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血胆症
概述
由于损伤或感染等原因导致肝内、外胆管与毗邻血管之间形成病理性内瘘,血液经胆管流入十二指肠,称为胆道出血。
伴有结石的胆道梗阻和感染是胆道出血的主要原因。
大出血时典型临床表现为三联征:便血或呕血、胆绞痛、黄疸,可周期性发作。
胆道出血可因血凝块引起胆道梗阻、胆道及全身性感染,还可因大出血而发生休克。
出血量少时可止血药物治疗,必要时可输血;反复出血、大出血或药物治疗仍出血不止时,应手术治疗。
症状
患者大多有胆管结石感染、胆道蛔虫、外伤、恶性肿瘤或者肝胆手术史。多数患者表现为上腹绞痛和黑便。血凝块堵塞胆管时可引起胆绞痛和黄疸。动脉出血时出血量很大,可导致休克。
胆道出血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胆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与出血量出血时间和出血速度有关。出血量少、出血缓慢时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表现为血便、黑便或者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出血速度较快、大量出血时具有胆道出血的典型三联征表现: 消化道出血、胆绞痛和黄疸。但并不多见。胆道出血具有周期性的特点,主要因为出血后血凝块堵塞胆管使出血停止,并因胆道压力升高出现腹痛和黄疸,随着血凝块慢慢溶解,胆道再次出血,而腹痛和黄疸则有所缓解。
上腹或右上腹绞痛或胀痛,并向右肩背部放射。
消化道出血:黑便、血便或呕血。
全身皮肤、巩膜黄染及不同程度的低热,合并感染时则出现寒战、高热。
胆道出血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胆道出血可因血凝块引起胆道梗阻、胆道及全身性感染,还可因大出血而发生休克。
常见并发症包括:
胆源性脓毒症。
失血性休克。
病因
各种原因引起的,尤其合并结石的胆道梗阻和感染,是胆道出血的首位原因;损伤致胆道出血见于肝暴力伤或锐器伤。医源性损伤也可导致胆道出血;还有肝动脉瘤和肝癌等。
胆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胆石症导致的梗阻和感染。
胆囊炎。
肝或胆管肿瘤。
肝动脉瘤。
肝脓肿。
肝暴力伤或锐器伤,穿透性腹部外伤。
医源性损伤如肝实质或胆道器械操作,如手术中取结石损伤胆管壁,经脾、经颈静脉或经肝穿刺活检,胆囊切除术,内镜下胆道活检或者支架置入,或手术肝胆管置管引流术中、术后等。
哪些人容易患胆道出血?
近期有肝实质或者胆道器械操作史或手术史、有肝胆外伤或暴力钝性伤史、有胆道结石伴或不伴有胆道梗阻和感染、患有肝动脉瘤、肝胆恶性肿瘤者,均应考虑胆道出血的可能。
就医
一旦发现胆道出血,无论严重与否均应立即就诊,以防止大量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及其他严重后果。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黑便。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呕血或血便。
剧烈上腹痛伴有黄疸。
心跳加快、出冷汗、面色苍白、乏力、血压明显下降。
神志不清等精神症状。
建议就诊科室
肝胆外科
普外科
消化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胆道出血?
周期性发作的消化道出血且伴有三联征,一般不难诊断。但是首次发作的胆道出血应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其他原因相鉴别,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穿孔、肿瘤破溃等。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
肝动脉造影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是出血时了解胆道出血最有价值的诊断和定位方法。
内镜检查:可排除上消化道出血的其他原因,并有助于观察到十二指肠乳头有无出血。
超声检查:可观察是否存在肝内胆管结石、肝脓肿或肿瘤,明确出血的原因。
剖腹术中胆道探查:是最直接诊断胆道出血的方法,术中可用胆道镜观察出血的来源及方位。
其他:CT 、磁共振成像(MRI)、核素显像等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腹痛?严重程度如何?出现多久了?
以前有无胆道结石、胆道感染、寄生虫感染?
有没有发烧、黄疸等表现?出现多久了?
有没有呕血、血便?
有没有心悸、出冷汗、意识不清、低血压等症状?
近期有无肝脏或者胆道的有创检查或手术史?
近期有无肝胆外伤或被钝器暴力伤害史?
是否患有肝动脉瘤或肝胆恶性肿瘤?
做过哪些影像学检查?
平时在服用哪些药?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有没有生命危险?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症状?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吃什么药?
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案?
需要手术治疗吗?哪种手术方式最适合我?
手术后需要注意什么?
有什么并发症或者术后后遗症吗?会有哪些后果?
我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需要调整吗?
治疗
胆道出血的最主要的治疗原则要是止血和解除梗阻。非手术治疗主要为止血、抗感染、纠正贫血等对症治疗。外科治疗主要是血管结扎或栓塞术、胆道引流术和病灶切除术。经皮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是诊断胆道出血、确定出血部位的首选方法。剖腹术中胆道探查是诊断胆道出血的最直接方法[2]。
非手术治疗
对于出血量少,无寒战高热、黄疸或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以及身体状况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先予以非手术治疗,止血、抗感染、输血治疗、置管引流观察等。
手术治疗
对于反复出血、失血性休克、非手术治疗无效、病灶明确的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具体方法为:
肝动脉结扎或肝动脉栓塞术:适用于肝动脉破裂出血,目前后者更为常用。通过肝动脉造影发现出血部位后,再行高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止血效果明显,但对门静脉出血无效。
胆总管探查 T 管引流术:切开胆总管,清除凝血块,明确出血的来源;通畅引流胆道,防止胆道感染并有助于术后观察。
肝病灶或肝叶切除术:适用于经积极治疗无效者,出血来源主要来自门静脉,同时并存肝内结石及感染病灶。也适用于肝外伤无法缝合修补者。
疾病发展和转归
目前胆道出血的死亡率已经从以往的 25% 下降到 5% 左右[1]。主要是由于胆道出血的病因转变为相对更好诊断的医源性损伤为主;且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的治疗方法被应用于胆道出血的治疗,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和内镜治疗的术后死亡率明显低于手术治疗。
日常注意
胆道出血患者是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是外科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一般有发病的危险因素及诱因。因此凡是有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需在日常注意生活中注意症状和体征,一旦出现相关临床表现应立即就医。
合理休息,适度锻炼,劳逸结合,避免劳累。
饮食:恢复期应该吃比较软的、易消化的、营养丰富的食物。
少食多餐,不宜过饱,忌饮酒。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医生进行肝实质或者胆道器械操作时应操作细心、动作轻柔,避免不必要的操作损伤导致的胆道出血。
有肝胆外伤或暴力钝性伤史者应行必要的检查排除胆道出血可能。
有胆道结石患者,伴或不伴有胆道梗阻和感染,和患有肝动脉瘤、肝胆恶性肿瘤者,均应考虑胆道出血的潜在可能,应及时发现并就医。
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胆道感染、肝脏暴力外伤等相关诱因发生,减少胆道出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