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异食癖是一种持续地咬食非营养物质,如泥土、油漆、污物等,可导致铅中毒、肠梗阻、肠道寄生虫等并发症。
据《临床儿童心理学手册》估计,目前住院人群中的异食癖的患病率约 4%~26%。对非住院人群的研究采取个案研究的形式,故而难以估计其患病率。
主要症状:持续地咬食非营养物质,如泥土、油漆、污物等。
主要治疗方法:心理治疗。
疾病的主要危害:重金属中毒、营养不良、食管或肠道内壁撕裂、肠梗阻、细菌感染等。
异食癖通常起病于儿童时期,一般持续数月。异食癖的危害在于吞食物质的类型和数量。
症状
异食癖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异食癖的常见症状包括:
吞食油漆等可能含有铅或其他有毒物质,会导致重金属中毒,增加儿童患上学习障碍和脑损伤等并发症的风险,并存在潜在的致命的风险。这是异食癖最大的危害。
摄入非食用食品会影响健康饮食,导致营养不良。
食用无法消化的物体,如石头,会导致便秘或肠梗阻。
食用坚硬或锋利的物体(如回形针或金属碎屑)会导致食管或肠管穿孔。
吞食灰泥土等可能存在细菌或寄生虫的物质会导致严重感染。严重感染可累及肾脏或肝脏。
已然存在发育障碍患儿的治疗更加困难。
异食癖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肠梗阻。
肠穿孔。
重金属中毒。
异食癖的危害取决于吞食物质的类型和数量。
病因
异食癖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异食癖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
哪些人容易患异食癖?
生长发育迟缓的患儿。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若发现异食癖患儿有吞食纸张、头发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若患儿出现吞食油漆、泥土、石头、回形针等,需要立即就医或拔打 120。
建议就诊科室
精神科
儿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异食癖?
如果怀疑患有异食癖,进行针对可能存在的贫血、肠梗阻或摄入有毒物质的医学评估是很重要的。如果出现症状,医生将通过采集完整病史并进行全面身体检查来进行评估。
ICD—10 诊断标准:
婴儿和童年异食癖
A. 持续进食非营养性、非食用性的物质至少每周 2 次。
B. 病程至少 1 个月。
C. 未表现出 ICD—10 分类中任何其他精神或行为障碍(精神发育迟滞除外)。
D. 患儿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至少 2 岁。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X 线、CT、血化验指标(血常规、血凝、肝肾功能等)、毒性物质化验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无观察到患儿有吞食异物举动?
患儿平时饮食情况?
患儿生长发育情况?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患儿出现异食癖的原因有哪些?
目前该如何治疗?
具体如何防止患儿吞食异物?
治疗
必要的医疗监控,以免患儿吞食异物,造成各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主要治疗方法为心理治疗:改善环境、对父母指导以及对患儿的行为治疗。《临床儿童心理学手册》推荐将行为治疗作为异食癖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正向强化方式,来训练患者哪些食物可食用以及哪些食物不能食用。
疾病发展和转归
异食癖通常起病于儿童时期,一般持续数月,随年龄长大异食癖症状一般会逐步消失,很少持续至成人期。对于并发严重躯体疾病者,如不及时治疗可因躯体疾病而导致死亡。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生活中父母应对异食癖患儿采取必要的监督,防止误吞食异物,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同时,帮助患儿正确认识到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并加以正向强化训练。
预防
目前还没有预防异食癖的确切方法。注意饮食习惯,对患儿进行必要的监督有助于防止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