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恶性B细胞淋巴瘤
概述
根据淋巴瘤注的细胞来源,将 B 细胞突变后发生的肿瘤称为 B 细胞淋巴瘤;B 细胞淋巴瘤不是单一的疾病实体,而是一大类生物学特征各异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案及预后也不尽相同。
中国每年新发的 B 细胞淋巴瘤患者数约为 60,000 人,占所有淋巴瘤的 66.3%;近年来,淋巴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淋巴瘤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生发展涉及遗传突变、病毒及其它病原体感染、放射线和化学物质暴露,及免疫功能紊乱等诸多因素。
淋巴瘤的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及对相应部位的压迫症状,如头颈部肿胀、咳嗽、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部分患者出现发热、消瘦、盗汗(睡觉时出汗)。
根据临床症候、病理特点、预后转归、遗传学(染色体、基因)异常等检查结果,可将 B 细胞淋巴瘤分为多种类型,最常见的类型为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根据淋巴瘤累及的范围大小,可分 4 期。
由于淋巴瘤的异质性大,不同病理类型、亚型的治疗方法均存在很大差异,医生需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全面评估,才能确定综合的治疗方案,具体措施包括化疗、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靶向治疗、CAR-T 细胞治疗等。
淋巴瘤是一种全身广泛浸润的恶性肿瘤,如不及时诊治,将导致患者死亡。
外科手术不是淋巴瘤的治疗手段,仅限于组织活检或并发症的处理;单用中药不能遏制淋巴瘤的进展。
症状
B 细胞淋巴瘤注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患者在发现淋巴结肿大之前或同时,可出现发热、盗汗、消瘦、皮肤瘙痒等全身症状。根据 B 细胞淋巴瘤的自然病程,可分为三大临床类型,即高度侵袭性、侵袭性和惰性淋巴瘤,各自的临床表现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B 细胞淋巴瘤会出现哪些症状?
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是最常见、最典型的临床表现。全身浅表及深部淋巴结均可受累;B 细胞淋巴瘤也可发生在结外淋巴组织或器官,形成肿块。
器官压迫、浸润症状:
发生在纵隔的淋巴瘤,可压迫附近的气管、食管、静脉等,造成咳嗽、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头颈部肿胀等;
腹部和盆腔的淋巴瘤,可出现消化不良、饱胀、腹痛、腹部包块;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可引起颅压增高症状、颅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发作等;
皮肤损害呈多形性,红斑、水疱、糜烂、脱屑等;
骨髓侵犯多为疾病晚期,表现为贫血、血小板减少、感染等;
发生在睾丸、卵巢、阴道、宫颈、乳腺、甲状腺、肾上腺、眼眶球后组织、喉、骨骼及肌肉软组织等部位的淋巴瘤,出现相应器官的压迫及组织破坏表现;
全身症状包括发热、瘙痒、盗汗及消瘦等。
B 细胞淋巴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晚期、进展的 B 细胞淋巴瘤,可能出现以下并发症并导致患者死亡。
严重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均可导致患者发生感染,甚至死亡。
血液、免疫系统并发症:免疫性溶血、噬血细胞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等。
肿瘤压迫、浸润,引起颅内高压、瘫痪,呼吸困难、窒息,肠梗阻、肠穿孔、出血,局部组织水肿及胸腹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肿瘤溶解综合征:出现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高磷血症而导致的低钙血症等代谢异常。少数严重者还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速和室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病因
B 细胞淋巴瘤注是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 B 细胞,出现了分化和增殖异常导致的恶性疾病。确切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遗传突变、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放射线、化学药物等因素,及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与淋巴瘤发生相关。
导致 B 细胞淋巴瘤的原因有哪些?
感染和慢性炎症:如幽门螺旋杆菌(HP)易引起胃粘膜相关淋巴瘤,EB 病毒感染可诱发伯基特淋巴瘤,乙肝病毒感染、艾滋病毒感染可增加淋巴瘤发生的风险。
放射线暴露或长期接触有毒的化学物质(包括有毒的家庭装修材料及染发剂),也会增加淋巴瘤发生的风险。
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如器官移植后应用抗排异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或其它原因导致的免疫功能低下,都是淋巴瘤发生的高危因素。
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与某些类型的淋巴瘤发生相关。
就医
由于淋巴瘤注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变化多端,首发表现可能是局部的浅表淋巴结肿大或深部肿块,及其它系统受累的压迫表现,也可能是不明原因的发热等全身症状。
因此,普及防癌知识、让患者具备防患意识,发现不适及时就医是早期诊断的关键。一旦自己触摸到淋巴结肿大等异常情况时,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任其发展。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发现浅表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
触摸到深部肿块。
不明原因的发热、消瘦、盗汗、皮肤瘙痒等。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头痛、恶心、视物模糊、神志变化、运动障碍。
呼吸困难、心悸、胸痛。
剧烈腹痛、腹胀、便血。
建议就诊科室
血液科
肿瘤科
医生如何诊断 B 细胞淋巴瘤?
临床上怀疑淋巴瘤时,医生会尽快安排患者接受影像学检查(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即 MRI)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及淋巴结、受累组织或器官活检,明确病理诊断。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
血常规及血涂片: 了解淋巴瘤对骨髓的浸润等情况。
骨髓涂片及活检:直接观察骨髓是否存在浸润及程度。
血生化:乳酸脱氢酶(LDH)、β2 微球蛋白升高与肿瘤负荷及预后有关。
影像检查(包括 CT、核磁共振和 PET-CT)。
脑脊液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用于疾病确诊、分类。
染色体、基因检测。
病毒及其它病原体检测。
重要器官的功能检查。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发热、盗汗、消瘦、皮肤瘙痒?何时开始?程度如何?持续时间?
发现淋巴结肿大多久了?是否疼痛?是否逐渐增大?是否伴其它不适?
是否经常感冒?是否经常染发?是否接触过其它有害化学物质及放射线?
既往患有何种疾病?是否接受治疗?现在病情如何?
有没有直系亲属罹患淋巴瘤或其它肿瘤?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怎么患上淋巴瘤的?能治好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需要住院治疗吗?医保能报销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淋巴瘤的治疗需要住院多少次?单用中药能治好吗?
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饮食方面要注意什么?
这个病会传染或遗传吗?我的家人需要接受筛查吗?
治疗
B 细胞淋巴瘤注患者接受规范化治疗后,约有 50% 的患者可以完全治愈,绝大部分病人可以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病变范围、基因突变、年龄体能、经济情况等多种因素确定。
药物治疗
联合化疗:利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淋巴瘤为全身性疾病,治疗上应以联合化疗为主。最常用的联合化疗方案有 CHOP、CHOP 样方案,是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及多种类型的 B 细胞淋巴瘤的一线或二线选择。
由于传统化疗药物很难区分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因此药物进入人体后不仅杀伤肿瘤细胞,也会毒害正常细胞,进而引起很多不良反应,如脱发、食欲不振、疲倦、恶心呕吐、感染、出血等。
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可用于多种 CD20 阳性的 B 细胞淋巴瘤的一线或二线治疗,多与化疗方案联合使用,也可单用维持疗效。
靶向治疗:依鲁替尼、来那度胺等靶向药物,可以单用或联用治疗 B 细胞淋巴瘤。
放射治疗
放疗是利用各种不同能量的放射线照射肿瘤,抑制和杀灭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放疗也是低度恶性的Ⅰ、Ⅱ期 B 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某些类型的淋巴瘤早期可以单纯放疗,放疗还可用于化疗后巩固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预处理。
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淋巴瘤先行强烈的放、化疗等预处理,以期最大限度地杀灭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然后再将造血干细胞输入到病人的静脉内,让造血的“种子”迁徙到红骨髓,进而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
对于年龄在 60 岁以下、伴有不良预后因素、常规治疗失败,或缓解后复发的患者,如果病人能够耐受高剂量化疗,并对化疗敏感,可考虑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化疗耐药及骨髓受浸润的患者,也可以考虑异基因(正常人)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CAR-T 治疗:嵌合抗原受体转导的 T 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ransduced T cell, CAR-T)是具有特异免疫攻击能力的 T 细胞,对复发、难治的淋巴瘤有一定的疗效。
手术仅限于病理活检或并发症的处理。对于合并脾功能亢进且无禁忌证,存在脾切除指征者可行脾切除术,为以后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疾病发展和转归
生活中有不少人把淋巴瘤视为绝症,究其根源,在于社会大众对于恶性肿瘤的认知不够全面。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淋巴瘤的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免疫治疗和靶向药物的应用,使得治疗方案不断进步,淋巴瘤已经成为一种可以治愈的肿瘤。如果积极配合,规范治疗,淋巴瘤的治愈率能高达 50% 以上!
不同类型的 B 细胞淋巴瘤预后存在较大的差异: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的治愈率高于 60%;
而低恶性组的 B 细胞淋巴瘤,如小细胞淋巴瘤、滤泡细胞淋巴瘤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所以疾病呈慢性过程,容易多次复发或发生组织转化,最终对化疗产生耐药而致死亡。
日常注意
淋巴瘤注患者不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规范化诊疗,同时也应该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思想、心理、行为、日常注意生活等方面进行重新调整和有效管理,争取达到最佳疗效,提高生活质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注意居住环境卫生,预防感染;摄入健康、均衡饮食,戒除烟酒及有害食品;保证充足睡眠及心情愉快;
适度运动,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体育锻炼计划;
保持与医生联系:治疗期间,按时回院完成疗程;治疗结束,坚持随访、复查;
积极参与康复课堂或查看正规网站、书籍,深入了解淋巴瘤相关知识,提高对疾病认识的正确性、治疗的依从性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预防
迄今为止,医生对大多数淋巴瘤注患者的具体诱因、直接病因并不清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尽可能保持正常的免疫功能,避免暴露于可能的致病危险因素,远离淋巴瘤。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养成良好、规律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避免出于亚健康状态;
预防病毒感染;尽可能避免接触有害的理化因素;
坚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处理可能的诱因(如幽门螺旋杆菌、EB 病毒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