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是指栓子随着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引起该血管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和功能障碍,大约占缺血性脑中风(脑梗死)的三分之一[1]。
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内,造成脑栓塞。栓子可以是心源性栓子、脂肪栓子、空气栓子、癌栓、感染性脓栓、寄生虫栓等。
临床上脑栓塞通常是指心源性脑栓塞,占脑栓塞的 60%~75%。
心源性脑栓塞高危因素包括: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心房颤颤动、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扩张性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脑栓塞通常在活动中急性发病,症状在几秒钟到几分钟内就达到高峰。
患者可以有肢体无力/麻木、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表现。
脑栓塞的治疗包括脑栓塞本身的治疗(改善循环、减轻脑水肿、防止出血、缩小病变范围等)和引起脑栓塞的原发病的治疗,如心房颤动。
脑栓塞急性期死亡率为 5%~15%,死因多为严重脑水肿、脑疝、肺部感染和心力衰竭。
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该尽早开始康复锻炼,以便尽快恢复功能,恢复自理能力。
抗凝治疗是预防心房颤动引起脑卒中的有效手段。
症状
通常在活动中急性发病,没有先兆症状,局部神经损害的表现在几秒钟到几分钟内达到高峰。
脑栓塞有哪些症状?
如果突然出现以下任何一种症状时,应考虑脑栓塞的可能性[2]:
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
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说话不清楚或理解语言困难;
双眼向一侧凝视;
一侧或双侧视力丧失或模糊;
眩晕伴呕吐;
过去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意识不清或抽搐。
脑栓塞症状有以下特点[1]:
脑栓塞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多在活动中急骤发病。
大多数患者伴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严重心律失常,或存在长骨骨折、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栓子来源病史。
容易出现复发和出血。
病情波动较大,开始时病情严重,血管再通后,部分患者的症状可以迅速改善。有时候因发生出血,病情可以急剧恶化。
如果是由于感染性栓子栓塞所致,并发颅内感染者,大多病情危重。
脑栓塞有哪些危害?[3]
偏瘫或丧失运动能力:一侧肢体可能出现偏瘫,或者无法控制一些肌肉的运动,例如一侧面部肌肉或一侧上肢肌肉。物理治疗有助于恢复之前可以完成的活动,包括走路、吃饭和穿衣。
走路或吞咽困难:脑栓塞患者可能无法控制口腔和咽喉肌肉的活动,导致出现言语不清和无法正常吞咽。另外患者可能会出现言语表达、言语理解、阅读或书写困难。语言治疗师的帮助有助于改善语言问题。
记忆力或思考能力下降:很多患者出现记忆力下降。有些患者出现思考困难和判断困难,以及推理能力和理解概念能力的下降。
情绪问题:可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出现抑郁表现。
疼痛:患者出现身体的一部分出现疼痛、麻木或其他奇怪的感觉。一些患者可能对温度变化变得更加敏感,尤其是对低温,又叫中枢性疼痛综合征。通常出现在卒中发病之后的几个星期内,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有所改善。
行为改变和自理能力下降:可能变得更加退缩或更加冲动。日常梳洗和其他活动可能需要别人来照料。
病因
脑栓塞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根据栓子来源,脑栓塞可以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和来源不明性脑栓塞三种类型[1]。
心源性脑栓塞
最常见,占脑栓塞的 60%~75%。
栓子由心内膜和瓣膜产生,脱落之后随着血流进入脑内,引起脑栓塞。
最常见的原因是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时左心房收缩性降低,血流缓慢瘀滞,容易形成左心房的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后,引起脑栓塞。
其他原因包括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心房粘液瘤、二尖瓣脱垂、心内膜纤维变性、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手术等,这些疾病都可以形成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后,引起脑栓塞。
非心源性脑栓塞
来源于心脏以外的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内,造成脑栓塞。
常见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脂肪栓塞(见于长骨骨折或手术后等)、空气栓塞(见于静脉穿刺、潜水减压等)、癌栓栓塞、感染性脓栓、寄生虫栓等。
来源不明性脑栓塞
少数患者查不到栓子的来源。
心源性脑栓塞有哪些危险因素?
高度危险的栓子来源有[1]:
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4 周内心肌梗死;
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
左心室血栓;
扩张性心肌病;
左心房粘液瘤;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中度危险的栓子来源有[1]:
二尖瓣脱垂;
二尖瓣环状钙化;
二尖瓣狭窄不伴心房颤动;
房间隔缺损;
卵圆孔未闭;
心房扑动;
植入生物心脏瓣膜;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充血性心力衰竭;
4 周~6 个月之内的心肌梗死。
就医
如果发现有任何脑栓塞的表现时,都应该立刻就诊。脑栓塞属于急症,尽早治疗有助于减少脑损伤和并发症[3]。
何时应就诊?
具体可以参考FAST原则[3]:
F(Face,脸):面部下垂。
A(Arm,手臂):肢体无力。
S(Speech,说话):言语不清。
T(Time,时间):如果有上述任何一种状况出现,立刻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就诊。
就诊科室
急诊科
神经内科
医生是如何诊断脑栓塞的?
脑栓塞的评估和诊断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
采集病史,包括询问症状出现时间、症状特点。
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影像学检查:主要是 CT 和核磁共振(MRI)。有助于确定脑栓塞的部位、数目、是否伴有出血。
实验室检查: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全血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氧饱和度等。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了解是否存在心源性栓子。
医生可能会问的问题?
有哪些异常的症状?(比如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
首次出现这些症状是什么时候?
首次出现症状是在睡眠中,还是活动中?
这些症状对你有什么影响?
哪些情况能改善这些症状?
哪些情况会恶化这些症状?
是否有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病史?
是否去其他医院就诊过,做了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服用过哪些药物,效果怎么样?
需要咨询医生的问题?
我的这些症状是什么引起的?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我的病情严重吗,会不会越来越差?
都有什么治疗方法,各有什么利弊?
您推荐怎么治疗?
这些治疗会出现什么副作用?
治疗有哪些需要注意事项?
如果治疗没有效果,我该怎么办?
治疗
脑栓塞治疗的目的是尽可能挽救缺血的脑组织。脑栓塞的治疗包括脑栓塞本身的治疗和引起脑栓塞的原发疾病的治疗。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有利于脑栓塞病情的控制和防止复发[1]。
脑栓塞的预后跟被栓塞血管的大小、栓子数目和栓子性质有关。心肌梗死引起的脑栓塞预后较差,存活的脑栓塞患者多遗留严重的后遗症。脑栓塞急性期死亡率为 5%~15%,死因多为严重脑水肿、脑疝、肺部感染和心力衰竭。如果栓子来源不能消除,10%~20% 的脑栓塞患者可能在发病之后 1~2 周内复发,此时病死率较高[1]。
脑栓塞本身的治疗
针对脑栓塞本身的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溶栓治疗[1]。
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或再次栓塞风险高的心源性疾病、动脉夹层或高度狭窄的患者,医生一般会建议抗凝治疗,目的是预防再次栓塞或者栓塞继发血栓形成;但急性期患者不适合抗凝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如果患者有抗凝治疗指征,但是没有条件使用抗凝药物时,医生也可能采用抗血小板治疗,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
溶栓治疗:由于脑栓塞容易发生出血,因此溶栓治疗要严格控制适应证。在伴有出血性脑梗死时,医生一般会暂停溶栓、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防止出血加重。
引起脑栓塞的原发疾病的治疗
针对性治疗引起脑栓塞的原发病,能够帮助控制脑栓塞的病情,防止复发[1]。
心律失常:应纠正心律失常,如纠正心房颤动。
感染性栓塞:医生一般会使用抗生素,并停止溶栓和抗凝治疗,防止感染扩散。
脂肪栓塞:医生一般会使用肝素、5% 碳酸氢钠、脂溶剂,有助于脂肪颗粒溶解。
空气栓塞:医生一般会采用高压氧治疗。
日常注意
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该尽早开始康复锻炼,以便尽快恢复功能,恢复自理能力。
如何进行康复治疗?[7][8]
早期康复治疗多在发病后 14 天以内开始。此阶段多为卧床期,主要进行肢体正确位置摆放,关节被动活动,早期床边坐位保持和坐位平衡训练。
鼓励患侧卧位,适当健侧卧位,尽可能少采用仰卧位,应尽量避免半卧位,保持正确的坐姿。
卧床期患者应尽早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循序渐进地进行体位转移训练,并注意安全性问题。
卧床期患者应坚持肢体关节活动度训练,注意保护患侧肢体,避免机械性损伤。
后续如果入住康复中心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的康复锻炼,包括坐位平衡、站立、重心转移、跨步、进食、更衣、排泄等,及全身协调性训练、立位平衡、实用步行、手杖使用及上下楼梯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康复医生对患者康复效果进行评价。如果效果不好,需要查找无效原因,以便决定下一步的康复措施。
生活中有什么注意事项?
确保家中的环境安全,适合病人的日常注意活动,防止跌倒。
锻炼肘关节、肩关节和其他关节,必要时在家人协助下完成。
确保肢体处于正确的位置,无论是坐位还是卧位。
如果长期卧床或需要坐轮椅,需要预防皮肤溃疡或褥疮发生。每天注意检查足跟、踝关节、尾骨、肘关节等有无褥疮。经常改变体位有助于预防褥疮发生。
多饮水,尽可能多活动,吃富含纤维的食物,避免发生便秘。
预防
抗凝治疗是预防心房颤动引起脑卒中的有效手段。心房颤动患者应当遵医嘱接受抗凝治疗(如华法林),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