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温度过高,导致血循环中红细胞损伤,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范围时,发生的一种贫血。
主要病因是高温。危险因素包含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和大面积烧伤。
主要表现为腰痛、黄疸(皮肤和眼睛黄染)、脱水、少尿甚至无尿,严重的患者还可能有恶心、呕吐的症状。
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输血治疗。治疗关键点是快速脱离致热源。治疗难点在于易复发。
不及时治疗容易使患者产生消极、焦虑、紧张的情绪,从而影响食欲、睡眠和休息。若病情严重且没有进行及时治疗,患者可能由于呼吸困难导致休克(脸色苍白、昏迷等症状),最后死亡。
该疾病的治愈率为 60%,治疗周期为 2~6 周。
症状
腰痛、皮肤蜡黄、少尿是该病最典型、最主要的症状。经常性腰痛、出现棕褐色的尿是该病最早出现的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肾功能衰竭、休克等并发症。
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的常见症状包括:
经常性腰酸背痛;
皮肤发黄、灰暗;
脱水:口渴、皮肤干燥、眼球凹陷,四肢疲乏无力;
少尿:尿呈棕褐色。正常成年人尿量一般在 1500~2000 毫升,24 小时少于 400 毫升即为少尿,24 小时尿量少于 100 毫升即为无尿;
恶心、呕吐。
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肾功能衰竭
休克及心功能衰竭
溶血危象
心肌病
高血压
病因
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主要的病因有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和烧伤。
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高温:温度超过 49 摄氏度时,红细胞形态上发生改变,出现畸形红细胞或破碎红细胞,这种红细胞寿命较短,会迅速被体内其他组织器官清除,红细胞减少即引起贫血。
烧伤、烫伤:烧伤或烫伤会使红细胞变脆、变硬、抗氧化能力下降,红细胞被人体清除造成贫血。面积达 15% 以上的 Ⅱ 度(真皮损伤,有水泡形成)、Ⅲ 度(皮下、脂肪、骨骼都受到损伤)烧伤即可引起。
哪些人容易患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常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者生活的人群:如工业生产的行业,炼钢、炼铁、造纸、塑料生产、水泥生产等相关工作。
身体有大面积烧伤人群:当人体有 Ⅱ、Ⅲ 度烧伤后 24~48 小时内,可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经常性腰痛;
皮肤长时间蜡黄、暗沉、苍白;
经常出现疲乏、困倦、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情况;
排尿量少甚至无法正常排尿;
感到恶心,并出现呕吐的情况。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突然性的休克。
小便颜色改变,呈现褐色、酱油色、咖啡色等。
建议就诊科室
血液科
烧伤科
医生如何诊断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当医生怀疑是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时,通常通过问诊、血常规检查、血液检查等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问诊:询问患者是否有经常性腰酸背痛、疲惫无力、恶心呕吐等症状,询问患者的工作环境以及是否有烧伤烫伤等,来进行初步判断。
血常规检查:主要查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通过观察红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初步筛查是否存在贫血。
血液学特殊功能检查:通过检查红细胞数量、红细胞膜缺陷、血浆中的抗体,用以进行贫血的分类,明确有无溶血性疾病。检查者于前晚进餐后禁食,实验当日早晨起空腹,先排尽尿液。
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通过计算一种变化的网织红细胞数量,来确认是否存在溶血性贫血。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饮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红细胞流动系数 TK 值检查:通过检查中的 TK 值(代表红细胞变形性恶化数值)判断红细胞变形能力、红细胞变形性恶化程度,对红细胞相关疾病有诊断意义。注意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饮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有经常性腰酸背痛的情况?
是不是经常感到疲惫无力?
是否偶尔感到恶心、想要吐?
排尿是否正常?
是否经常中暑?
是否经常处于温度过高的环境里?
贫血症状是持续加重还是维持不变?
家庭成员有类似这种病的经历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的症状?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这个病都有些什么样的症状?
这个病需要多长的治疗时间?
这个病治好后还会复发吗?
建议使用哪种方法进行治疗?
这个病有并发症吗?
如何预防这个病?
日常饮食我应该注意些什么?
是否需要长期服药才能控制病情?
治好这个病需要花费多少钱?
治疗
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输血治疗。必要时住院进行系统的治疗,根据病情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如果贫血症状严重,还可以进行少量输血治疗,同时还要定期复查血常规。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是可以治愈的,但不排除复发的可能性。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为醋酸泼尼松片、甲泼尼龙片、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等,具有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非特异性抑制免疫及退热等多种作用,从而减少对红细胞的损伤。
抗生素:常用药物有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等,主要作用是抗感染,避免烧伤造成的伤口感染加重。
补液扩容:补充水和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调节酸平衡的常用药物有碳酸氢钠、乳酸钠、复方乳酸钠山梨醇等,调节碱平衡的常用药物有氯化铵、氯化钠、盐酸精氨酸等。
补充液体:针对液体已经流失的情况,可以静脉滴注葡萄糖及时补充液体。
手术治疗
脾切除手术:对于红细胞破坏主要是发生在脾脏内部的情况,可进行脾切除手术,改善贫血的程度。
其他治疗方法
局部降温:尽快脱离致热源,进行局部降温,防止身体液体的流失。
输血:严重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患者也可以考虑输血,增加血红蛋白的含量来纠正贫血。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会引起肾功能衰竭,还可能并发感染,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加快、心力衰竭、休克,甚至死亡。
经过正规治疗后,可以治愈,但容易复发。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
因可能出现内出血倾向,所以术后需观察引流管及引流量,常规测量血压、脉搏和血红蛋白的变化。观察膈下脾窝引流管的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如发生持续性大出血,则应考虑再次手术止血。
脾切除术对腹腔内脏器(特别是胃)的刺激较大,术后 2~3 日再恢复进食。
很多施行脾切除术的患者,肝功能较差,术后应充分补充维生素、葡萄糖等,如疑有肝昏迷(表现为轻度的性格改变、行为异常、言语不清或处于昏睡状态等)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及时诊治。
注意尿量的变化,警惕肝肾综合征(具体表现为食欲减退、少尿、昏迷)的发生,一旦发现相应症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后期治疗。
术后应该保持充足的睡眠,每天至少睡觉 8 小时以上。按时一日三餐,保持充足的营养,有益于术后康复。
饮食:
平时要多吃含铁量高的食物,如蛋黄、红枣、动物的肝肾脏、海带等。
平时要多补充维生素 C,多吃水果、蔬菜等。
平时生活中多吃碱性食物,如豆腐、水果、奶类等。
溶血发作期不宜吃酸性食物,如蛋黄、牛肉、猪肉、虾、白米、鳗鱼、鲤鱼、啤酒、花生等。
少吃不利于铁质吸收的食品,例如浓茶、咖啡、馒头等。
戒烟、戒酒。
运动:适当运动,可以进行户外散步,避免进行篮球、足球等剧烈运动。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常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者生活的人群: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温度超过 49 摄氏度)环境中。做好高温预防工作,多喝水,穿防晒衣,必要时考虑换一份工作。
防止烧伤、烫伤:老人和小孩要特别注意,要远离热源,多留意,多关爱。
身体抵抗力:平时多加强锻炼,增强个人体质,比如多做一些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打篮球等。
饮食习惯:多吃水果蔬菜,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牛肉、鱼肉、瘦肉、大豆、豆腐、豆浆、黄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