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手术基础信息
手术部位:全身
就诊科室:肝胆胰外科
手术方式:开刀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血小板减少手术简介
血小板减少可由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或感染、先天性疾病等多种病因导致,临床上的治疗主要是对因治疗。血小板减少手术主要适用于已确诊,但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病程较长,或糖皮质激素禁忌患者,手术方式为脾切除术,适用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脾功能亢进等患者。
适应症
一、适应证:
1、适用于已确诊但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4-6周无效,病程迁延半年以上,或糖皮质激素禁忌使用者。
2、适用于确诊或高度怀疑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4、脾大出现明显症状压迫者、存在明显的血小板减少出血者;严重溶血性贫血患者;粒细胞极度减少且有反复感染史者。
禁忌症
二、禁忌证:
1、严重器质性疾病(冠心病、脑梗塞、肾衰、心衰、严重高血压等)不能耐受手术者。
2、局部有感染灶、不适宜手术者。
1、全血置换术:血液里的全部血小板被清除;
2、血小板淤浆术:血液的血小板被离析出来,分离置换液中的血小板;
3、血小板洗脱术:血液中的血小板通过膜分离置换器进行血小板洗脱;
4、血清净化术:以具有针对性的抗体结合和沉淀血小板,使血液中的血小板失去活性;
5、免疫预防接种术:用于预防机体再次感染血小板数量过多的病毒。
准备
1、进行全面的化验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流变、血沉、血糖、总胆红素、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
2、如果有必要,要对患者进行肝炎筛查;
3、对病人进行充分的营养支持;
4、根据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给予有效的并发症治疗,比如肝脏病变、呼吸困难、消化功能减退等;
5、全面的抗菌治疗,根据病情不同,安排相应的输液预防感染;
6、严格的体内外消毒,特别是手术者的皮肤和外耳道;
7、注意心血管系统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等;
8、在确定准确诊断后,进行月经紊乱症的患者要及时行抗凝治疗。
注意事项
1、做好手术前准备:包括血液检查、放射检查、心电图等,以及术前用药。
2、术中尽量避免使用显微外科技术,避免受损血小板数量更进一步减少。
3、术后要加强抗感染的预防,提高术后的免疫力来防止感染。
4、合理使用激素等外用药,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不宜人群
1.有糖尿病史者。
2.心脏病患者。
3.肾脏病患者。
4.炎症性疾病患者。
5.各种血液病患者。
6.免疫力低下者。
7.发热者。
8.肝脏病患者。
9.外伤和伤口愈合慢的患者。
10.妊娠及哺乳期的母体。
并发症
1、出血:在小板减少术后,因小板的功能减退,出血及出血量增多,可致出血性休克并危及生命。2、感染:小板也有一定的抗感染能力,小板减少可增加感染的可能性。3、重度贫血:出血量过多会导致血容量减少,血液中红细胞浓度减低,就可能引起贫血。4、心力衰竭:红细胞减少会导致血液运输氧气不足,从而导致心力衰竭。5、再次手术:小板减少不能恢复正常范围,有可能需要再次手术追加血小板制剂,以恢复血小板的正常水平。
护理
1、观察有无内出血,常规测量血压、脉搏和血红蛋白的变化。
2、应置胃肠减压管,防止术后发生胃扩张。术后2~3日再恢复进食。
3、术后应充分补充维生素、葡萄糖等,如疑有肝昏迷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4、注意肾功及尿量的变化,警惕肝肾综合征的发生。
5、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以防治全身和膈下感染。
6、及时测定血小板计数,据情况选择是否使用抗凝血治疗。
保健饮食
血小板减少应该首先注意加强休息以保持充足的睡眠,及时完成工作,增加锻炼以促进活动和休息的规律性。调节工作和休息的时间使身体得到足够的休息,帮助身体调节自身。定期散步以增加体力锻炼并增强抵抗力。
同时也要适当的调整饮食,减少浑浊油腻食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低蛋白,低盐,低脂肪的食物。建议少吃红色肉类,多选择鱼,白肉,豆类等,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
此外,还应多喝温开水以促进胃肠蠕动并提高营养的吸收。最后,多吃蔬菜类及多糖食物也有助营养供给,调节身体细菌谱,促进消化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