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偶尔便秘很常见,但慢性便秘会影响生活质量。持续出现排便困难或者排便次数减少的情况,持续超过 6 个月,就是慢性便秘。
排便困难的表现是:排便量少、干结、排便费时和费力、排便不尽感,甚至需要用手法帮助排便(比如用手按压腹部协助排便)。
老年人、女性、饮食中缺少纤维素、运动过少等,都是导致便秘的高危因素。
发生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在家治疗 1 周后,仍持续发生便秘;便秘症状加重或发生更频繁;出现直肠部位的疼痛,甚至越来越频繁和严重;大便带血,频繁出现且变得严重;大便不受控制地漏出。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按照临床诊断标准来诊断。对于年龄大于 40 岁、存在某些警示征兆者,医生会进行鉴别诊断,来明确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常见的警示征兆包括:便血、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贫血、消瘦、明显腹痛、腹部包块、有结直肠息肉史、结直肠肿瘤家族史。
慢性便秘的治疗需要根据潜在的病因来处理,但有时候也可能无法找到病因。治疗方法包括:在家中的自我生活调节、药物治疗,以及对于严重便秘者的手术治疗。
症状
便秘有哪些症状?
排便次数减少,也就是每周排便次数少于 3 次或长期无便意;
大便干结、多块;
排便费力;
排便不畅;
有排不尽的感觉;
需手法辅助排便(比如用手按压腹部协助排便等)。
以上症状至少具有两项,超过 6 个月,就可以认为存在慢性便秘。
根据便秘和相关症状轻重,及其对生活的影响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轻度指症状较轻,不影响日常生活,通过整体生活调整、短时间用药,即可恢复正常排便。
重度指便秘症状重且持续,严重影响工作、生活,需用药物治疗,不能停药或药物治疗无效。
中度则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病因
正常的排便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吃下去的食物要以正常的速度通过食管、胃、肠等器官,及时抵达直肠;
此时,食物里的营养成分已经被消化道层层吸收,形成粪便,而粪便会刺激直肠壁,诱发排便反射,使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等发生一系列蠕动运动;
与此同时,盆底、肛管肌肉也会协调活动,最终完成排便。
如果以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都可以引起便秘。
这种障碍出现的原因,可能是肠道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导致的,也可能与结肠的传输或排便功能的紊乱有关。
便秘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疾病会引起便秘,便秘也可能是一种疾病征兆。医生会进行识别和排除。
肠道疾病:结肠肿瘤、憩室、肠腔狭窄或梗阻、巨结肠等;
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严重脱水、糖尿病、甲状腺功能疾病等;
神经系统疾病:自主神经病变、脑血管疾病、认知障碍或痴呆等;
肌肉疾病:淀粉样变性、皮肌炎、硬皮病等。
结肠传输和排便功能紊乱也会导致便秘。
非其他疾病导致的便秘,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慢传输型便秘和排便障碍型便秘。这两种类型的便秘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慢传输型便秘
缺乏膳食纤维的摄入,是便秘的常见原因。其他原因包括:
肠易激综合征;
旅行或其他日常生活变化;
运动不足;
由疾病或年老引起的不活动;
用药;
过度使用泻药;
妊娠。
排便障碍型便秘
有时,骨盆区域的肌肉力量减弱,也会引起便秘。这种便秘的症状包括:排便时需要过度用力、需要用手按压腹部、排便后总有没排干净的感觉等。引起这种便秘的原因有:
结肠癌、子宫脱垂或直肠脱垂、身体或性虐待引起的损伤,它们都会引起一些身体功能的障碍;
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或卒中;
脊髓损伤;
痔疮或肛裂引起的疼痛;
便秘有哪些高危因素?
老年人、女性、饮食中缺少纤维素、运动过少等,都是导致便秘的高危因素。
老年人。便秘在 65 岁以上人群中更常见。这个年龄段的人更有可能出现饮食习惯差、药物使用增加。老年人肠道的肌肉活动也常常减少,这增加了排便时间。关节炎等身体问题,可能使排便不适或痛苦。
女性。比男性更易出现便秘问题。
缺水。
饮食中缺乏膳食纤维,特别是蔬菜、水果吃得太少。
很少或者从不运动。
使用某些可以导致便秘的药物。比如:含铝或钙的抗酸药、抗抑郁药、利尿剂、抗组胺药、钙、铁补充剂、阿片类止痛药、止泻药等。如果因便秘而就医,可以把正在服用或曾经服用的药物列个清单,带给医生看一下。
一些精神类疾病,比如抑郁症和进食障碍等。
就医
哪些症状提示应当就医?
如果在家自我治疗和生活调整期间,便秘情况仍无法好转,发生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在家治疗 1 周后,仍持续发生便秘;
便秘症状加重或发生得更频繁;
出现直肠部位的疼痛,甚至越来越频繁和严重;
大便带血,频繁出现且变得严重;
大便不受控制地漏出。
医生如何诊断成人便秘?
医生会根据症状,按照临床诊断标准来判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等方法,来了解症状表现,找出导致便秘的原因,并进行对应的治疗来缓解便秘。
值得说明的是,近期突然出现的便秘,或者近期便秘症状发生变化,医生可能会进行一系列的鉴别诊断,来明确便秘是否为其他疾病导致的。
有下列情况时,医生会重点进行鉴别诊断:
年龄大于 40 岁。
便血、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贫血、消瘦、明显腹痛、腹部包块、有结直肠息肉史、结直肠肿瘤家族史。
便秘有哪些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全身检查、腹部检查和肛门直肠指检等。
腹部检查:医生会注意腹部是否有按压痛、是否有腹部包块。
肛门直肠指检:帮助医生了解是否有肛门或直肠异物等疾病、了解肛门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功能。
钡灌肠或结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病变的重要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和隐血试验,是慢性便秘患者的三大常规检查。
特殊检查
对于长期慢性便秘患者,如果在使用上述一般检查后仍旧没有发现病因,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选择一些特殊检查,例如:
结肠传输试验;
排便造影;
磁共振排便造影;
肛管直肠测压;
盆底肌电图测定;
球囊逼出试验;
结肠压力测定;
肛门超声内镜检查。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检查在临床上并非常规需要进行的。
就诊时,医生可能会问哪些问题?
对以下问题进行准备,可在就诊时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
便秘是持续性存在(慢性),还是新出现的问题?如果是慢性的,什么时候开始的?
这次便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最后一次正常的排便是什么时候?
最近是否改变了食物或液体的摄入,是否减少了运动量,服用了新的药物?
最近是否改变了日常作息,例如工作、学习的改变或者旅游?
是否尝试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便秘?这些措施是否有效?
是否有直肠出血?
在排便之前、期间或之后有无直肠疼痛?如果有疼痛,通常持续多久?
有其他疾病吗?
治疗
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的肠道动力和排便功能。为此,医生会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些治疗包括在家中的自我生活调节、药物治疗,以及对于严重便秘者的手术治疗。
哪些药物能治疗便秘?
有几种不同类型的通便药可供选择,它们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让排便变得更容易些。
纤维补充剂:可以吸收肠道内水分,帮助排便,比如甲基纤维素。
刺激性通便药: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和收缩,比如比沙可啶和番泻叶,这种通便药只能短期使用。
渗透性通便药:可以帮助液体穿过肠道壁,增加肠道内水分,比如聚乙二醇和乳果糖。
润滑剂:可以使大便更容易通过肠道,比如石蜡油。
软便剂:可以使大便潮湿松软,便于排出。
灌肠剂:也可以通过让大便变软,从而易于排出,如磷酸钠等。
这些通便药,有些是处方药,有些是非处方药。需要特别提醒,即使是非处方药物,也不要在没有和医生沟通的情况下,过长时间、过于频繁地使用。
针对便秘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哪些?
真正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便秘患者非常少。只有当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非手术治疗无效时,才可能考虑手术治疗。
在手术之前,需要进行多种检查,来全面了解肠道和肛门的形态和功能。这些检查包括:结肠镜、钡剂灌肠造影、结肠传输试验、排粪造影、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球囊逼出试验检查,必要时行盆底肌电图或盆腔多重造影等特殊检查。
全面检查完成后,医生会针对患者的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慢传输型便秘的患者可选择:
结肠全切除术或结肠次全切除术;
结肠旷置术;
末端回肠造口术。
排便障碍型便秘患者可选择:
吻合器痔环切术;
经腹直肠悬吊术;
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
经肛腔镜切割缝合器直肠前突加黏膜固定术;
传统经直肠或阴道直肠前突修补术。
需要注意的是,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还是需要一些必要的药物治疗。
日常注意
调整生活方式是缓解便秘的基本方法。包括:
合理运动;
多饮水;
合理膳食;
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如何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来缓解便秘?
便秘可通过一些常见方法来缓解,如:
尝试低强度运动。如每天走一小段路,逐渐增加步行时间,直到步行至少 20 分钟。
保证每天饮用足够的水。大多数成年人每天应喝 8 ~ 10 杯水(每杯按 240 毫升计算)。避免酒精性饮料和咖啡。如果患有心力衰竭或肾衰竭,请咨询医生,以确定每日补充的液体量。
多吃水果、蔬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
有了便意,千万别忽视,应及时如厕。每天最好安排固定的时间排便。排便过程不要着急,但也不要在马桶上坐太久。
如果仍然便秘,可以进一步尝试:
每天吃一些膳食纤维补充剂;
如果排便很困难,可尝试大便软化剂,比如液体石蜡、香油等;
尝试直肠栓剂,比如开塞露。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缓解便秘,请及时向医生咨询治疗便秘的药物和其他治疗方法。
预防
日常生活中注意定时排便、精神放松、多喝水、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都有助预防便秘。
如何预防便秘?
便秘是可以预防的。
大量饮水,以尿液呈淡黄色或澄清如水为准。特别是早晨起床后,建议喝一杯水。
饮食中添加高纤维食物。尽量每天获取 20 ~ 35 克纤维。高纤维食物包括水果、蔬菜、麸皮松饼、燕麦片、糙米、豆类和扁豆。可以尝试将 2 大勺麦麸(约 30 毫升)加入谷物或汤中,以每天 1 茶匙慢慢开始,逐渐将数量增加到每天 2 大勺。值得提醒的是,要吃整个的水果,而不是果汁;吃糙米、碾碎的干小麦或小米,而不是白米饭;吃全麦面包,而不是白面包。很多预包装食品和纤维补充剂的营养信息中,都有纤维含量,购买时可以留意一下。记住,买食物成分表中列有全麦、石磨小麦或碎小麦的面包。另外要注意,慢慢增加饮食中的纤维量,让胃肠道适应这种变化。突然摄入太多膳食纤维,可能会导致肠胃不适。
避免酒精性饮料或咖啡,以免增加身体脱水,导致大便干结。
多运动。步行是一个好的开始。
专门安排一段休息时间排便。便感常常在饭后的某个时间发生,建议固定每日排便时间,如早餐后。
当有便感时,就赶紧去厕所。如果忽略这一信号,那么这种便感就会消失,粪便最终变得干燥,很难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