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心脏转移性肿瘤,继发性心脏肿瘤,转移性心脏肿瘤
概述
是一种原发病灶不在心包(心包是包裹心脏和出入心脏的大血管根部的膜状囊,分为两层,外层是纤维心包,内层是浆膜心包。浆膜心包又分脏层和壁层,其中脏层包于心肌表面形成心外膜)或心肌的恶性心脏肿瘤。全身恶性肿瘤经各种途径转移至心脏,属于继发性肿瘤,占心脏肿瘤的绝大多数。
目前缺乏心脏转移瘤的具体发病率统计数据。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心脏的发生率约为 10%。文献报道心脏转移瘤在恶性肿瘤尸检者中的发现率为 1.5%~25%。发病年龄在 5~81 岁,主要分布在 50~70 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原发肿瘤以肺癌注、淋巴瘤、乳腺癌为多见,综合国内外的报道,以肺癌的心脏转移最多见。
病因为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发展至晚期转移至心脏所致。
本病无分型资料,属于恶性肿瘤晚期,不再进一步分期。
大多数心脏转移瘤患者只表现为原发肿瘤或其他部位转移的症状。心脏受累的主要症状是心悸、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痛、上腹部疼痛、面颈部及上肢肿胀、下肢肿胀、晕厥等。
主要治疗方法是针对原发肿瘤的治疗及心脏转移瘤的对症治疗等综合治疗。治疗的关键点在于根据原发肿瘤的转移范围和心脏转移瘤的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治疗的难点在于肿瘤分期晚,缺乏良好的治疗措施。
本病为继发性恶性肿瘤,一经发生,进展迅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减损寿命。
目前心脏转移瘤总体治疗效果差。早期发现和治疗原发肿瘤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存期的关键。
症状
心脏转移瘤大约只有 10% 的患者在生前显示有心脏受累的症状,大多数患者只表现为原发肿瘤或其他部位转移的症状。心脏受累的主要症状包括心悸、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注、胸痛、上腹部疼痛、面颈部及上肢肿胀、下肢肿胀、晕厥等。
心脏转移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心脏转移瘤的常见症状包括:
心悸:心脏转移瘤累及心脏传导系统(维持心脏有节律地跳动的系统)可导致各种心律失常,患者出现胸闷气短、心悸等表现。
胸闷气短:是心脏转移瘤常见的症状之一,与肿瘤侵犯心包导致心包积液、肿瘤压迫心腔、侵犯心脏瓣膜(心腔内分隔心房和心室之间的通道、心室和主动脉及肺动脉之间的通道的瓣膜,能够防止血液反流)致其功能受限有关。
呼吸困难:大量心包积液、肿瘤压迫心腔、肿瘤堵塞静脉回流通道影响静脉回流、肿瘤堵塞血液流出通道导致心脏射血功能障碍,以及肿瘤侵犯心脏瓣膜导致瓣膜功能异常均可导致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表现为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运动能力下降等。
胸痛:肿瘤侵犯或压迫冠状动脉导致心肌缺血可引起心绞痛,心包受累可导致胸骨后疼痛,肿瘤导致肺栓塞(肺部血管被血栓阻塞)也可引起胸痛。
上腹部疼痛:肿瘤阻塞下腔静脉通道导致静脉回流受阻,肝脏淤血肿大,可出现上腹部疼痛。
面颈部及上肢肿胀:肿瘤侵犯或压迫上腔静脉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可引起面颈部及上肢肿胀。
下肢肿胀:心脏转移瘤可导致下腔静脉回流受阻,患者出现双下肢肿胀。
晕厥:肿瘤侵犯心脏传导系统可导致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功能受损,患者可出现晕厥。
其他症状:肿瘤脱落或附着的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周围血管栓塞等,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下肢疼痛等表现。
心脏转移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心包积液:肿瘤侵犯心包可引起心包积液,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出现劳累后胸闷气短,严重时可有明显呼吸困难。
心绞痛:肿瘤侵犯或压迫冠状动脉导致心肌缺血可引起心绞痛。
心律失常:肿瘤累及心脏传导系统可引起心律失常,患者出现胸闷气短、心慌等表现。
心力衰竭:大量心包积液、肿瘤压迫心腔、肿瘤堵塞静脉回流通道影响静脉回流、肿瘤堵塞血液流出通道导致心脏射血功能障碍,以及肿瘤侵犯心脏瓣膜导致瓣膜功能异常等均可导致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最终发生心功能衰竭。
上腔静脉综合征:肿瘤侵犯或压迫上腔静脉导致上腔静脉梗阻,患者出现面部、颈部、躯干上部和双上肢水肿;颈静脉及胸部浅表静脉充盈,并可有头晕、头沉等症状。
肺栓塞、下肢动脉栓塞:肿瘤瘤体部分脱落或附着的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下肢动脉栓塞等并发症,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下肢疼痛等表现。
病因
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发展至晚期转移至心脏所致。
心脏转移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发展至晚期。
哪些人容易患心脏转移瘤?
患身体其他部位晚期恶性肿瘤的患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恶性肿瘤(尤其是肺癌注、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等)患者若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痛、上腹部疼痛、面颈部及上肢肿胀、下肢肿胀等症状。如果上述症状较严重或呈持续性,更应尽快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晕厥、剧烈胸痛、剧烈下肢疼痛、严重呼吸困难、明显心慌。
建议就诊科室
心外科
胸外科
心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心脏转移瘤?
根据心悸、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痛、上腹部疼痛、面颈部及上肢肿胀、下肢肿胀、晕厥等症状,医生可能初步考虑心脏疾病的诊断,当医生疑诊心脏肿瘤时,通常进行心电图、胸部 X 射线、心脏彩超、胸部 CT、心脏磁共振成像等检查帮助诊断,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心电图检查:是心脏疾病最常用的检查。通过此项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有无心律失常以及心律失常的类型,有无心肌缺血。
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是心脏肿瘤最常用的检查,可以发现心包积液,判断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可判断心脏功能的改变。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比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更有可能发现心脏结构中较小的病变,对病变的判断更为精确。
胸部 X 线检查:为胸部疾病常用的检查,可发现心包积液(表现为心影增大)及胸腔积液。
胸部 CT 及心脏 CT 检查:通过此类检查(尤其是增强 CT)可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边界和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并可明确胸腔内其他部位病变情况,是心脏转移瘤的重要检查之一。
心脏磁共振成像:可清楚地显示心脏肿瘤的位置、大小、侵犯部位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心脏肿瘤的重要检查之一。
病理检查: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通常进行心包积液穿刺病理检查。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以前曾患哪些疾病?
是否有恶性肿瘤史?
本次就诊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出现症状多久了?
曾到别的医院就诊吗?曾治疗吗?疗效如何?
曾接受哪些检查?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情严重吗?是良性疾病还是恶性疾病?
如何治疗?
治疗效果如何?
会复发吗?
治疗
心脏转移瘤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肿瘤的治疗及心脏转移瘤的对症治疗等综合治疗。
药物治疗
化疗:针对原发肿瘤的治疗主要是化疗及靶向药物注治疗等。对于心脏转移瘤,也需要根据原发肿瘤的病理类型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疗,比如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采用铂类加紫杉醇或吉西他滨等化疗以杀死肿瘤细胞。
靶向治疗:对于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可口服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治疗,以有针对性地杀死肿瘤细胞。
化疗药物及靶向药物都是处方药,并且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应严格遵医嘱使用。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心脏转移瘤为恶性肿瘤晚期阶段,一般没有手术机会。针对心脏转移瘤的手术治疗主要是心包开窗术或心包部分切除术,目的是引流心包积液、改善患者症状,罕见能接受其他术式如肿瘤切除术以切除肿瘤的患者。
其他治疗方法
心包穿刺引流:能够迅速缓解因大量心包积液引起的症状,并且能够向心包腔内注射化疗药物减少积液的产生。
局部放疗:对于心包转移性肿瘤,局部放疗可减少心包积液的产生,减轻症状。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患者症状会迅速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减损寿命。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症状可以缓解,生活质量提高,生存期延长。但本病为恶性肿瘤晚期,一旦出现心脏受累症状,通常发展迅速,总体治疗效果差,预后差。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尤其是治疗期间)注意休息,避免劳累、维持情绪平稳。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如果患者接受了手术,术后注意勤活动四肢,避免静脉血栓形成。注意保护胸腔引流管,避免脱出,避免碰倒胸腔引流瓶。注意切口敷料是否渗血,保持局部清洁。术后加强肺功能锻炼,如可尝试咳嗽以咳出痰液等。
化疗和(或)放疗后或期间的注意事项:接受全身或局部化疗和(或)放疗的患者,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可能会出现血白细胞或血小板注下降以及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应定期化验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如果出现异常,需及时咨询经治医师或及时到医院就诊。
术后、用药复查:在治疗后应按医嘱严密随访复查。因疾病进展迅速,可每月或 2~3 个月复查一次。主要复查胸部 X 线或 CT 等项目以评估肿瘤进展情况。
用药注意事项:患者需注意不良反应,若出现皮疹、恶心、腹泻等症状(不良反应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
饮食: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当天一般会禁止饮食,次日可开始进食,先吃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若为非手术患者,如果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应避免过多饮水。
运动: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当日需卧床休息,一般次日可以开始床上或下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
若为非手术患者,根据自身身体情况进行运动,避免劳累。
预防
早期发现、有效治疗原发肿瘤是预防心脏转移瘤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