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惧高症,畏高症
概述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恐高反应,但有些人对高处环境异常恐惧和担心,临床上称为“恐高症”。发病时,患者异常焦虑,极力离开高处环境或带着畏惧苦苦忍受。
恐高症是一组病因不明的精神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性格因素、生理状态、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当患者处于高空环境时,会表现出异常的不安与恐惧,可见面色潮红、呼吸急促、出汗、心慌、恶心、无力、眩晕,甚至有无法控制要发疯的感觉(失控感)或直接昏厥。
恐高症对患者日常生活无影响,可选择不治疗,但严重影响时,需立即就医。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联用是治疗恐高症的最佳方法。首选的心理疗法为认知行为疗法,常用药物有帕罗西汀、普萘洛尔、地西泮等。
恐高症患者应注重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坚韧、顽强的性格,学会正视困难并解决困难。
症状
恐高症患者有哪些表现?
主动回避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会主动避免出现在高空环境中,减少高处活动,降低不适感。
预期焦虑
若患者需要进入高空环境,在没进入前,已经非常焦虑,表现出紧张不安,提心吊胆,伴呼吸急促,血压升高的反应。
异常恐惧
当患者处于高空环境时,会表现出异常的不安与恐惧,可见面色潮红、呼吸急促、出汗、心慌、恶心、无力、眩晕,甚至有无法控制要发疯的感觉(失控感)或直接昏厥。
病因
恐高症的病因是什么?
恐高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精神疾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恐高症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即一个家族中至少有3个人都患有恐高症。
性格因素
恐高症患者一般都比较胆小、害羞、高度内向、容易焦虑、恐惧,并有强迫倾向等。
生理状态
恐高症患者非常敏感和警觉,这可能和体内神经系统(调节身体活动的系统)有关。
心理社会因素
恐高症患者首次发病前,可能受到某些事情的刺激,大多数患者都能主动回想起具体事件。
如果在童年时期被过度保护、忽视、虐待、批评、父母婚姻不和、在学校表现不佳等,容易长久的负面反思自己,对事情给予负面甚至灾难性的解释,成年后容易患上恐高症。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恐高症对患者工作和生活影响不大,可以选择不治疗。但对患者影响严重时,需尽早就医。
就诊科室
精神科
心理科
医生如何诊断恐高症?
一般检查
医生会询问患者成长史、疾病史、家族史等一般情况,再详细交流半小时,了解其内心想法和情绪等。必要时,会增加头颅 CT、核磁共振等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所导致的情绪异常。
量表检查
医生可能会让患者填写心理量表,主要为了系统评估情绪状态。
物理检查
医生可能会做一些物理检查,如眼动检查,即让患者用眼睛注视屏幕,观察几张图片的差异并回答。主要是了解患者恐高症发作时脑部功能状态。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早年成长经历是怎样的?
认为自己是什么性格的人?
父母双方的亲戚,有没有得精神疾病、智力缺陷、自杀的人?有没有人吸毒或酗酒?
本人身体状况怎么样?有没有得过身体方面的疾病?有没有得过精神疾病?
本人有没有吸烟、酗酒、吸毒的经历?
有没有恐高经历?当时是什么情景?持续多长时间?
哪些情况下恐高的症状会加重?
除了恐高,其他事情上也有这样的反应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的恐高症是怎么出现的?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是否有非药物的治疗方法?
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我怎样做才能避免疾病复发?
这个病有遗传的可能吗?我的家人需要接受筛查吗?
治疗
恐高症要如何治疗?
治疗目的是降低恐高对生活的影响,提高生活幸福度。常见治疗方式如下。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是首选的心理治疗方式。医生会了解患者得病原因,首次发病场景,再结合患者个性特点及刺激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行为疗法,如让患者处于想象或模拟的高空环境中,逐步指导患者放下恐惧(暴露冲击)。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
β 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
苯二氮卓类药:有明确控制焦虑和恐惧作用,如地西泮、艾司唑仑等。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这类药物有一定成瘾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联合治疗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联用是治疗恐高症的最佳方法。
其他治疗
松弛疗法,即患者通过练习深呼吸、自我暗示等行为,降低焦虑和恐惧,心境逐步平和。
日常注意
恐高症患者日常注意生活需要注意什么?
健康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规律锻炼等。
健康行为模式
注意培养健康的行为模式,学会正视困难,并设法解决困难,做到不回避,不拖延。
培养良好性格
培养患者形成坚韧、顽强、豁达、泰然、勇敢面对现实的性格。
预防
如何预防恐高症的发生?
恐高症可采取三级预防,具体措施如下。
一级预防
从小注意培养儿童健康的行为模式,一方面要教育其勇敢正视困难,不逃避,培养坚韧、顽强的性格;另一方面要理解孩子的恐惧,不要冷酷的斥责,恐惧是人类正常的情绪,需要正确对待。
二级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级预防
恐高症如果严重影响生活,应积极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