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Ph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 ALL)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癌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罕见亚型。它与标准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同之处在于,它将两个通常不会融合在一起的基因(BCR和ABL基因)融合在一起[1]。
流行病学: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约3%~5%患儿存在 Ph 染色体,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成人患者可达20~30%,50岁以上者甚至高达50%。
主要原因:染色体异常。
主要症状:肝脏或脾脏肿大、淋巴结肿大、面色苍白、发烧、瘀伤、体重减轻、骨痛或关节疼痛。
治疗方式:可采用针对异常基因的靶向药治疗,也可采用化疗,如果有条件可以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疾病危害:Ph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会侵入血液,在人体内四处扩散,蔓延至其他器官,如肝脏、脾脏和淋巴结。但它通常不会像其他癌症一样形成实体肿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急性白血病,这意味着患儿的病情可以迅速发生恶化。如果未经及时治疗,患儿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因此致死。
预防: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无法实现有效预防。
症状
Ph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Ph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症状与标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同[1],包括:
肝脏或脾脏肿大
淋巴结肿大
面色苍白
发烧
瘀伤
体重减轻
骨痛或关节疼痛
Ph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如果白血病细胞已扩散到肝脏或脾脏,患儿可能出现腹部肿胀。
如果白血病细胞已扩散到大脑,患儿可能出现头痛、平衡障碍、呕吐、癫痫或视力模糊等症状。
如果白血病细胞已扩散到胸腔,患儿可能出现呼吸困难。
慢性髓样白血病。
病因
Ph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原因有哪些?
病因就是Ph染色体异常。
Ph染色体是白血病癌细胞的22号染色体中的一种特定遗传异常,这条染色体是有缺陷的。第9号染色体上的ABL1基因与第22号染色体的BCR基因融合,产生了称为BCR-ABL1的融合基因,此基因会编码一种杂合蛋白,叫做酪氨酸激酶信号蛋白,这种蛋白会破坏细胞的稳定性使细胞不受控制地分裂[3]。
哪些人容易患Ph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家族史。
有接受过放疗。
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
感染人类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病毒-1 (HTLV-1)或EB病毒。
伴有遗传综合症,例如唐氏综合症。
白种人。
男性。
就医
早期症状和体征可能类似于流感或其他传染病。但传染病多数在一定时限内即可好转,如果迟迟未见缓解,应该引起注意。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近期的身体不适,发烧、疲乏、贫血且治疗无效。
免疫力极度低下,容易发生各种感染。
频繁出血,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皮下淤血。
建议就诊科室
儿科
血液科
肿瘤科
医生如何诊断Ph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一旦诊断出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就会进行专门的检查,以查看癌细胞内部特定基因的状态。多数孩子在被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后的一到两周,才发现是Ph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
对白血病细胞进行完整的形态学,免疫学和遗传学检查对于确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是必要的。
需要进行的检查包括[2]:
抽血检查
需要进行抽血检查的指标包括:血常规、外周血涂片、血化学、血清LDH水平、凝血检查。
骨髓穿刺活检
医生确诊该病,主要依靠的就是骨髓穿刺活检。
基因检测
要明确患者存在PH染色体阳性,需要进行基因检测。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主要是为了解孩子的身体状态,以及明确是否有转移。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家属哪些问题?
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各项症状的严重程度如何?能否具体描述?
除此之外,患儿还有其他的疾病吗?
家族中是否有白血病患者?
发生什么情况会造成症状加重?或缓减症状?
患者家属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需要做哪些检测?
目前病情进展到什么程度?
症状是否会自行缓解?还是会继续恶化?
怎么治疗呢?有什么副作用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后是否会复发?
孩子将来生育会受影响吗?
治疗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携带该融合基因的患儿预后较差,复发率高。即使给予患儿高强度化疗,但生存率仍然不到 40%。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能够治愈Ph 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因此对于符合移植条件的患者,医生首选该治疗。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伊马替尼(Imatinib)
近年来,针对该融合基因的分子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通过竞争性结合酪氨酸激酶活性位点,可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近期COG-AALL0031 方案中,以强化疗联合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治疗儿童 Ph 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5%患者达到完全缓解,5年无病生存率达到70%左右,大幅提高了患儿完全缓解率和生存率,因此,伊马替尼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了造血干细胞移植。
达沙替尼(Dasatinib)
这是一个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可用于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而且该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渗透性较好,碎玉儿童相对安全。
尼洛替尼(Nilotinib)
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也是一种选择性 BCR-ABL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针对儿童用药的临床研究较少。
对此,也有学者提出,在早期增加伊马替尼剂量或者使用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在产生新突变之前,消除隐匿的突变克隆,有利于减少耐药和复发。
靶向药+化疗
伊马替尼与各种化疗方案联合,有利于患儿更快、更安全地获得血液学缓解,从而有更多机会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后续的巩固治疗。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包括:
对于有机会接受移植的患儿,目前认为先给予伊马替尼为基础的化疗,在第一次缓解期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可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对于不能移植的患儿,采用高强度的维持治疗,如伊马替尼联合长春新碱和泼尼松,治疗两年,患儿3年总体生存率可达到 55% 左右。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疾病管理
家属或朋友应并协助患儿详细记录治疗期间的病情变化,定期接受随访与加强疾病管理,及时处置不良反应。
情感支持
罹患癌症对于患儿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和接受,他可能会有家长所不知道的疑惑或恐惧。在此期间,家长应给予患儿充分的情感支持,朋友、家人、社工和医生都能给予患儿很大的帮助。
预防
该病是由染色体异常导致的,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