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先天性胆道闭锁是新生儿期的一种严重疾病,所谓闭锁,简单点说,就是胆道不通了,由于不同节段的肝内外胆管闭塞,胆汁无法从肝脏正常的排出,此时即发生胆汁滞流,引起所谓的“黄疸”,持续性单支滞留会损伤肝脏,造成肝硬化。先天性胆道闭锁并不少见,占新生儿长期阻塞性黄疸的半数病例,亚洲女婴发病率较高。
发病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病毒感染、免疫、肝外胆道的血液供应等因素有关。临床发病的常见危险因素有性别(女婴多于男婴)、地区和人种、母亲妊娠期糖尿病。
该病的主要症状是持续性黄疸、陶土色粪便、浓茶样尿、肝脾肿大、营养和发育不良等。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患儿就会出现腹胀、腹水、肝掌、蜘蛛痣、腹壁和食管静脉扩张、生长发育迟钝、智力迟钝等。
此病若不能及时、恰当地治疗,有可能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肝功能受损、腹泻、食管静脉破裂出血、脐疝、腹股沟疝等并发症。
如果出现持续性黄疸等症状,家长应及早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诊治。医生会询问患儿的症状和病史,结合相关检查手段,作出明确的诊断。
目前公认的首选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如果不及时进行手术纠正,会严重威胁孩子的生命。
无论是在术前、术后还是日常生活中,都需要对患儿进行仔细护理,很多细节都不容忽视,否则会影响病情的康复,或造成严重后果。
要想从根本上来预防此病比较困难。如果能够尽量避免一些可疑的致病因素,可在一定程度降低此病的发生率。
症状
孩子出生时与一般新生儿无异,没有明显症状,然而症状却在接下来不知不觉中逐渐显露。先天性胆道闭锁的主要症状是持续性黄疸、陶土色粪便、浓茶样尿、肝脾肿大、营养和发育不良等。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孩子就会出现腹胀、腹水、肝掌、蜘蛛痣、腹壁和食管静脉扩张、生长发育迟钝、智力迟钝等症状。个别患儿会出现口唇、指(趾)甲等发青发紫,手指或足趾末端呈杵状膨大、皮下瘀血、鼻出血等。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孩子大概在一年以后就会死亡。
先天性胆道闭锁有哪些症状?[1]
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常见症状包括:
大便呈白陶土色;
大便可由白色变为淡黄色;
尿色加深,甚至呈浓茶色;
眼白发黄;
皮肤偏黄,呈黄绿色或灰绿色;
皮肤瘙痒;
情绪烦躁;
肝脏逐渐增大、变硬;
腹部明显膨隆;
脾脏增大;
腹壁静脉怒张;
腹水;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
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其他相关症状有:
贫血;
生长发育减缓;
消化功能变差,营养欠佳,精神萎靡;
眼干、指甲畸形、皮肤干燥且缺乏弹性;
抽搐;
口唇、指(趾)甲等发青发紫;
手指或足趾末端呈杵状膨大;
皮下瘀血、鼻出血等。
先天性胆道闭锁会引起哪些并发症?[5]
上呼吸道感染;
肝脏改变,肝功能受损;
腹泻;
食管静脉曲张,可发生破裂、出血;
脐疝或腹股沟疝。
病因
先天性胆道闭锁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但经过多年的研究表明,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病毒感染、免疫、肝外胆道的血液供应等因素有关。
先天性胆道闭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1][2][5]
早期认为该病为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与胚胎期第 4~10 周胆管系统发育停顿或紊乱有关。但此种观点目前并无确切依据。
目前认为病毒的感染是造成胆道闭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般认为可能与妊娠期宫内的某种病毒感染有关,感染病毒后,胆管发生炎症,导致胆道纤维化,最后闭塞。最常见的病毒就是呼吸道病毒、轮状病毒、巨细胞病毒,此外还有呼肠孤病毒Ⅲ型、人乳头瘤病毒等。
免疫因素,患儿体内常常巨细胞数量增多,自身免疫细胞攻击胆道上皮细胞,导致肝内胆管变性。另外,先天性发育异常的胆管上皮细胞,也会被患儿自己的免疫细胞当做外来物,受到攻击。
还有一个就是肝外胆道的血液供应,由于肝外胆道的血液供应出现了问题,造成了胆道的纤维化、炎性病变,最后闭锁。
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危险因素有哪些?[3]
性别:女婴多于男婴;
地区和人种:以亚洲报道的病例居多,我国较西方高一些;
母亲妊娠期糖尿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眼白、皮肤发黄;
随着全身黄疸的加深,大便颜色逐渐变淡,尿色也随之加深,甚至呈浓茶色;
孩子出生后大便即成白陶土色;
眼白发黄,且皮肤偏黄,这种现象日益加重;
孩子的皮肤可能呈黄绿色或灰绿色,同时出现皮肤瘙痒、情绪烦躁等;
腹部膨隆更加明显;
3 月龄后生长发育减缓,消化功能变差,营养欠佳,精神萎靡;
5~6个月龄后,有眼干、指甲畸形、皮肤干燥且缺乏弹性、抽搐、皮下瘀血、鼻出血等情况。
就诊科室
儿科
儿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1][4]
医生不仅会对患者的症状表现进行辨别分析,而且还会询问相关病史,并进行全身体检。
血液生化检查:通过分析患儿生后血生化指标,有助于诊断。胆道闭锁患儿的血生化异常,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指标和胆红素指标的异常。
B 超:是肝胆疾病的首选检查项目,也可以反复检查。
腹腔镜手术探查及术中胆道造影:确诊胆道闭锁的金标准还是胆道造影。可以开腹胆道造影,也可以腹腔镜下胆道造影。腹腔镜下胆道造影,是现在比较普遍的手术方式,创伤小。
同位素检查:是利用胆汁的排泄,将同位素通过胆汁排泄到肠道,通过了解同位素有没有排泄,来了解胆道的阻塞情况,间接判断是否存在胆道闭锁。诊断性也相对不错,在非创伤性检查中,应用也是比较多的。
肝脏活检:可做肝穿刺活检,或经皮肝穿刺造影及活检,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不能确诊婴儿患有胆汁淤积症时,穿刺肝活检应作为诊断性的检查方法。并且肝脏活检是区分胆道闭锁和婴儿特发性肝炎的重要检测方法。在早期阶段,胆道闭锁和婴儿特发性肝炎在临床表现和血生化方面表现极为相似,进行肝脏活检,可将两者区分开来,其精确度很高。
运用大便比色卡:主要是根据大便的情况来判断,培养家长学会了解孩子的大便、颜色的变化,去判断有没有胆道闭锁的可能性。
以上是医生比较常用到的诊断方法,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诊断方法,比如: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检查;
血清胆红素的动态观察;
脂蛋白 -X 定量测定;
胆汁酸定量测定;
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医生可能会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哪些异常的症状?
最先出现的症状是什么?
首次出现这些症状是什么时候?
出现这些症状有多长时间了?
孩子最近有无烦躁不安的表现?
是否去其他医院就诊过,做了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孩子的这些症状是什么引起的?
这个病遗传吗?
孩子需要做那些检查?
孩子的病情严重吗,情况会越来越差吗?
都有哪些治疗方法?
这种病能够治好吗?
会留下什么后遗症吗?
如果治疗没有明显效果,下一步该怎么办?
针对孩子目前的情况,回家后需要注意些什么?
治疗
对于胆道闭锁的治疗,目前公认的首选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主要手术方式是葛西(Kasai)手术和肝移植。如果不及时进行手术纠正,会严重威胁孩子的生命。[1]
如何治疗先天性胆道闭锁?
手术治疗
葛西(Kasai)手术
即肝门空肠吻合术,是先天性胆道闭锁的首选手术方法。此手术主要是将肝门部胆道闭锁形成的纤维块切除,利用周边肝的创面和空肠做一个胆道的重建,让胆汁排出来。但此手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它可缓解早期症状,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时间。
年龄的掌握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手术时间越早越好。一般来讲,最好是在患儿2 个月之前做葛西手术。
肝移植
肝移植就是用亲体的一部分肝来代替自己的肝,是可以完全治愈先天性胆道闭锁的方法,是一种根治性手术。但因价格昂贵,肝源稀少,目前主要用于晚期病例和 Kasai 无效的患儿。肝脏移植后多数患者可有 5 年甚至 10 年的存活率。
如果出现下列情况时,医生会考虑对患儿进行肝移植:
诊断的时机太晚,已经超过 90 天大,Kasai 手术的成功率比较低;
硬化的程度已经太过严重,合并有很严重的门静脉高压或严重的肝功能异常;
在实行 Kasai 手术后无法成功的引流胆汁,手术后三个月内,患儿黄疸指数无法回到正常值,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胆管炎,常威胁生命。另一重要并发症是吻合部位的纤维组织增生,易造成胆汁停滞,可再次手术恢复胆汁流通,但恢复的几率较低。此外,吻合部位纤维化继续发展,最终导致肝硬化,有些患儿进展为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和食管静脉曲张。
日常注意
无论是在术前、术后还是日常注意生活中,都需要对患儿进行仔细护理,很多细节都不容忽视,否则会影响病情的康复,或造成严重后果。
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合,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者。
注意保暖;保证营养。
保持口腔清洁,喂奶后需喂少量温开水,清除残留奶液。有鹅口疮者,喂奶后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
皮肤瘙痒时,尽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皮肤清洁宜用温水,忌用皂类产品,以免破坏皮肤保护层。
穿全棉的衣服,睡觉时被子不要盖太厚,以免引发皮肤瘙痒。
患儿消化差,容易饿,基本 2~3 小时就需要进食,排便也多,应勤换尿不湿或尿布。
屁股发红,可擦婴儿马油或玉米粉;出现破皮,可擦屁屁霜;出现菌群失调,会阴部湿疹,可用咪康唑散。
患儿凝血功能较差,每次打针后,宜强力按压至少 5 分钟,以避免活动性出血。
每天测量、关注肚子腹围。每半个月至 1 个月血检体内蛋白指标,蛋白过低,容易造成肝腹水,肚子变大,敲上去声音像西瓜似的,即需要及时补充蛋白质。
每天仔细观察患儿的粪便,粪便颜色变淡或有腹泻等类似肠胃炎的症状,或者术后因肠粘连造成的肠阻塞、腹胀等,或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烧、出血,应立即上医院就诊。
术后宜母乳喂养,如母乳不充足,则应用短链脂肪酸类奶粉进行营养支持[6]。
预防
由于先天性胆道闭锁的确切原因尚不十分明确,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来预防此病比较困难。如果能够尽量避免一些可疑的致病因素,可在一定程度降低此病的发生率。
注意避免病毒感染。
孕期注意避免与有毒有害物质接触。
做好对新生儿、婴儿的阻塞性黄疸的早期筛查,以便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