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先天性子宫畸形
概述
双角子宫,属于先天性子宫畸形的一种类型。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ESHRE)定义:若宫底浆膜层内陷小于宫壁厚度的 50%,且宫腔内隔厚度大于宫壁厚度的 50%,为纵隔子宫;若宫底内陷大于宫壁厚度的 50%,则为双角子宫。
准确患病率难以确定,因为许多患者从未得到识别,尤其是无症状者。研究显示,先天性子宫畸形在早期妊娠反复自然流产女性中为 5%~10%,在早期妊娠末-中期妊娠自然流产/早产的女性中超过 25%[1]。
双角子宫起因于苗勒管部分(而非完全)融合。根据融合程度,子宫角可为完全分离、部分分离或轻微分离。
主要临床症状为盆腔痛、月经初潮时出血较久或其他异常出血、反复妊娠丢失或早产。
双角子宫的治疗主要目的为恢复正常子宫结构和保留生育功能。
双角子宫主要并发症与妊娠相关,故妊娠后需及时产科就诊,严密产检,做好应对措施。
症状
双角子宫有哪些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为盆腔痛、月经初潮时出血较久或其他异常出血、反复流产或早产。
月经异常:临床症状主要因月经血流完全或部分阻塞引起,月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较为常见。
妊娠后表现:双角子宫通常不会妨碍自然授精和体外授精后的受孕和着床。但文献综述报道,双角子宫患者的自然流产率为 36%,早产率为 21%~23%,胎儿存活率为 50%~60%[2][3]。胎儿生长受限和临产时胎先露异常的风险也有增加[4]。
产时产后表现:难产、子宫破裂、胎盘滞留、产后出血、产后感染等。
无症状:许多患者并无临床症状,在查体时发现阴道纵隔,或在行不孕评估的影像学检查时意外发现。
双角子宫的并发症有哪些?
非妊娠女性:宫腔积血;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殖道感染;子宫异常出血或分泌物异常。
妊娠女性,畸形子宫的小宫腔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自然流产、反复自然流产、宫角妊娠、早产、胎先露异常、剖宫产、子宫破裂、宫颈机能不全;而子宫脉管系统异常可能并发:妊娠相关高血压、宫内生长受限;胎盘部分嵌入一个附属宫角或胎盘附着异常,则可能并发产前和产后出血。
病因
双角子宫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正常子宫发育在妊娠 6 周左右苗勒管开始向尾侧延伸,并向内越过后肾管,以使两侧苗勒管在正中线融合。约 12 周时,苗勒管的尾侧部融合形成子宫阴道管。最初由实质性组织构成,并列排列,随后,两个苗勒管的内部分别腔道化。苗勒管未融合的颅侧部分发育为输卵管,而尾端融合部分则形成子宫和阴道上段。
尚不明确双角子宫的基础病因,但可能与多基因相关且涉及多种原因。双角子宫患者核型通常正常(92% 的女性为 46,XX)。
发病主要机制为苗勒管侧向融合缺陷。完全双角子宫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2 条副中肾管融合不全,中段未完全吸收,形成 1 个宫颈、2 个宫腔,宫腔上部及宫底部呈分叉状,未吸收的隔板末端达宫颈内口水平。
哪些人更可能存在双角子宫?
月经来潮异常者。
不孕或存在多次不良孕产史者。
存在其他生殖道畸形,如阴道纵隔者。
存在其他系统异常,如肾脏异常、骨骼异常、腹壁异常或有腹股沟疝病史的女性。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存在与生殖道部分或完全性梗阻相关的症状,如周期性盆腔痛、经期延长等,妇科门诊就诊。
反复出现自然流产或多次不良孕产史,如早产、胎儿生长受限等,需在妊娠前于医院完善备孕检查。
对于已知双角子宫妊娠患者,发现妊娠后需尽早产科建卡,规律严密门诊产检。若出现产前出血或腹痛等,需警惕胎盘早剥、子宫破裂、流产或早产等妊娠急症,需立即急诊就诊。
建议就诊科室
未怀孕女性:妇科、计划生育、生殖内分泌门诊;
怀孕女性:产科。
医生如何诊断双角子宫?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妇科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比较容易,关键诊断目标是区分纵隔子宫与双角子宫。苗勒管缺陷者很可能有肾脏异常,故尚需常规通过超声评估其肾脏。
诊断依据是超声查见 2 个通常中度分离(即分开)的子宫内膜腔,以及一个凹陷的宫底轮廓。
二维超声诊断有一定能力显示子宫内外轮廓,但对区分纵隔子宫与双角子宫有一定局限性。
三维超声诊断能够可靠区分纵隔子宫与双角子宫,因为其能同时显示宫底外部(浆膜面)和内部(宫腔)轮廓。
很少需要 MRI(磁共振)确诊,MRI 应仅用于以下情况:三维超声诊断无法应用或不被患者耐受;超声诊断结果不明;或疑似累及多系统的复杂畸形。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年龄多大?
主要是的症状是什么?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否具有周期性?
症状持续加重还是维持稳定?
平时月经情况及妊娠的情况如何?
是否有强烈生育要求?
是否有泌尿系统相关症状?
是否就诊过?
已有哪些检查结果?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的双角子宫?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可以不治疗吗?不治疗能怀孕吗?
需要手术治疗吗?
手术治疗后能怀孕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内科治疗
主要适用于一些暂无生育要求患者的对症治疗。
经血逆流或流出道不畅主要引起患者痛经,内科治疗若能有效控制疼痛,则可以随访观察。
若痛经加重得不到有效控制,或考虑存在与妊娠不良结局有关,则需行手术治疗,同时术中应评估是否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于生殖道结构异常的女性)。
手术治疗
据报道,双角子宫患者的妊娠结局与一般人群相似。然而,其中部分患者存在反复妊娠丢失,因此在考虑和处理其他可能导致反复妊娠丢失的原因后,可能需行宫腹腔镜或开腹子宫融合术。
双角子宫的手术治疗目标:完全双角子宫的矫形是将双角融合成为一个子宫,目的是扩展宫腔体积,减轻宫腔内压力,改善子宫内膜血流,恢复生育能力。恢复生育能力的双角子宫成形手术涉及到打开宫腔,并侵及子宫内膜,术后瘢痕形成,有可能造成宫腔粘连或狭窄,反而影响生育。尽管目前关于双角子宫矫形手术的作用尚存在争议,但是有很多文献报道,矫形术后妊娠结局明显改善。
宫腹腔镜联合探查术:双角子宫宫角妊娠风险增加,普通清宫残留及穿孔可能性大,故需宫腔镜必要时联合腹腔镜下清宫及探查子宫形态。
完全双角子宫的传统手术方法为开腹子宫矫形术:通过开腹手术将子宫底部两侧宫角中线切开,直到暴露宫腔,再将左右两侧切口纵向对缝,形成一个形态正常的子宫。
宫腹腔镜联合手术的优势为:宫腔镜能够直观地了解宫腔形态,结合腹腔镜准确诊断完全双角子宫,同时可行宫腔镜下隔板电切,相对电切的定位准确,可最大限度地恢复宫腔形态,对子宫内膜的损伤较小,术后宫腔粘连概率低。
宫颈环扎术——双角子宫与宫颈机能不全有关,故应在妊娠期评估宫颈长度,必要时可行宫颈环扎术。
保守治疗
若患者无相关临床症状,仅体检偶然发现,可暂不予以特殊处理。但需告知患者可能的临床症状及妊娠相关并发症,妊娠期间加强监测,做好并发症的应对。
双角子宫的发展及转归
因患者一般多无症状,且多数患者再次妊娠时妊娠时间可能延长,故绝大部分患者无需特殊治疗。仅在反复妊娠丢失,排除内科疾病,考虑与双角子宫的结构畸形相关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后可减少痛经发生率,改善胎儿存活率,减少如先露异常、胎盘滞留及宫内生长受限妊娠并发症的发生,但子宫破裂风险增加。
日常注意
存在异常出血、周期性盆腔痛或多次不良孕产史者,需及时就诊,明确有无先天性子宫畸形。
妊娠后避免劳累或剧烈运动,及时产科建卡,严密监测妊娠发展,积极处理并发症。
预防
双角子宫属于先天发育异常,故预防作用甚微,患者妊娠后需警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