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多是于动脉病变(如动脉硬化或炎性狭窄等)的基础上逐渐产生的,多见于老年人群。
目前尚未查阅到较全面的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流行病学统计资料。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最主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管腔逐渐狭窄变细,血流缓慢,进而引起血栓形成;高龄、妊娠、血管炎及遗传性结缔组织病、血管先天异常、高脂血症、高血压、长期抽烟等是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为进食后的腹部剧烈绞痛,可从上腹部向后背部放射,多数患者的严重程度与进食量呈正相关,一次发作可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
疾病一旦确诊,应立即治疗,主要方法包括抗凝治疗、血管扩张药物治疗、溶栓治疗及手术治疗等。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若治疗不及时,可进展为肠缺血、坏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导致肠坏死发生后,即使经过积极治疗,很多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
症状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进食后出现的弥漫性腹部绞痛(维持消化功能的血供不足引起的肠缺血的表现),是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最早出现的症状,与进食量呈正相关,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剧烈腹痛、呕吐血性物等急腹症表现,严重者甚至可出现休克(表现为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等)。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常见症状包括:
弥漫性腹部绞痛(疼痛从上腹部放射至后背部,进食后加重,严重性与进食量呈正相关);
恶心、呕吐、腹泻;
体重减轻;
急腹症表现(剧烈腹痛、呕吐血性物等);
严重的可出现休克,表现为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等。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肠坏死;
急性腹膜炎(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中毒性休克。
病因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最主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管腔逐渐变窄,血液流动变缓,血栓形成。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使得管腔狭窄,促进血栓形成;
血管炎: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可同时并发小动脉炎;
血管创伤:血管创伤暴露出胶原可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促使血栓形成;
解剖因素: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宽大,与主动脉成角,容易形成血栓。
哪些人容易患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导致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高龄患者:该病多见于老年患者;
妊娠:妊娠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
血管炎及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血管先天异常:如血管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的患者。
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导致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高脂血症:因脂质代谢障碍,容易在动脉内膜下积聚,导致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变窄;
高血压:长期的高血压未有效控制,可促使血管壁硬化;
吸烟:长期吸烟能够加速血管硬化。
就医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病程缓慢,随着时间的进展,症状逐步显现,如果出现频繁的进食后腹部绞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当患者出现呕吐血性物、腹膜炎体征及休克等情况应立即拨打 120,入院抢救。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腹痛;
恶心、呕吐、腹泻;
体重减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呕吐血性物;
排血便;
腹膜炎体征(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
晕厥、休克表现。
建议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
介入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临床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相关检验检查,最终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动脉造影:动脉造影是种有创性的检查,可见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狭窄,甚至闭塞,可明确诊断;
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检查(CT):无创、有射线,该检查可见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肠管可见水肿增厚,呈“晕圈样”影像表现,可对肠系膜上动脉血栓进行直接诊断;
粪便检查: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患者肠道血供不足,胃肠消化功能不全,可发现粪便里含有较多脂质和大量未消化食物残渣,因此粪便检查有助于诊断;
血液检查:检查血常规、血气分析等可发现白细胞数明显升高,血液浓缩,代谢性酸中毒等,对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的病情严重程度有指导作用。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年龄多大了?有什么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症状在什么情况下加重或缓解?
是否在别的医院做过什么检查或治疗?相关资料有带过来吗?
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吗?如果有,血糖、血压、血脂平时控制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症状?
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案?
这种病的治疗费用高吗?医保能报销吗?
这种病的预后怎样?会有后遗症吗?
平时要怎么预防?有什么食物忌口的吗?
治疗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一旦确诊,应立即治疗,越早治疗,预后越好;对症状较轻的病人,可采取抗凝治疗;对症状较重的,可采取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抗凝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可使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或利伐沙班抗凝治疗;
血管扩张药物治疗:可以辅助运用罂粟碱等血管扩张药物扩张狭窄血管,改善肠管血运。
手术治疗
开放性手术:对于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合并有腹膜炎的,首选开放性手术。
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直接开腹手术,将肠系膜上动脉切开,直视下将血栓取出;
血栓内膜剥脱术:将狭窄段的血管内膜剥离,恢复血管通畅;
肠切除术:患者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表现时,开腹探查,若发现肠管缺血坏死时,应对坏死的肠管进行切除,然后再将剩余的肠管吻合拼接,术后的并发症较多,此时患者的死亡率也比较高;
搭桥转流术:用自体血管或人造血管绕开狭窄的血管,使肠血供得以恢复;
将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段切除,然后将余下完好的血管再植入腹主动脉。
介入手术:对于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无腹膜炎的,首选介入手术。
置管溶栓术:经股动脉穿刺放根管子到肠系膜上动脉狭窄处,然后持续的泵入尿激酶或链激酶使得血栓溶解,使血管再通;
肠系膜上动脉吸栓术;
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用介入的手段将球囊送到血管狭窄处,撑开狭窄处血管,并放置支架,使血管再通,这种治疗方案费用较高。
疾病发展和转归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若不及早发现和积极治疗,可发展成肠缺血、坏死,进而引起中毒性休克,死亡率极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
若积极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
日常注意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一旦确诊,就应进行积极治疗如抗凝或手术治疗,且要关注日常注意事项,才能取得最大的获益。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前注意事项: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一般需要手术干预,术前的心理状态对手术疗效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调整自己的不安情绪,树立信心。
引流管注意事项: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术后腹腔常规会放置引流管,应注意引流管的通畅,避免挤压,术后第一天正常量为 300 毫升以内,若过多,应及时告知医生;另一般引流液的颜色为淡黄色的,若出现异常,要及时告知医生。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前几天要注意咳嗽训练或吹气球训练,可以加速术后肺功能的恢复,可降低术后肺炎的发生率。
用药注意事项: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术后仍需长时间的抗凝治疗,口服华法林,比较便宜,但需要每 2 周去医院抽血监测一次凝血酶原活动度(A)或国际标准比(INR);口服利伐沙班,可不用监测,但费用较贵;也可以选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但需每天去医疗机构打针,比较不方便;但不管选择何种方案抗凝,期间要注意观察牙龈、皮肤、黏膜及大便是否有出血,如果有,则说明药物用量过大,要及时就医调整用药剂量。
复查: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术后要定期复查 D-二聚体、动脉造影或增强 CT。
饮食:有切肠管的患者,术后禁食时间较长,待病情许可可以进食时,鼓励少食多餐,鼓励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蛋白等易消化食物。
运动:日常注意患者应适度运动,避免过度疲劳。
预防
目前仍未有特别有效的措施来预防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的形成。因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主要是基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针对可变的因素:
合理膳食:控制饮食的总热卡,管理好体重,提倡低脂饮食,尽量避免动物性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适量运动:适当的运动对改善循环、降低胆固醇水平有重大作用,对于老年人可以选择跳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等活动;
戒烟、远离二手烟:吸烟对心血管的损害是明确的,尤其会加速血管硬化,因此要尽早戒烟,而且还需远离二手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酒:虽然少量饮用红酒有抗氧化作用,但长期大量饮酒对身体是有害的,所以不提倡;
积极控制血压: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需积极有效的控制血压,可以减轻对血管壁的损伤、延缓动脉壁的硬化;
药物干预:目前已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对调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等方面有一定作用,因此适当的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从而降低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针对不可变的因素:
老年患者要定期体检,一年一次;
对结缔组织病患则要积极的控制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