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刺有什么功效与作用

皂角刺的功效与作用【拉丁名】SpinaGleditsiae【英文名】ChineseHoneylocustSpine别名天丁、皂针、皂荚刺。【异名】皂荚刺(),皂刺(),天丁(),皂角针(),皂针()。来源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sinensisLam、的棘刺。同"皂荚刺",详细在"皂荚刺"。

皂角刺的功效与作用

【拉丁名】SpinaGleditsiae

【英文名】ChineseHoneylocustSpine

别名天丁、皂针、皂荚刺。【异名】皂荚刺(),皂刺(),天丁(),皂角针(),皂针()。

来源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sinensisLam、的棘刺。

同”皂荚刺”,详细在”皂荚刺”。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棘刺圆柱形,常分支。羽状复叶互簇生,小叶6~16,卵形至长卵形,长3~8cm,宽1~2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齿。总状花序腋生及顶生,花杂性;花萼4裂;花瓣4,淡黄色;雄蕊6~8;子房沿缝线有毛。荚果扁长条状,长12~35cm,宽2~4cm,紫棕色,有时被白色蜡粉。花期5月,果期10月。

生于路旁、沟旁、宅旁。主产河南、江苏、湖北、广西。

采制全年可用刀砍下棘刺或切片晒干。

性状完整的棘刺常分枝,有时再分小枝,刺端锐尖,基部扁圆柱状,全长约10cm或更长,基部直径0、8~1、2cm。表面紫棕色或红棕色。体轻,质坚硬,切断面木部黄白色,髓疏松,棕色,无臭,味淡。

化学成分含皂荚皂甙B-G(gleditsiasaaponinB-G)、棕榈酸(palmiticacid)、硬酯酸、油酸、亚甾醇、谷甾醇、二十九碳烷(nonacosane)等。

性味性温,味辛。

功能主治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化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中药材-皂角刺编辑本段回目录

【药名】皂角刺

【别名】皂荚刺、皂刺、天丁、皂角针、皂针。

【汉语拼音】zaojiaoci

【英文名】ChineseHoneylocustSpine,SpineofChineseHoneylocust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GleditsiasinensisLam、[G、horridaWilld、]

2、GleditsiajaponicaMiq、[Ghorrida(Thunb、)Makino]

【归经】肝;肺经

【功效】消毒透脓;搜风;杀虫

【考证】出自。

【科属分类】豆科

【主治】痈疽肿毒;瘰疬;疮疹顽癣;产后缺乳;胎衣不下;疠风

【生态环境】

1、生于路边、沟旁、住宅附近。

2、生于山地林中。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但以9月至翌年3月间为宜,切片晒干。

【资源分布】

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以及四川、贵州等地。

2、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动植物形态】

1、皂荚乔木,高达15cm。刺粗壮,通常分枝,长可达16cm,圆柱形。小枝无毛。一回偶数羽状复叶,长12-18cm;小叶6-14片,长卵形、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cm,宽1、5-3、5c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斜圆形或斜楔形,边缘有细锯齿,无毛。花杂性,排成腋生的总状花序;花萼钟状,有4枚披针形裂片;花瓣4,白色;雄蕊6-8;子房条形,沿缝线有毛。荚果条形,不扭转,长12-30,宽2-4cm,微厚,黑棕色,被白色粉霜。花期4-5月,果期9-10月。

2、山皂荚乔木,高可达25m。刺略扁,长5-10cm,常有分枝。幼枝淡紫色。一回偶数羽状复叶,长25-30cm;小叶8-12对,长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l-4cm,全缘或有疏圆齿,上面有光泽,中助上有短柔毛,下面无毛;长枝上为二回偶数现状复叶,有3-6对羽片;小叶5-10对,狭卵形、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叶轴有短柔毛。细长总状花序;花有短梗;杂性异株,花黄绿色;雄蕊花瓣椭圆形,雄蕊8;两性花的雄蕊较小。荚果长25-30cm,宽2-3、5cm,扭曲,并有泡状隆起,种子靠近中部;种子卵状椭形,稍扁,栗褐色。花、果期6-11月。

【功效分类】活血药;祛风药

【性味】辛;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醋煎涂,或研末撒,或调敷。

【出处】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做好三件事 远离前列腺癌

2023-8-25 23:21:32

保健

多吃凤梨有助提高免疫力

2023-8-26 23: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