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是什么?抽动障碍怎么办?抽动障碍症状有哪些?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是一种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抽动症状(一种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并伴有共患病。抽动障碍多发生在儿童期(0~14 岁),平均起病年龄为 7 岁,多数患者在 14 岁前起病,极个别在 21 岁后起病。三种亚型的患病率均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3~5)∶1。遗传因素在该病的发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遗传方式尚不明确。主要分为三个类型:短暂性:既表现出运动抽动又有发声抽动;慢性:只表现出运动抽动或只表现出发声抽动;Tourette 综合征:表现为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典型症状是运动抽动与(或)发声抽动。轻症(即抽动症状可以受意志控制而暂时不发生)患儿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首选科学的家庭教育和心理治疗。日常生活和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的患儿应适量使用药物治疗。目前该病的根本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根治方法尚不明确。身体任何部位随意抽动,都会给儿童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学习等带来不便。而共患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睡眠障碍等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并增加该病治疗的难度。严重抽动者,还可能有自残行为,或伴有其他心理行为问题,如攻击行为、品行障碍、口吃等。目前无有效的控制手段。早期确诊和干预治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途径。

概述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是一种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抽动症状(一种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并伴有共患病。

抽动障碍多发生在儿童期(0~14 岁),平均起病年龄为 7 岁,多数患者在 14 岁前起病,极个别在 21 岁后起病。三种亚型的患病率均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3~5)∶1。

遗传因素在该病的发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遗传方式尚不明确。

主要分为三个类型:

短暂性:既表现出运动抽动又有发声抽动;

慢性:只表现出运动抽动或只表现出发声抽动;

Tourette 综合征:表现为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

典型症状是运动抽动与(或)发声抽动。

轻症(即抽动症状可以受意志控制而暂时不发生)患儿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首选科学的家庭教育和心理治疗。日常生活和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的患儿应适量使用药物治疗。目前该病的根本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根治方法尚不明确。

身体任何部位随意抽动,都会给儿童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学习等带来不便。而共患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睡眠障碍等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并增加该病治疗的难度。严重抽动者,还可能有自残行为,或伴有其他心理行为问题,如攻击行为、品行障碍、口吃等。

目前无有效的控制手段。早期确诊和干预治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途径。

症状

此病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在运动功能正常情况下,身体任何部位的肌群不自主、无目的、重复快速地收缩(即运动抽动与发声抽动)。

最先出现的症状是许多患儿于抽动前自身感觉到身体局部有不适感,包括压迫感、痒感、痛感等。

运动性抽动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而后波及躯干。一般分为简单运动抽动(主要以面部抽动为主)和复杂运动抽动(慢的、似有目的但其实并无意义的行为动作)。发声性抽动是指患儿所发出的声音、词汇或短语一般没有意义或听起来比较怪异。

抽动障碍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高频率眨眼

高频率噘嘴

高频率皱鼻

高频率摇头

高频率做“鬼脸”

高频率旋扭手指

用拳击胸

四肢甩动

刺戳动作

高频率吸鼻声

高频率清嗓声

尖叫声

犬吠声

秽语

抽动障碍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最常见的合并症。

强迫症。

抑郁。

学习障碍。

睡眠障碍。

自伤行为。

这些障碍通常比抽动更多地影响儿童的发育和健康。

病因

抽动障碍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Tourette 综合征和慢性抽动障碍可能与生物学因素,特别是遗传因素有关;短暂性抽动障碍可能与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相关。

抽动障碍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具体病因不明确。

哪些人容易患抽动障碍?

家庭氛围紧张的儿童:父母频繁吵架;父母对患儿辱骂、体罚。

心理压力过大的儿童:学习压力、同伴压力等。

心理应激儿童:儿童在家庭或学校中遇到重大事件,引起的焦虑紧张情绪会诱发抽动。如:父母离异、成绩骤降、校园霸凌等。

免疫系统异常的儿童:患有呼吸道感染,哮喘,眼结膜炎等。

男性:该病更多见于男性。

妊娠期,母亲受到严重惊吓、持续精神紧张。

儿童出生时,发生惊厥、窒息。

就医

当孩子长时间(一年以上)频繁且持续的出现多种动作抽动和(或)发声抽动并可能伴有共患病时,需要及时去医院确诊。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请及时就医:

运动抽动:具体表现为:眨眼、噘嘴、皱鼻、摇头、耸肩、甩手举臂、怪异地踢腿等。

发声抽动:具体表现为:吸鼻声、清嗓声、尖叫、学狗叫、说脏话、重复他人说话等。

运动性抽动合并声音性抽动。

建议就诊科室

儿童神经内科

儿童心理医学科

医生如何诊断抽动障碍?

当医生怀疑是抽动障碍时一般通过孩子的发病年龄、病程长短,临床表现以及是否伴有发声抽动来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临床描述性诊断:目的是诊断患儿是否患有抽动障碍。方法是:家长描述患儿的抽动症状及可能伴随的共患病症状,如注意力下降、情绪障碍、自伤行为等;或医生与患儿直接会谈,观察儿童抽动或一般行为表现。

体格、神经系统、精神检查:目的是避免抽动障碍的误诊、漏诊。体格检查包括:测量患儿体温、血压、脉搏与呼吸;全身淋巴结触诊。

脑电图、诱发电位、神经影像学检查(CT、MRI、SPECT、PET)、实验室检查:检查目的是排除脑部其他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是抽动障碍诊断的辅助检查。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家属哪些问题?

患儿有什么具体症状?

这些症状大概持续多久了?

家属里有没有得过同样或类似疾病的?

患儿除了抽动以外,有别的问题吗?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失眠。

自己买药治疗了吗?

患者家属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个症状?

病情严重吗?

治疗的话是吃药还是手术?有没有副作用?

多久才能康复呢?

会不会复发?

治疗

本病目前治疗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治疗手段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中医辅助。

药物治疗

氟哌啶醇:通常作为首选药,有效率 70%~80%。对控制兴奋躁动、敌对情绪和攻击行为的效果较好。主要副作用有迟发性运动障碍、口干、嗜睡、头痛、乏力、注意力下降等。,迟发性运动障碍是指在长期(1 年以上)服用该药后,停药或减少药量会出现舌、口、躯干的不自觉重复运动。

可乐定:是目前治疗抽动障碍应用最多的药物,能够抑制中枢神经,但总疗效不及 50%。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嗜睡、易激惹、头晕、头痛、口干和失眠等,还可引起低血压。

手术治疗

基底核损毁术:适用于部分难治性抽动障碍患者。可起到治疗抽动的目的。但一般不推荐。

其他治疗方法

中医推拿:适用于部分患儿,且治疗效果显著。但不建议家长在家中自己尝试,建议去正规中医院遵循医生意见进行治疗。

家庭心理干预治疗:父母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少对抽动患儿的刺激.

社会支持疗法:同学和老师不歧视或嘲笑患儿,使其心理健康成长。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疾病自然发展、不接受正规治疗,患儿的抽动症状不减轻甚至会加重,影响到患儿日常生活。同时,部分患儿的共患病会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社交质量。患儿不仅无法完成学业,难与他人正常交往,连生活自理都会比较困难,落后于同龄人。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抽动症状能在短期内逐渐减轻或消失,对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能力影响不大。但需注意 Tourette 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的治疗效果普遍比较差,症状缓解的时间也会比较长,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服药以控制抽动症状,但停药后容易复发。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遵从医嘱定期复诊:纠正家长对药物的偏见,遵从医嘱服用药物,避免反复发作影响预后。

改善家庭环境:父母在确诊后不必表现得太过紧张,帮助患儿合理治疗。

减轻患儿学习压力。

限定看电视时间:减少电视时间,不看暴力、血腥的节目。

提高患儿应对应激的能力:父母、老师与患儿多沟通交流日常注意生活,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鼓励社会交往:鼓励患儿与同伴玩耍,或者分配任务给患儿。

预防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改善家庭环境:父母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给予太多压力。

增强应激能力:患儿学会控制情绪,处理突发事件。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减少母亲孕期和胎儿出生时不利因素,产妇需稳定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湖南犯罪团伙将50余吨病死猪肉制品销往各省

2023-8-25 23:23:44

药品

萘普生片(仙竹)的功效与作用-萘普生片(仙竹)说明书

2023-8-3 2: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