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急促是什么?呼吸急促怎么办?呼吸急促症状有哪些?

脾梗死(splenic infraction)指脾动脉及其分支的阻塞,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由于脾动脉是没有交通的终末动脉,又是动脉终末循环部,脾梗死的发生率比其他器官高。脾梗死有不治而愈的倾向。

别称

气急

概述

呼吸急促(Shortness of breath)是指患者由于呼吸困难,肺部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而加快呼吸频率。

日常生活中,健康人在剧烈运动后,或身处极端气温和高海拔地区都会出现呼吸急促,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

此外,呼吸急促也可由各类疾病引发,最为常见的就是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体内器官组织能否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与之密切相关。

若呼吸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疾病急性发作,患者可能出现突发性的气急、胸闷,如果未能及时治疗,可导致生命风险。

若是慢性呼吸道或心血管疾病,则患者呼吸急促的症状可持续存在,并对整体健康状况造成长期的危害。

医生通过体检、化验检查、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得出初步诊断结果,并给予相应的救治措施。

症状轻微者可以居家治疗,多休息、多喝水,打开空气加湿器,保持咽喉、气道湿润。在不导致症状加重的前提下,每天坚持适量锻炼,促进血流循环,提高心肺功能。

症状

常见原因

引发呼吸急促的原因有很多,最为常见的就是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可包括:

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严重过敏反应:例如食物、药物、花粉、尘螨、刺激性气体都可能引起过敏,累及呼吸道;

咽喉部位的感染,例如会厌炎;

气胸(肺部结构发生塌陷);

机械性梗阻或窒息:例如吸入异物、周围组织肿胀或发生肿瘤压迫气道;

间质性肺病(肺部逐渐纤维化,丧失正常的结构和功能);

胸腔积液;

胸膜炎;

肺动脉高压;

肺结核;

肺炎;

肺癌。

心血管疾病引发呼吸道症状,常见病因包括:

心肌病;

慢性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心包炎(心脏周围包膜组织炎症);

心脏压塞(心包内蓄积了较多液体,影响心脏的搏动);

肺栓塞(深静脉血栓脱落后进入肺动脉)。

其他疾病、创伤、中毒引发的呼吸急促,常见病因包括:

一氧化碳中毒;

严重创伤、大量失血;

贫血;

高原病;

肥胖;

结节病;

焦虑症;

格林-巴利综合征;

脊柱变形;

恶性肿瘤放、化疗的不良反应。

高危人群

存在下列情况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呼吸急促:

婴幼儿和老年人群。

长期抽烟或吸入二手烟。

长期处于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未经事先锻炼和准备,仓促进入高原或山区。

营养不良,体弱多病。

伴有慢性消耗性疾病,例如慢性肾病、慢性肝病;

伴有慢性呼吸道或肺部疾病。

在化工、冶金、矿山一线工作的人员。

经常接触挥发性有机溶剂或其他刺激性化学物质。

正在接受放、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

伴有慢性心血管疾病。

伴有较为严重的贫血或其他造血功能障碍。

家庭成员中有哮喘或其他过敏性疾病患者。

肺部曾经受到严重感染或接受过手术治疗。

病因

主要表现

呼吸急促主要表现为因呼吸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疾病而造成体内器官、组织发生缺氧。此时,患者就会感到胸闷、气急,全身乏力。

呼吸道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疾病急性发作时,患者会出现突发性的气急、胸闷,且病情可迅速进展,假如未能及时治疗会导致致命风险。

若是慢性呼吸道或心血管疾病,则患者呼吸急促的症状可持续存在,并对整体健康状况造成长期的危害。

当肺部组织已经发生不可逆转的损伤,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间质性肺病、尘肺病等,那么呼吸急促的症状将持续存在。通过长期的疾病管理,或许能够延缓病情进展,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假如患者未经规范治疗或仍未戒烟,那么呼吸急促症状将会越发明显,直至出现呼吸衰竭。

所有阻碍体内器官供氧的因素,都可能引起呼吸急促。同时,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缺氧表现,例如头晕眼花、虚弱乏力,甚至可能出现窒息感或濒死感。

伴随症状

不同原因的呼吸急促会伴有相应的其他临床症状:

成年人常年呼吸急促、咳嗽、脓痰;呼吸时带有哮鸣音,虚弱乏力,经常合并呼吸道感染:可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扩张,以及各类呼吸道职业病,例如尘肺病、金属烟热等。

儿童呼吸急促伴发作性干咳,一旦发生呼吸道感染或接触某些过敏原,可诱发呼吸道炎症的急性发作:可见于哮喘等。

呼吸急促伴恶心、呕吐,意识模糊;部分过敏患者还可能伴有全身性皮疹或水肿:常见于过敏、药物不良反应、化学试剂吸入性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

呼吸急促伴持续性咳嗽、咳痰,甚至咳血,肺部隐痛:可见于肺炎、肺结核、肺癌等。

呼吸急促伴持续性干咳、少痰、虚弱乏力、冷汗、嘴唇青紫等:可见于间质性肺病等导致慢性肺纤维化的疾病。

呼吸急促伴剧烈胸痛、胸闷、刺激性干咳、烦躁不安等:可见于气胸等。

呼吸急促伴头晕目眩、四肢发冷、心跳无力、脸色苍白、嘴唇青紫等:可见于肺水肿、慢性心力衰竭等。

就医

何时就医?

如果呼吸急促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或逐渐出现其他全身性症状,那么患者应该尽快去医院接受检查,明确病因。

发生下列情况应该立刻拨打急救电话:

突发性、严重呼吸困难;

呼吸急促的同时还伴有其他全身性症状,例如胸痛、头晕、恶心、嘴唇青紫、神志模糊;

由于吸入异物、中毒而引起呼吸急促。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

急诊科

心内科

胸痛中心

吸入异物、中毒或不明原因引发的呼吸急促、神志模糊需要急诊抢救;慢性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呼吸急促应前往心内科就诊;呼吸急促伴心脏病发作、剧烈胸痛应前往胸痛中心接受急救;其他呼吸道疾病患者首诊应前往呼吸内科。

就医前准备

为了帮助医生明确呼吸急促的原因,患者在就医前请准备好以下信息:

向医生详细描述呼吸急促从何时开始、持续多久、发作频率、严重程度,以及是否接触过有毒物质或有害粉尘等。

在呼吸急促的同时是否还出现其他症状,例如咳痰、发热寒颤、肢体无力、皮疹、头痛、意识不清等。

以前是否曾经因呼吸系统或心血管疾病接受过诊治(包括使用过哪些药物或接受过怎样的手术)。

近期及长期服用的药物和保健品:包括各类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消炎止痛药、化疗药物,以及各类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等。

常用检查

医生通常采取以下方法来查明呼吸急促的具体原因。

病史:患者需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治疗史、具体症状、日常工作情况以及正在使用的处方和非处方药物等信息。

体格检查:

伴明显缺氧、意识模糊的急诊患者首先要评估生命体征是否稳定,假如病情严重需立刻施行急救措施。

一般情况下,医生会仔细进行胸部查体,检查患者的咽喉是否出现炎症、感染或梗阻,并观察全身情况和皮肤,评估是否存在营养不良、贫血、中毒迹象,从而分析可能的病因。

血液检查: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的水平,初步评估是否存在感染以及肝、肾功能是否正常。

心电图:观察心率、心律是否正常。若有必要医生还会给患者实施心电图连续动态监测或运动负荷试验。

生物学标志物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例如肌钙蛋白、心肌酶等。

D-二聚体水平:评估是否有静脉血栓形成。

脑钠肽水平:评估心力衰竭病情程度。

肺功能检测:测定各项肺功能相关指标,结合动脉血气分析综合评估肺功能的损害程度。

痰培养或血培养:若患者出现感染迹象,医生会尽可能查明病原菌的类型,有利于选择针对性抗菌治疗,减少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最大程度减少耐药风险。

影像学检查:

X光胸片和CT扫描:观察呼吸道病变部位、范围,以及呼吸道是否阻塞。

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可以强化细节,评估肺部的受损程度,指导后续诊治决策。

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如果仍无法得出明确诊断,则需要开展更进一步的深入检查。

支气管镜检查:

支气管镜取样活检:医生会使用一根纤细、柔软的导管(支气管镜),从患者的口腔或鼻腔进入肺部,取出非常小量的组织样本用于检查。

支气管肺泡灌洗:医生会通过支气管镜将少许生理盐水注入肺部,然后立即吸出。液体中会含有患者肺部的组织碎片、分泌物,进一步检查。

肺组织活检:医生在影像学技术引导下开展经皮肺活检;或是采用视频辅助的胸腔镜进行肺活检,获取足量组织样本进行最终确诊。

治疗

呼吸急促的情况较为复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来实施个体化的干预措施。

详情请参见相关疾病的治疗:

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病

过敏

会厌炎

气胸

气道异物

间质性肺病

胸膜炎

肺动脉高压

肺结核

肺炎

肺癌

尘肺病

心肌病

肺栓塞

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心包炎

一氧化碳中毒

贫血

高原病

肥胖

预防

患者应戒烟戒酒,远离二手烟,延缓病情进展速度,防止呼吸系统受到更大的伤害。

如果是职业暴露造成的呼吸道疾病,需立刻调离岗位,并尽快去政府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职业病鉴定,以便于后续的补偿和安置事宜。

症状轻微者可以居家治疗,多休息、多喝水,打开空气加湿器,保持咽喉、气道湿润。

处于严寒酷暑时节,患者最好减少外出,过于寒冷、干热的空气都会刺激呼吸道。

如果空气污染严重,有必要使用空气净化器,以减少污染物对呼吸道的刺激作用。

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以不导致症状加重为前提,每天坚持适量锻炼,促进血流循环,提升心肺功能。尤其是身材肥胖者,还可以通过运动来控制体重。

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务必遵照医生的治疗计划,规律服药,定期复诊,监测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评估治疗效果,适时调整方案。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清瘟解毒片的功效与作用-清瘟解毒片说明书

2023-8-3 0:11:30

药品

琥乙红霉素颗粒的功效与作用-琥乙红霉素颗粒说明书

2023-8-3 2: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