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引起的疾病,又称多发性抽动症。
本病常在儿童时期起病。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种族、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中的人群中发病,也是一种世界广泛性疾病。年幼者的患病率较高,男孩高于女孩。近年来,发病增多,但原因不明。
本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因素(由精神创伤、用脑过度等引起)、环境与心理因素等有关。
本病患者主要会表现为面部、四肢、肩部、躯干部的肌肉不自主地抽动(即控制不住地抽动)。同时,有些患儿可能还会出现喉部的异常发音,如干咳声、清嗓声、吼叫声;有些严重的患者还会说秽语(脏话、不堪入耳的话)等。
治疗抽动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目前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等其他治疗方式。在治疗上,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对严重的患者而言,如何治疗很多伴随抽动而产生的其他行为(如说脏话等)。
本病的主要危害是这种不自主抽动会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随着发病时间延长,患儿还会出现记忆力下降,影响患儿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交。
在预防方面,做好以下措施可能有一定的益处:在女性怀孕期中,做好孕期保健;积极防治感染性疾病;防止精神过度刺激、惊吓;慎用中枢兴奋剂等药物。
症状
以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常发音及秽语为主要症状。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面部:眨眼、斜眼、歪嘴、张口、伸舌、撅嘴、歪嘴、舔嘴唇、皱鼻等。
肩部:点头、仰头、摇头、斜颈(脖子明显倾斜)、耸肩等。
四肢:搓手、握拳、举臂或踢腿、伸腿、蹬足等四肢动作极为不协调。
躯干部:挺胸、收腹、扭腰等,肌肉的不自主抽动,严重者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
喉部异常发音:如干咳声、清嗓声、吼叫声。
秽语:说一些脏话、不堪入耳的话。严重的患儿甚至会有一些猥琐的、下流的行为。
行为异常:躁动不安、过度敏感、易激惹(极易生气、激动、愤怒)或行为退缩(表现为性格孤僻、胆小,不愿与其他人交往)等。
强迫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做出强迫性的行为,如强迫性检查(如出门前反复检查煤气、门窗),强迫性清洗(洗手、洗衣服)。同时,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而且多动,常常导致学习困难。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睡眠障碍
强迫症
病因
病因与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精神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结果。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是目前考虑的最常见原因,抽动秽语综合征具有明显遗传倾向。
中枢神经递质失衡:目前多数研究认为,人脑部的一些单胺类神经递质(可以理解为在脑部负责传递信息的“快递小哥”)发生异常是此病的主要原因。这些单胺类神经递质有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围生期异常:即在患儿出生前后及其过程中的异常,导致新生儿大脑发育障碍,从而引起疾病。这些情况如患儿的母亲在孕期有情绪不稳定或患某些疾病;患儿早产、过期产(母亲妊娠期超过 42 周),以及新生儿出生时出现窒息等。
精神因素:精神过度紧张也是该病发生的常见原因。
药物因素:长期或大剂量应用中枢兴奋剂、抗精神病药物、左旋多巴、卡马西平及氨茶碱等也是可能的原因。
哪些人容易发生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长期精神过度紧张的小儿。
长期或大剂量应用某些药物的小儿,如服用中枢兴奋剂、抗精神病药物、左旋多巴、卡马西平及氨茶碱等。
家族史:家族中有长辈患该疾病,其小孩患病的可能性较高。
男童:统计学显示患病小儿中,男孩发病率较高。
异常新生儿:如早产儿、过期产儿、出生时发生过窒息的新生儿等,患该疾病的可能性较高。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出现面部、四肢、肩部、躯干部的肌肉不自主抽动不止。
烦躁不安过度敏感、易激惹或行为退缩等行为异常。
有强迫障碍、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自伤行为和猥亵行为等。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呼叫 120:
有窒息、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立即呼叫 120 采取急救措施。
建议就诊科室
儿科
心理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当医生怀疑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时,会先通过患儿的病史和临床症状进行初步判断,通常进行常规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脑电图、磁共振检查(MRI)来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尿、便常规检查:最常见的检查方法,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的状态,有无休克以及脏器损伤,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检查角膜:通过检查角膜是否存在异常,如色素环(Kayser-Fleisher 环),从而与其他疾病相区别,如肝豆状核变性,这种疾病同样会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比如发音障碍、癫痫、肌肉力量发生改变等。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患儿颅脑损伤的判定,看有无颅骨骨折,有无脑出血等其他器质性损伤,有助于对病情的判定,以及排除颅脑损伤等。
脑电图:检查患儿脑电图是否存在异常情况,排除癫痫的可能。
磁共振检查(MRI):对患儿颅脑损伤的判定,看有无颅骨骨折,有无脑出血等损伤,以及脑实质和基底节有无病变,有助于对病情的判定,同时排除颅脑损伤以及肝豆状变性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抽动症状持续了多久?
有无其他症状?
有觉得行为上发生什么改变吗?
感到呼吸困难吗?
饮食睡眠如何,情绪状态怎么样?
既往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吗,家人中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最近有遭受到什么刺激或者伤害?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孩子的情况严重吗?
我孩子需要做哪些检查?
我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能治疗好吗,有后遗症吗?
具有遗传性吗?
发病的时候我应该怎么做呢?
治疗
到目前为止,该病的治疗方法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治疗原则仍然强调心理行为治疗辅之以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多巴胺受体阻滞药:是最有效的抑制抽动的药物。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从而起到抗抽动的作用。常用药物如氟哌啶醇、舒必利、硫必利等。
选择性单胺能拮抗剂:对控制抽动及其相关的行为问题(如强迫障碍)是有效的,而且不良反应较少。常用药物如利培酮等。
铁剂:研究表明,不管疾病是不是由缺铁引起的,补充铁剂都可能会减少抽动程度。
其他治疗
心理行为治疗:这是目前治疗该病的关键,包括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咨询、家庭治疗等。对患儿家庭、学校等有关人员进行相关的教育,对于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的轻症患儿,只需进行心理行为治疗,症状往往能够得到改善。主要是予以心理调适以及进行心理疏导,不需要药物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如果不接受正规治疗,病情可能会进一步进展加重,从而影响患儿的正常的日常生活、学习或者社交活动。
如果接受正规治疗,患儿的症状往往能够得到减轻,并且绝大多数是可以治愈的。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心理:家长应不给患儿太大的压力,保持家庭和睦的气氛,多给孩子一些温暖和关爱。尽可能地避免严厉地批评孩子,多表扬和鼓励孩子,主动带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耍。
运动:家长应多鼓励孩子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如果能陪着孩子一起锻炼效果会更好,比如亲子瑜伽,轮滑或者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运动会等,促进亲子关系的同时又锻炼身体。
饮食:家长应注意保证孩子的饮食合理健康,尽量避免让孩子吃油炸、生冷等不健康的食物,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水果,多摄入鸡蛋、牛奶、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
其他:注意天气温度变化,及时给孩子添减衣物,防止感冒诱发或加重病情。
预防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创造好的家庭氛围: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成长环境,家长和老师不要给孩子过大的精神压力,平时尽可能情绪平稳地与孩子沟通。对于发生家庭或其他变故的孩子,相关监护人也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和精神状况,多与孩子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
慎用药物:小孩要慎重使用中枢兴奋剂等药物(如咖啡因、尼可刹米等),如果一定要用,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使用后的异常状况,及时与医生沟通。
对于有些因素,很难改变,但也可以进行如下努力以降低发病的可能性:
如果家族中有人患过抽动障碍家庭史,尤其是家中小男孩,家人要多关注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的想法;如有异常,及时寻求正规的心理治疗。
积极防治各种围生期异常,做好孕期保健,防止早产、过期产以及发生新生儿窒息等各种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