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肝综合征是什么?脾-肝综合征怎么办?脾-肝综合征症状有哪些?

眼外肌猪囊尾蚴病,是指寄生于眼球转动肌的猪囊尾蚴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症与粘连形成的眼外肌病变,又称为眼外肌囊虫病。由于本病反复发作炎症反应,常与眶内的其他炎症相混淆造成漏诊或误诊。眼部猪囊尾蚴病临床上并不少见,查阅国内文献,中国第1例眼内猪囊尾蚴病由刘宝华1933年报道,至1995年60余年间共报道300余例。其中玻璃体囊尾蚴病占40.5%~52.9%,视网膜下囊尾蚴病占32%~37%。单独寄生于眼外肌的囊尾蚴病临床较少见。在1992~1995年间共收治的11例眼外肌囊虫病患者中,下直肌囊虫4例、内直肌囊虫4例、外直肌囊虫3例。本病发病年龄、性别、眼别及发病时间各家报道不一。据周口地区卫生防疫站专病医院猪囊尾蚴病科10年间猪囊尾蚴病病例资料统计,年龄最小3岁,最大60岁,其中15岁以上最多,占80%以上,以男性病例居多,男女比例为2.5∶1。眼别无明显差异,发病时间为3个月~3年。本病多见于农民。

别称

充血性脾大综合征,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纤维化充血性脾肿大综合征,肝脾纤维化,脾性贫血,血栓静脉炎性脾大综合征

概述

脾-肝综合征是指具有脾大、贫血、肝硬化的一组病征,也称血栓静脉炎性脾大综合征、脾性贫血、充血性脾大综合征、慢性充血性脾肿大、肝脾纤维化、纤维化充血性脾肿大综合征。目前认为本病是由门静脉反复发生炎症而致门静脉、脾静脉血栓形成及闭塞或肝硬化引起。

症状

临床表现

患者多在35岁以下,发病大多隐袭,主要临床表现为脾明显(多为重度)肿大、贫血和(或)门脉高压,而肝功能多良好,症状不多,可出现乏力、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厌食、恶心、腹泻等。也有突然发生胃肠道大出血者。偶见轻度黄疸及皮肤色素沉着,肝脏多为轻度肿大。

并发症

本病易并发贫血、消化道出血、消化不良等疾病。

病因

病理改变主要为肝、脾大,包囊增厚且质地多较硬,呈淡灰红色。组织学有纤维变、肝窦扩张、Malipighian小体的透明变性改变。动脉周围有出血,小动脉周围有铁质沉着小结节。脾多明显肿大,肿大的程度与脾功能亢进成正比,但与病程长短并无明显关系。由于纤维组织增生,病程愈长脾质愈硬。

就医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有成熟障碍现象。血清铁可降低,总铁结合力可增高。肝功能可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2.X线检查

可有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

诊断

根据以下几点可作出诊断:

1.脾明显肿大。

2.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示有核细胞成熟受阻)及门脉高压症表现,而肝功能受损多较轻。

3.需除外其他引起的脾大疾病,如肝炎后肝硬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黑热病、尼曼匹克综合征、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鉴别诊断

注意与肝炎、肝硬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黑热病、尼曼匹克综合征、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

治疗上主要为脾切除及分流或断流术等对症及支持疗法。肝功能受损者,给予保肝治疗。为了预防门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可应用钙离阻滞剂心痛定或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可使心率降低25%左右。

预防

本病应注意预防肝脏疾病以及血管炎症。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几个引起腹泻的常见原因

2023-9-5 23:23:44

药品

双嘧达莫片的功效与作用-双嘧达莫片说明书

2023-8-3 7: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