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婴儿秋季腹泻,秋季腹泻
概述
轮状病毒性肠炎,又称为“秋季腹泻”,主要由轮状病毒引起,是轮状病毒导致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因病毒形似车轮状,故称轮状病毒。
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属于丙类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约为 3~8 天,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是全球两岁以下婴幼儿严重腹泻的第 1 位病因,每年 5 岁以下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病例有 1.25 亿,占小儿腹泻病的 40%~60%。患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的 10 月至次年的 2 月是高发季节,可经粪-口、呼吸道等途径传播[1]。
根据患病时间可分为急性(病程在 2 周以内)、迁延性(病程在 2 周至 2 月)、慢性(病程大于 2 月)肠炎。
儿童患者的典型症状和体征是呕吐、水样腹泻、发热,严重感染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惊厥甚至死亡。成人感染者临床症状通常较轻,多无发热或低热,以腹泻、腹痛、腹胀为主要表现。
治疗原则为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其他对症治疗。
重症患者可出现病毒性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和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口服轮状病毒疫苗有一定预防作用。
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 1~3 天,自然病程为 3~8 天,少数患者病程较长,常见症状包括:腹泻、呕吐、发热,大便特点表现为次数多、量多、水分多、呈水样;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比如咽喉疼、咳嗽等;由于呕吐、腹泻,可引起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本病多数预后良好,但重症者可导致死亡。
常见症状有哪些?
腹泻:大便次数较多,每天可达十余次,水分也较多,呈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可带有少量黏液,无腥臭味。
呕吐:病初 1~2 天通常伴有呕吐,也可先于腹泻发生。
发热:出现发热时一般为中度发热,也可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 39℃~40℃,但也可无发热。
腹痛:可有轻度弥漫性腹痛症状,伴或不伴腹胀、腹鸣。
脱水症状:分为轻、中、重度脱水,可表现为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皮肤、口唇干燥,眼窝凹陷,泪及尿量减少,四肢凉等。
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呼吸系统并发症:可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症状。
神经系统并发症:可表现为抽搐,无热惊厥,一般发生在病程的 1~3 天,多呈全身强直-痉挛性发作,多数 5 分钟内缓解。亦可引起病毒性脑炎。
消化系统并发症:可发生肠套叠;新生儿感染可导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引起继发性碳水化合物或乳糖不耐受;导致肝损害,表现为转氨酶升高;部分病例可发展为迁延性或慢性腹泻,导致营养不良等。
循环系统并发症:轻症者表现为心肌损害,重症者表现为心肌炎,出现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可导致死亡。
病因
该病是一种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病。轮状病毒根据血清学反应的不同将其分为不同的组,至今为止已报道七个轮状病毒组(A~G 组),其中 A 组与婴幼儿腹泻有关,B 组引起成人流行的腹泻,C 组可引起散发的腹泻[2]。
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使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微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导致小肠黏膜回收水分和电解质能力受损而形成腹泻。
另一方面,继发的乳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完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加重呕吐和腹泻。
常见原因有哪些?
接触传播:急性期患者粪便中有大量病毒颗粒,病毒可以在手上存留数小时,在玩具或童车表面存留数天。
呼吸道传播:患者咽部分泌物中可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抗体,提示轮状病毒可通过呼吸道传播。
气溶胶传播:也有研究表明,轮状病毒在空气中比较稳定,不排除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
哪些人容易患病?
儿童为易感人群,尤其是 6~24 月龄的婴幼儿。
不注意饮食、环境卫生者。
免疫功能低下者。
就医
病情迁延不愈可出现慢性腹泻,严重者可导致重度脱水、电解质紊乱、心肌炎等危及患者生命。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脱水症状。
持续数日以上的腹泻、呕吐、发热、腹痛等症状。
呕血、便血、难以忍受的持续性腹痛。
已持续数小时不能进食或饮水。
持续 6~8 小时(年龄较大儿童)无尿,或持续 4~6 小时尿布无尿(婴幼儿),或尿量明显增多患者。
同时患有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以及妊娠等。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惊厥。
重症心肌炎症状,如呼吸困难、发绀、胸闷、心悸等表现。
建议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儿科
医生如何诊断?
根据腹泻发生的季节、临床表现、查体、大便检查,可确诊轮状病毒肠炎。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大便检查:大便常规检测常见脂肪球,可有少许白细胞;粪便检测轮状病毒抗原是临床常用的方法,简便易行。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多正常,少数略有增加;细胞分类中可有淋巴细胞增加。
电解质:可有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肝、肾功能检测:部分可见转氨酶升高、肾功能不全。
心肌酶检测:部分可见心肌酶升高。
心电图:有助于心肌炎的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腹泻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持续多久了?大便什么样子的?
精神状态如何?尿量、饮食情况?
是否经过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是否接触过类似症状患者,有没有不洁饮食?
还有没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检查?
需要进行哪些治疗?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需要住院治疗吗?如果不需要,回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需要隔离吗?需要隔离多久?
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
治疗
无特异治疗方法,属于自限性疾病,主要治疗方案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对症支持治疗,一般无需应用抗生素。家长的日常护理很重要,留意孩子的尿量、便量和进食水的量,同时需细心护理,避免反复腹泻导致红屁股。
饮食疗法
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食物的摄入。
严重呕吐者可禁食 4~6 小时(不禁水)。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者,可予豆类、淀粉类食物,或去乳糖奶粉。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轻症者可用口服补液盐溶液(ORS)纠正和防止脱水。
重症者需静脉补液。
药物治疗
控制感染:一般不用抗生素治疗,应用抗生素反而不利于疾病恢复,但若伴有明显中毒症状不能用脱水解释者,尤其是重症患儿、新生儿、小婴儿、免疫功能低下者,可适当选用抗生素治疗。
肠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思密达)等。
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
止吐药物:苯海拉明、昂丹司琼等。
补锌治疗:对于急性腹泻患儿,应适当补锌。
避免用止泻剂。
发展和转归
该病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通常无后遗症,少数重症感染未经及时治疗者可引起死亡。
日常注意
轮状病毒抵抗力较强,耐酸碱,可在胃肠道中生存,在室温中可存活 7 个月,在粪便中可存活数周,传染性比较强,因此需要做好隔离措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可有效预防本病。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日常注意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纠正儿童吸吮手指的习惯,居室经常通风,玩具、用具、被褥要常清洗和消毒。
加强卫生宣教,不随地大便,注意保持环境卫生。
本病流行高发季节,不宜带儿童至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
预防
本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播,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一定程度预防本病。轮状病毒疫苗有一定预防作用。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注意个人、环境卫生,注意饮食卫生等。
目前轮状病毒疫苗为口服制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轮状病毒性肠炎[3],具体情况可在当地社区卫生防疫中心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