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刻板运动障碍(Stereotype Movement Disorder,SMD)是以重复出现的非功能性运动行为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重复性无目的动作,如反复挥手、撞头、咬自己等。同时,这些行为明显干扰了患者的日常活动,或者对患者造成了明显的身体伤害。
刻板运动障碍的患病率目前尚无准确统计,但有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率为 2%~3%。智力障碍患者中,4%~16% 存在刻板或自我伤害行为。其中,重度智力障碍患者出现刻板和自我伤害行为的风险更大。另外,还有研究显示,刻板运动障碍在失明和聋哑儿童中也比较常见。
刻板运动障碍最常发生在患有神经(大脑和周围神经)障碍、自闭症和/或精神发育迟缓的儿童身上。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更常见,男孩比女孩更常见。
刻板运动障碍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由于许多不同类型的刻板行为均被列在此障碍中,因此,通常认为该障碍的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的,例如,遗传基因变异或者大脑中神经递质(尤其是多巴胺)的分泌异常可能与之相关。
本病的临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共同的临床特征是重复性和无目的性。刻板运动可表现为反复不停地摆手、摆动身体、撞头、咬自己、打自己等,这些行为看起来像是被外力驱使,显然不具有目的性。为了控制自己的刻板运动,某些患者可能采取诸如捆绑手臂等自我约束性行为。
目前,治疗刻板运动障碍的主要方法包括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部分患者也可以联合应用。
某些刻板行为会造成自我身体伤害,例如反复撞头、反复打自己、戳自己的眼睛等,可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伤害。
症状
根据有无自身伤害,刻板运动可分为无自我伤害的刻板运动和有自我伤害的刻板运动。
前者如摆动身体、拍手、舞动手臂、点头等,后者如撞头、打自己耳光、戳眼睛、咬手指、咬嘴唇等。
其中,反复戳眼睛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多见于具有视力障碍的儿童。
刻板运动障碍患儿的刻板行为可以以某种形式单一出现,也可以表现为多种刻板运动的组合。
刻板运动可能在一天中反复出现,每次持续几秒钟到数分钟不等,也可能间隔数周出现一次;可以在不同场合中出现(如在全神贯注其他活动时),也可以在激动、紧张、疲劳或无聊时出现。
由于其存在,患儿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学业等会受到某些影响,具有自我伤害刻板行为者,还会导致明显的身体损害。
常见症状包括:
摇摆躯体。
撞头。
自咬。
咬指甲。
自己打自己。
抓挠皮肤。
握手或挥手。
啃咬物品。
刻板运动障碍可以继发于其他障碍,例如自毁容貌症、Rett 综合征(雷特综合征)、脆性 X 染色体综合征、德朗热综合征(Cornetic de Lange syndrome)以及史密斯-马吉利综合征(Smith-Magenissyndrome)。除刻板运动外,这些患儿会同时存在原发障碍的相应临床表现。
病因
刻板运动障碍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由于许多不同类型的刻板行为均被列在此障碍中,因此通常认为该障碍的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的。
刻板运动障碍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能是某些刻板运动的原因之一,如 X 连锁隐性遗传酶代谢缺陷疾病和自毁容貌症(Lesch- Nyhan 综合征),患者通常会有自残、咬嘴唇和其他形式的自我伤害行为。
多巴胺的活动水平:神经生化学研究表明,脑内多巴胺的活动水平可能与刻板运动行为有关,表现为多巴胺激动剂引起或加重刻板行为,而多巴胺阻断剂减少刻板行为。
社会心理因素:可能对刻板运动行为也具有一定影响。社会隔离可以增加自我伤害性刻板行为,周围环境压力、受挫、孤独和恐惧也会促发某些刻板运动行为。
哪些人容易患刻板运动障碍?
造成刻板性运动障碍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如果一个人感到压力、沮丧或无聊时,这些动作往往会增多。已知导致这种障碍的因素包括,某些身体状况、头部受伤和某些药物的使用(如可卡因)。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反复不停地摆手、摆动身体、撞头、咬自己、打自己等,这些行为看起来好像是被外力驱使的一样,不具有目的性。
撞头、打自己耳光、戳眼睛、咬手指、咬嘴唇。
建议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精神卫生中心
医生如何诊断刻板运动障碍?
如果出现了刻板运动障碍的症状,医生将通过检查完整病史和体检来进行评估。虽然目前还没有专门诊断刻板性运动障碍的实验室检查,但医生可能会通过各种检测(如神经影像学检查和血液检查)来排除身体疾病或药物副作用引起症状的可能。如果症状表明存在刻板运动障碍,并持续 4 周或更长时间,干扰了正常生活,通常可以诊断刻板运动障碍。
DSM-5 诊断标准
重复的、看似被驱使的,显然是漫无目的的运动行为(例如握手或挥手、摆动身体、撞头、咬自己、打自己的身体)。
重复的运动行为干扰了社交、学业或其他活动,可能导致自我伤害。
症状发生于发育早期。
重复的运动行为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或神经疾病,也不能用其他神经发育或精神障碍更好地解释,例如拔毛癖(拔毛障碍)、强迫症。
严重程度评估
轻度:症状很容易被感觉的刺激或分神抑制住。
中度:症状需要明确的防护措施和行为矫正。
重度:需要持续的监控和防护措施以防止严重伤害。
治疗
目前治疗刻板运动障碍的主要方法包括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部分患者也可以联合应用。
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对部分刻板运动障碍患者具有较好疗效,这些行为治疗技术主要包括强化和行为塑造。
药物治疗
对于那些具有严重自我伤害行为的患者,应采用药物治疗,尤其对那些伴有严重智力障碍的患者更是如此。
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是治疗刻板行为和自伤行为的最常用药物,如氯丙嗪等。
其他可以使用的药物包括氟苯丙胺、氯米帕明、氟西汀、曲唑酮和丁螺环酮等,但目前这些药物的疗效尚不确定。
疾病发展和转归
刻板运动障碍的预后与异常行为的频度、数量和自我伤害的程度有关,是否伴有其他神经发育障碍也同样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患者的症状可能会时轻时重,或仅在某些特殊环境中短时间出现,且刻板行为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但发作频繁、自我伤害行为严重、同时伴有智力障碍和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刻板行为,可能会持续存在,预后较差。
日常注意
由于刻板运动的存在,患儿的日常注意生活,社会交往和学业等会受到某些程度的影响,具有自我伤害刻板行为者还会导致明显的身体损害,所以在日常注意生活中,家庭护理、家庭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重度患儿需要持续监护,并采取防护措施以防止其自我伤害。
预防
家长注意观察:刻板运动障碍通常在三岁前起病,根据主要临床表现(重复性无目的动作,如反复挥手、撞头、咬自己),如果主要抚养者观察到孩子有类似异常行为,且这些异常行为在同一时间段内反复出现,主要抚养者一定要立刻及时有效的制止,并且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合理的表达。
引导孩子合理表达:刻板运动障碍背后表达的是,当孩子的内在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孩子会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选择错误的表达方式和错误的表达形式,如果我们想真正在源头预防这个问题的出现,就要及时教会孩子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