戒烟限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