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是指在入院不少于 48 小时后于院内发生的肺炎,还包括在医院内获得感染而于出院后48小时内发生的肺炎。不过,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并不都是来自医院,有不少患者属于自身的内源性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中最常见(80%)和最严重的类型是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它是指气管插管/切开和机械通气 48~72 小时后发生的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我国发生率最高的医院感染。在沿海地区的综合性医院,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主要为医院获得性肺炎)在医院感染构成比中占 33.1 %。医院获得性肺炎可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每例患者平均增加治疗费用 1.8 万元,平均延长住院时间 31 天。
细菌是引发医院获得性肺炎最主要的病原体,约占 90 %;且耐药菌感染的风险显著更高。
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感染来源可分为:外源性——接触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医疗器械或吸入空气中的病原菌而发生感染;内源性——由患者自体携带的病原体导致感染。
伴有慢性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风险显著较高。
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状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临床表现非常不典型,且呈现高度异质性,检查结果变化不定。
住院患者如果出现精神萎靡、发热、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痰液增加时,应及时告知主管医生相关情况,尽早诊治。
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 3 个方面:临床表现、X 光胸片、取样化验结果。
初始治疗需要高效广谱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并确保足量的杀菌浓度,随后根据病原菌检测结果和临床疗效进行相应的调整,使用更有针对性的窄谱抗生素。
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应配合医生检查和治疗,遵循医嘱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预防方面,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应注意手口卫生,远离其他感染患者。
预防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关键还在于医务人员的无菌操作技巧和医疗器械的彻底消毒,以及住院环境的卫生情况。
症状
由于患者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且免疫状态低下,并受到其他治疗措施(药物、机械通气等)的干扰,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常常很不典型,并且不同患者之间存在高度的异质性。
医院获得性肺炎有哪些症状?
患者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会导致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症状被干扰或掩盖。同时,住院患者还可能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削弱了机体对感染的反应性。
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症状变化不定,起病较隐匿。
典型的高热、寒战、胸痛等急性感染症状并不常见。
部分医院获得性肺炎起病阶段仅表现轻微的症状变化,未能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但也有部分患者突然发病,呈现暴发性进展过程,可迅速陷入呼吸衰竭,或在原有的呼吸衰竭基础上急速加重,造成难以逆转的严重后果。
医院获得性肺炎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并发症风险高,极易并发:
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脓毒血症;
左心衰竭;
肺栓塞等。
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一旦发生肺炎,还极易并发间质性肺气肿和气胸。
病因
导致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感染来源主要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外源性感染是患者与携带病原体的人员、物体接触后发生感染,或吸入了带有病原菌的空气;内源性感染主要由患者自身携带的潜在病原微生物所致。
医院获得性肺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细菌是引发医院获得性肺炎最主要的病原体,约占 90%;且其中耐药菌感染的风险显著更高。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过程与其他肺炎一样,病原体到达支气管或肺组织,攻克人体的防御机制后逐渐繁殖,侵入组织,引起更大的损伤。
内源性感染是由患者携带的潜在病原微生物所致,此类微生物常存在于患者的口咽部和胃肠道,随后通过伤口或医疗操作进入患者的呼吸系统。
外源性感染包括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
接触传播:最常见的一种传播方式。可能是患者之间或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身体接触所致;也可能是医疗器械、监测设备被污染,或未经严格消毒,或患者之间共用器械,从而导致病原体传播。
空气传播:空气中的颗粒可带有病原菌,并移动散播至各处,如结核杆菌;病毒则可以经飞沫传播。
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影响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病和预后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既有宿主本身的原因,更有众多医源性因素。主要的危险因素如下:
慢性肺部疾病;
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
上腹部或胸部手术;
手术或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较长;
患者年龄较大;
患者的健康状况不佳或免疫功能低下;
使用鼻胃管;
发生误吸。
就医
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较为特殊,情况复杂,多见于年老体弱、免疫功能缺陷、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胸腹部手术、昏迷及全麻患者。一般病情重、进展快,会迅速转化为重症肺炎。患者在住院期间,当出现精神萎靡、发热、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痰液增加时,应及时告知管床医生相关情况,尽早诊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通知主管医生?
如果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应该及时告知医生:
不明原因的发热>38℃;
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意识状态变化;
出现脓痰、痰液状态发生变化,或排痰量突然增加;
呼吸更加困难,咳嗽、气短、气急的状况加重。
会诊科室:呼吸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医院获得性肺炎?
临床诊断:发热、白细胞增加、出现脓痰。
影像学检测:X 光胸片。
病原学诊断的目的在于选择合理的抗菌治疗,减少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最大程度减少耐药风险。
通常还要结合以下情况进行临床病情评估,从而决策治疗方案,预测患者的治疗结局:
心肺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神经基础疾病等,不仅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病危险因素,而且也是影响治疗结局的重要因素。
发病时间不同,病原体具有显著差异,早期发病患者的病原体相对简单,对抗菌药物大多敏感,晚期发病患者则预示治疗较为困难,治疗结局不佳。
多药耐药的危险因素评估:最近3个月内接受过抗菌药物治疗;住院≥5 天;机械通气>7 天;免疫功能低下。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患者因为什么疾病住院?
住院后接受过哪些治疗?
症状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目前的症状是持续性的还是偶发性的?
症状程度有多严重?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目前的病情治疗后可以达到怎样的结果?
对原发病会造成什么影响?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会不会有生命危险?
疾病的预后/结局怎么样?
治疗
医院获得性肺炎初始治疗需要高效广谱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并确保足量的杀菌浓度。随后根据病原学的细菌检测结果和临床用药的疗效进行相应的调整,使用更有针对性的窄谱抗生素。如果初始疗效不佳,则需要再次评估患者病情,甚至进行再次取样,明确病原体类型。
如何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初始经验性治疗需要高效广谱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同时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用药剂量的个体化调整,确保足够的杀菌浓度。
在经验性治疗 48~72 小时后,临床医生会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对初始经验性治疗的临床反应进行一次评估:
病原学检测结果特异性较高,初始经验性治疗有效,则减少联合用药,改为有针对性的、相对窄谱的抗生素继续治疗。
病原学检测结果特异性不高或阴性,而初始治疗临床有效,可继续用原方案治疗 24~48 小时再行评估。
病原学检测结果特异性不高或阴性,初始方案临床治疗反应不佳,则需要重新评估,或采用侵袭性诊断技术以获取感染部位的特异性病原学诊断结果。以此来寻找更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或发现真正的致病原因。
辅助治疗:患者通常病情复杂,常合并器官功能障碍,因此对症、支持治疗也非常重要,如祛痰、平喘、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紊乱、保护脏器功能等。
日常注意
为了避免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在住院期间应该注意的日常注意事项:
注意保持卫生,勤洗手;
不要去触摸与自己无关的医疗器具;
尽量远离伴有感染症状的患者;
如果有新出现呼吸道感染迹象,应该及时告知管床医生。
预防
从患者角度而言,医院获得性肺炎比较难以预防,主要就是:
选择医疗条件和医疗设施较好的医院。
在住院期间确保手卫生和口腔卫生,做好个人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