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脾脓肿是指脾脏的化脓性感染。
脾脓肿是一种临床少见病,发病率约为 0.14%~0.7% 。临床上脾脓肿患者合并肝、肺、肾等其他脏器脓肿约占 25% 以上,病情常较重。
病因是细菌感染脾脏。危险因素包括血行感染、外伤、邻近器官病变的累及、脾动脉栓塞术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
临床上主要分为三类:
转移性脾脓肿,大多数脾脓肿为此类型;
脾脏外伤或者梗塞引起的脾脓肿,占脾脓肿的少数;
邻近脏器的化脓性感染直接侵袭脾脏所致脾脓肿,占脾脓肿的少数。
常见症状可表现为:
畏寒、发热:几乎所有患者均有畏寒、发热,可伴有寒战;
腹痛:多表现为左上腹持续性钝痛、胀痛或左季肋区叩痛,部分患者可以有放射痛;
脾大,约有一半的患者可在左上腹触及肿大的脾脏。严重者可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
治疗主要包括抗菌药物治疗、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和脾切开引流术或脾切除术。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脾脓肿患者多合并有肝、肺、肾等其他脏器脓肿,病情常较重。脾脓肿可破裂并发弥漫性腹膜炎,或穿入胃、结肠和小肠。脾外伤血肿继发感染的脓肿破裂常合并大出血,易导致急性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
脾脓肿有较高的病死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症状
脾脓肿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脾脓肿的常见症状包括:
畏寒、发热、寒战:几乎所有患者均有畏寒、发热,体温多达 38℃到 39℃或者更高,可伴有寒战。
腹痛:可表现为左上腹持续性钝痛、胀痛或左季肋区叩痛,疼痛表示炎症累及脾包膜及脾周围炎,部分患者可有放射痛。
脾大:约有一半的患者可在左上腹触及肿大的脾脏。
脾脓肿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弥漫性腹膜炎
急性失血性休克
病因
脾脓肿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细菌感染:脾脏有很强的抗感染能力,细菌等一般不易定植,更难以形成脓肿,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或者发生外伤等时,机体脾脏无法抵抗病原菌,导致病原菌在脾脏定植,引起脾脓肿。
哪些人容易患脾脓肿?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机体患有感染性疾病:当出现感染性疾病,若毒素或细菌入血可增加发生脾脓肿的风险。
机体免疫力低下:当机体免疫力低,如糖尿病、肿瘤、艾滋病及长期激素或免疫抑制治疗等,容易诱发脾脓肿。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脾脏外伤:外伤后可增加感染机会,发生脾脓肿可能性增加。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例如治疗脾功能亢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易导致脾脓肿的发生。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畏寒、高热、寒战。
腹痛。
脾脏外伤。
心率增快、呼吸急促。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反复高热、寒战。
剧烈腹痛。
头晕、心率加快、呼吸急促。
呼吸困难或出现意识模糊。
建议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脾脓肿?
当医生怀疑是脾脓肿时,将通常进行视诊、触诊、叩诊。在有了初步结果后,对患者需要完善相关化验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视诊、触诊、叩诊:首先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部情况及患者意识状态,确认患者有无异常;随后,医生会让患者仰卧位,两腿屈曲状态,对脾脏进行触诊,注意脾脏可否触及、有无压痛等。随后对患者脾脏进行叩诊,了解脾脏的大小情况,在此期间患者可能感到轻微不舒服,但是尽量放松,配合医生操作。通过简单的视诊、触诊、叩诊,医生可初步判断患者病情以及严重程度。
血液化验检查:可以了解外周血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率、超敏 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检查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有无感染性炎症。
影像学检查:结合腹部超声或 CT,了解患者脾脏大小及脾脏周围情况,以辅助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些症状?
发热是持续性还是间断发热?
发热最高多少度?发热时伴寒战吗?
腹部疼痛多久了?具体疼痛位置?有无加剧或缓解因素?
疼痛呈刺痛、胀痛还是别的性质疼痛?有无放射痛?
有无受过外伤?有无脾脏外伤?
最近有无发生感染性疾病?
有没有做过什么手术?
既往有无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病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怎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病情是否很严重?
我都需要做哪些检查?
病情是不是会继续加重?
好治疗吗?需要手术吗?
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治愈后会复发吗?会有什么后遗症吗?
会不会影响我以后的工作、生活?
治疗
脾脓肿在临床上属于少见病,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容易误诊和漏诊,且有较高的病死率,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治疗主要包括单纯抗菌药物治疗、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和脾切开引流术或脾切除术。
药物治疗
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可以控制感染。部分早期发现的小的脾脓肿,经过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可治愈,但多数脾脓肿患者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话,效果通常欠佳。
手术治疗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和脾切开引流术:主要适用于单发脓肿、脓液稀薄、年幼患者、患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病情危重以致不能耐受脾切除者等情况。
脾脏切除术:目的是彻底地切除已经产生脓肿的脾脏,避免进一步的全身感染。对于多发脓肿等经皮穿刺引流效果欠佳者,可考虑行脾切除术,但是由于脾脏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是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基地,尽可能保留脾脏是目前临床治疗的一种趋势。
疾病发展和转归
如果及时治疗,病情较轻的脾脓肿,可使用广谱抗生素,恢复正常,一般预后较好。
对于病情较重者,若不积极治疗,可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也可并发脓肿破裂,并发弥漫性腹膜炎、大出血等情况,最终危及生命。脾脓肿临床少见,症状表现无特异性,病死率高。
日常注意
术后注意引流液的颜色,饮食清淡,增强机体免疫力。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行穿刺、切开引流或脾脏切除术的患者,术后一定密切观察引流量和尿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等。
术后复查:术后一定遵医嘱每半年复查一次,主要做脾 CT 等。
饮食:一般术后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可进食少量流食,循序渐进增加饮食。
运动:术后一定注意休息,以免伤口裂开,一般待患者一般情况好转,待引流液减少、无发热和乏力等不适之后,可先行床边活动,进而再下床活动,遵医嘱避免剧烈活动。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机体免疫力。
其他:患者避免接触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接触后要注意个人清洁消毒,要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规律生活。
预防
对于脾脓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平时要注意避免患感染性疾病,较少发生脾脓肿的机会。
针对可变因素:
对于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的患者,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时补充电解质,在允许范围内尽早下地活动,已达到快速康复。
平时工作、生活中注意安全,防止发生外伤,尤其是脾脏周围的外伤。
针对不可变的因素:
对于有感染疾病的患者,可应用抗生素、及时补充电解质,预防病情的进一步加重,早日恢复健康。
对机体免疫力低下者,如患有糖尿病、肿瘤、艾滋病及长期激素或免疫抑制治疗等的患者,平时更应该多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机体发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