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概述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又称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是由连续 3 个或 3 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构成,每次发作时间小于 30 秒,且可自行终止,频率大于 100 次/分(循环周期小于 600 毫秒)。
大约 6% 的患者存在心悸症状。
患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但若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可出现晕厥、心脏骤停以及心源性猝死。
在无或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普遍存在。
PVT 大多发生在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情况下,最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其原因认为是心肌缺血导致的折返,或异位心室节律点自动发放。但也有一部分患者临床上并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 PVT。
一般来讲,对于PVT患者,治疗潜在的心脏疾病比治疗心律失常本身更重要,需要进一步评估。
若治疗不及时可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死亡。
症状
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根据临床表现可大致分为两类: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心悸;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出现晕厥、心脏骤停以及心源性猝死现象。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血流动力学稳定
无症状;
症状轻微:感心悸,部位在胸部、咽部或颈部,可能描述为:感觉心跳有力或疾跑感心跳不适,有漏搏或停搏感觉。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晕厥前兆:头昏、头晕、感觉乏力或虚脱、黑矇。
晕厥:突然意识丧失,姿势不能保持,可自行恢复;患者卧位也可出现晕厥。
心源性猝死:死于不可预知的循环骤停,往往是由于心律失常所致,症状发作 1 小时内死亡。
心脏骤停:死于不可预知的循环骤停,往往是由于心律失常所致,症状发作 1 小时内死亡,经治疗(如电除颤)后得以存活。
病因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大多发生在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情况下,最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其原因认为是心肌缺血,导致折返或异位心室节律点自动发放。但也有一部分患者临床上并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 PVT。
PVT 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心脏结构正常:
运动诱发的 PVT 较常见,例如遗传性疾病—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
获得性和先天性 QT 间期延长综合征(指具有心电图上 QT 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可能伴有先天性耳聋。)等离子通道病;
电解质紊乱。
器质性心脏病:
最常见于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其原因认为是心肌缺血,导致的折返或异位心室节律点自动发放。
其他常见原因有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等。
长程心电图监测可发现 30%~80% 的患者都存在无症状 PVT。
就医
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常见的是运动诱发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若心电图发现异常或者出现临床症状,则需尽快就医,进行下一步评估。若患者本身就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则需定期至心内科门诊复查。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有晕厥和猝死家族史。
运动后出现临床症状或心电图异常。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扩心病等)出现心悸、头晕、黑矇等不适。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PVT 诱发血流动力学障碍,可出现头晕、乏力、黑曚乃至晕厥、心脏骤停。此时需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尽快抢救,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建议就诊科室
心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 PVT?
体表 12 导联心电图是诊断室速的首要依据,最好能记录到多导联同步记录的心电图。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既往是否有心脏病史?
有没有出现过晕厥或晕厥先兆?有无持续性心悸?
在运动时有没有出现过症状?
有没有猝死家族史?
有没有用过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
以往心电图以及心脏彩超有无异常?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PVT 是病吗?
室速和室上速有什么区别?
最佳治疗的方式是什么?
能不能治好?会猝死吗?
室速发作时应该如何自救?
只吃药能不能控制?必须得做手术才行吗?
我的家人会出现这种疾病吗?需不需要筛查?
治疗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患者
只有引起患者明显不适、无休止发作或是造成左心室功能下降时,才需要进行治疗。治疗这类心律失常主要包括两种方法: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 β 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和 IC 类药物(如普罗帕酮)。
导管消融治疗:对于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特发性 PVT 患者,特別是运动诱发的 PVT,推荐使用导管消融治疗。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 PVT 患者
记录到多形性 PVT 时,应对冠脉缺血情况做彻底的评估,因为缺血性心律失常的首要治疗是直接改善冠状动脉灌注。
植入 ICD(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对于伴有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心力衰竭、各种心肌病的患者,一般可考虑植入 ICD,降低致死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药物治疗:一般来说,对于存在症状性、反复发作的 PVT 的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在给予血运重建、最佳内科治疗或处理可逆因素后,治疗效果仍然不佳,可以考虑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根据患者合并的基础器质性心脏病类型,和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的血液动力学,来判断该疾病的发展和转归。通常根据如下表现判断预后:
室速发作时无明显的血液动力学障碍。有的患者可持续数小时或数月都无明显的心慌、胸闷等症状,多为特发性室速或短阵室速。
室速发作时可有心慌、胸闷等症状,发作时室速难以终止,有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这种病人常常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
室速发作时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心慌、胸闷、气短、晕厥等,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多见于合并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尤其是伴有明显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日常注意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诱发因素,如饱餐、受凉、情绪激动及用力排便等。
规律监测生命体征及心电图变化,观察心律、心率等转变。
积极治疗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
坚持服药,不得随意增减或中断治疗。
植入 ICD(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有效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预防
室性心动过速大多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如不及时救治可造成严重后果,增加病死率。所以,平日里就需要我们采取预防性的措施:
消除诱因,如低血钾、洋地黄药物的使用等。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纠正心衰、心梗后血运重建等。
使用药物或非药物治疗预防室性心动过速的复发。
可植入 ICD(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预防心源性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