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儿童肾小管性酸中毒,婴儿钙质沉着病,小儿Albright Ⅲ型综合征,小儿Butier综合征,小儿Lightwood-Butier-Albright综合征,小儿Lightwood综合征,小儿先天性高氯性酸中毒,小儿肾脏钙质沉着症
概述
小儿肾小管性酸中毒是一组肾小管功能障碍性疾病,由于酸性物质的堆积或碳酸氢根的丢失导致高氯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以动脉血 pH 值和碳酸氢盐降低、高氯血症和正常的阴离子间隙为主要特征。
本病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儿童肾小管酸中毒以原发性为主,多于遗传有关,本病女多于男,大约是 2 倍。
按病因可将肾小管酸中毒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的病因与常染色体遗传有关,继发性的病因有多种,可继发与先天性遗传病或各种自身免疫学疾病。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自身免疫力低下、感染、中毒等。
本病按肾小管受损分为 4 型,即远端肾小管酸中毒、近端肾小管酸中毒、混合型肾小管酸中毒、高血钾型肾小管酸中毒。
本病各型表现不同,症状多不典型,可有生长发育缓慢,佝偻病,烦渴,多尿等表现,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来诊断,可有酸中毒,高氯血症,钾、钠、钙电解质紊乱。
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首要的目标是纠正电解质紊。
长期的电解质紊乱可导致生长发育缓慢,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本病需要长期治疗,可能为终身治疗。
症状
小儿肾小管性酸中毒最明显的表现是代谢性酸中毒,症状表现为呕吐、疲乏、呼吸深大、面色发红等,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对于不同类型的肾小管酸中毒有不同的症状表现。
小儿肾小管性酸中毒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小儿肾小管性酸中毒根据类型不同常见症状包括:
Ⅰ 型(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此型多见于女孩,最有特征的表现是为软骨病或佝偻病,小儿囟门宽大闭合晚,出牙晚,可有骨痛,易骨折,患儿也可有多尿、血尿、尿痛的表现,长期可导致生长发育落后。
Ⅱ 型(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此型多见于男孩,表现与 Ⅰ 型相似,但比较轻,表现为发育迟缓,低钠血症,恶心、呕吐、乏力、便秘、脱水的表现,但大多无严重骨骼畸形。
Ⅲ 型(混合性肾小管酸中毒):此型临床症状较重,有着 Ⅰ、Ⅱ 型的临床表现,出现早,多见于婴儿,生后 1 个月即可出现症状如呕吐,便秘,乏力,脱水,囟门宽大,头围大,生长发育落后等。
Ⅳ 型(高血钾型肾小管性酸中毒):此型特征是高血钾症,多见于老年人,大多数有某种类型的肾脏疾病,如高血压性肾病、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性肾病等。可无症状,也可表现为肌肉无力、心慌气短、心律不齐、心电图异常等。
小儿肾小管性酸中毒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小儿肾小管性酸中毒常见并发症包括:
佝偻病。
肾钙化:患儿长期处于酸中毒状态,导致骨头中的钙脱离出,到达肾脏,骨骼因丢失钙而软化,肾脏钙增多导致肾钙化。
病因
根据病因可以将肾小管性酸中毒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肾小管酸中毒多因常染色体遗传导致,儿童发病率高,继发性肾小管酸中毒因其他疾病导致,如肾盂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小儿肾小管性酸中毒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最常见病因为常染色体遗传。
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甲状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等。
其他遗传性疾病:镰刀细胞性贫血、马凡综合征、髓质囊肿病等。
药物及毒物:两性霉素 B、止痛剂、甲苯等。
肾脏疾病:慢性肾盂肾炎、梗阻性肾病、肾移植、肾小管间质病等。
哪些人容易患小儿肾小管性酸中毒?
有如下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Wilson 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患者。
肾脏疾病史。
药物:两性霉素 B、止痛剂、甲苯等。
有如下不可变的危险因素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女孩:女孩容易患 Ⅰ 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男孩:男孩容易患 Ⅱ 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婴儿:从出生到 1 周岁的为婴儿,易患 Ⅲ 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遗传病史。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婴幼儿如果出现囟门延迟闭合,出牙延迟,生长发育落后,容易误认为小儿缺乏维生素 D,经维生素 D 治疗效果后仍无效,需及时就诊。
小儿有骨痛、骨骼畸形,易骨折,侏儒,血尿、多尿,全身无力,需及时就诊。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突然出现全身无力,肢体麻痹,可能血钾过低,需立即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儿科
肾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肾小管性酸中毒?
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结合血液生化、尿液、肾功能检查可明确诊断,同时 X 线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病情。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头颅视诊及触诊:医生通过查看儿童头颅外观,用手触摸囟门测量囟门大小,感受囟门张力以评估是否有头围大,囟门宽大的情况。
血电解质检查:静脉采血检查,通过血中电解质的分析可判断是哪一类型的肾小管性酸中毒,以及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可有不同程度的高氯血症,血钙、钠降低,血钾升高或降低。
血气分析:动脉采血,医生根据血气结果可明确诊断,判断酸中毒的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补液方案。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pH 值、HCO3-减低。
尿液分析:包括尿常规及尿液电解质测定,采集尿液送检,晨尿最好,送检时应送清洁中段尿(清洗会阴区,刚开始排的尿不用接取,到排尿中段时接取即可)检测尿液的 pH 值,尿中的钠、钾、钙、磷,尿铵,进一步给予诊断提供依据,明确哪种类型的肾小管性酸中毒。
肾功能检查:静脉采血送检,可判断肾功能是否受损,血肌酐、尿素氮可出现升高。
X 线:通过拍摄 X 线,可判断患儿有无骨折,佝偻病的表现,腹部平片还可以看有无肾结石和肾钙化。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既往的全身病史和生长发育史
家族中其他人有没有类似症状?
出现症状有多久了?
曾到别的医院就诊?做了哪些治疗?疗效如何?
有没有补充维生素 D?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家小孩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这个病会影响他以后发育吗?
需要治疗多久?
怎么治疗?
回家以后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本病主要通过药物来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治疗。
药物治疗
碳酸氢钠或复方枸橼酸溶液:主要用于纠正酸中毒,根据患儿体重不同用量也不同,需由医生开具后,严格遵医嘱使用,直至酸中毒纠正。
10% 枸橼酸钾:低钾血症患儿可口服 10% 枸橼酸钾,长期使用容易引起高血钾症,需要定期检测血钾水平。
维生素 D、钙剂:可用于肾性骨病患儿,长期使用容易引起高钙血症,需要定期检测血药、血钙、尿钙浓度,遵医嘱执行。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减少尿钙排出,防止肾钙化。
其他治疗
补充营养:通过饮食的合理搭配,提高患儿免疫力,避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去除病因:如因药物或中毒引起的肾小管性酸中毒,及时停止药物使用,治疗中毒。
疾病发展和转归
肾小管性酸中毒患儿若不接受正规治疗,会导致患儿生长发育迟缓、骨骼畸形,严重的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可危及生命。
早期正规治疗后,可减少骨骼畸形和肾钙化的发生,生长发育可能会达到正常水平。一般认为 Ⅱ 型肾小管性酸中毒预后较好,部分因肾发育不全的肾小管性酸中毒的婴儿,在 2 岁以后逐渐自愈,但是已经合并肾钙化及肾功能不全的患儿,预后较差。
日常注意
该病需长期治疗,需要定期复查。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定期复查:每年至少复查 2 次,需复查血气、电解质、肾功能、尿液,根据结果调整药物剂量。
用药注意事项:口服枸橼酸钾时应注意当出现乏力、手足口唇麻木,不明原因焦虑、心律失常提示可能药物过量,引起高钾血症,及时就诊。
饮食:对于肾小管性酸中毒合并肾结石、骨病、钙化,应避免高钙食物摄入,如减少奶制品、豆制品等的摄入。
运动:肾小管酸中毒患儿可以正常的行走,但避免剧烈的运动,如打篮球、游泳、跑步等。
预防
本病大多因遗传导致,故预防应该从怀孕前开始一直到出生。对于继发性肾小管性酸中毒应该以治疗基础疾病作为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合理搭配食物,做到营养均衡,提高儿童的免疫力。
避免使用影响肾功能的药物,无法避免时在用药期间定期检测不良反应。
针对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做好婚前体检,询问家族遗传病史。
怀孕期间要避免接触烟雾、酒精、药物、辐射、有害有毒重金属等,在怀孕过程中定期产检,必要时可以做染色体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