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小肠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小肠黏膜下淋巴滤泡的恶性肿瘤,淋巴滤泡指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的淋巴细胞。
本病发病率较低,仅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约 3%~6%,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 1~2%。本病的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期,即 15 岁以前和 40~60 岁之间。男性多发,男女之比为 2∶1,具体发病率不详。在发病类型上,在我国小肠淋巴瘤以成人型常见。而在儿童小肠恶性肿瘤中,儿童型淋巴瘤的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占第 1 位。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机体免疫系统失调有关。也有人认为淋巴瘤与某些病毒(如 EB 病毒)感染有关。
按照组织学类型不同,可分为 4 种类型,即成人型、儿童型、免疫增生型、肠病相关型 T 细胞淋巴瘤;按照大体所见可分为 4 型,即息肉型、溃疡型、动脉瘤型、浸润缩窄型。
Contreary 分期法:
Ⅰ 期:肿瘤局限于肠道,无转移;
Ⅱ 期:有肠系膜淋巴结受累;
Ⅲ 期:侵及主动脉旁或邻近器官。
Mapvi 分期法:
Ⅰ 期:肿瘤局限于肠管,病变为单灶性,无淋巴结转移;
Ⅱ 期:肿瘤累及邻近组织;
Ⅲ 期:肿瘤累及区域淋巴结;
Ⅳ 期:肿瘤广泛性浸润或远处转移。
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及腹部包块等三大症状,但这些症状无特异性(即其他疾病也可能有此表现)。晚期患者可出现发热、肠出血(表现为大便颜色发黑等)、恶心呕吐等表现。
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术后辅助放化疗。
如果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对于不能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也要争取做姑息性手术(解除症状而非根治疾病的手术),切除梗阻肠段,恢复肠道的通畅。
症状
该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注及腹部包块等,但这些症状无特异性。晚期患者可出现发热、贫血、低蛋白血症(血液中白蛋白成分减少)及消瘦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肠穿孔、肠梗阻、肠套叠等类似急性阑尾炎的急腹症(急性腹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表现。虽然腹痛、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是常见三大症状,但不同病理类型,最常见的症状表现并不完全相同。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常见症状包括:
腹痛:为间歇性疼痛,多在餐后发生,腹痛部位与病变位置有关。
腹泻:腹泻一般没有拉不干净的感觉(医生称之为里急后重感),也没有肉眼可见的脓血便。
腹部包块:肿块直径大小不一,多数可推动、移位,少数有触痛或压痛。
贫血:血液中血红蛋白成分减少,患者可表现为疲乏无力、结膜苍白等。
消瘦乏力。
发热:多为不规则低热,早晨低午后高,多无寒战。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肠梗阻: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及停止排气。
肠套叠:表现为阵发性腹痛、便血和腹部包块。
肠穿孔:表现为腹痛、腹胀。
恶病质:表现为极度消瘦,贫血,无力,完全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等。
病因
本病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有一定关系,也有可能与机体免疫系统失调有关。
小肠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病毒感染:如 EB 病毒。
机体免疫系统失调。
接触辐射、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
哪些人容易患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受到 EB 病毒等病毒感染者。
免疫力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
长期处于高危环境因素中(如辐射区、农药密集区)。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腹痛
反复腹泻注
腹部饱胀不适
腹部包块
不明原因发热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肠梗阻。
肠套叠。
小肠穿孔。
休克:早期表现为烦躁焦虑,精神紧张;晚期为凝血功能障碍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建议就诊科室
肿瘤科
胃肠外科
血液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因症状无特异性,诊断比较困难,当医生怀疑是该病时,可通过全消化道钡餐检查及 CT、B 超检查进行评估,若观察到肠管之间有结节状的团块时,可进一步通过内镜直视和钳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X 射线钡餐检查:可查见肠管内有无病变。
B 超和 CT:了解肠管之间是否有肿块,及肿块的位置、大小、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利于判断肿瘤是否转移。
病理检查:是诊断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金标准。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开始腹痛的?
腹痛的时候是钝痛还是锐痛?
家人有类似的症状吗?
大便颜色正常吗?有无便血的情况?
是否有反酸、嗳气的症状?
是否有反复腹泻的情况?
是否有进食梗阻感?
是否有乏力的感觉?食欲如何?有无进食饱胀感?
是否有排气、排便?排便习惯有无明显变化?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
还会出现更严重的症状吗?
我需要接受哪些检查?
何种治疗方法最有效?
这些症状会一直影响我的生活吗?
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疾病会对我的寿命产生影响吗?
手术后疾病会复发吗?
手术之后需要辅助化疗及放疗吗?
治疗
小肠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除具有肿瘤本身危害性外,还可引起严重的腹部并发症,因此在治疗上应做到彻底切除原发病灶,并将病变小肠,连同肠系膜区域淋巴结一并清扫切除。
药物治疗
化疗:小肠恶性淋巴瘤对化疗较敏感(治疗有效),晚期患者或者术后患者可行化疗以杀死肿瘤细胞,常用化疗药物有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泼尼松等。
免疫治疗:可用免疫增强剂,如干扰素、白介素等,目的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手术治疗
根治性切除术:手术目的是切除肿瘤,应切除病变肠管及两端各 30 厘米左右的正常肠管,并清扫肠系膜上相应的淋巴结。
姑息性切除术:切除肠梗阻的肠段,恢复肠道的通畅,目的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其他治疗方法
放疗:淋巴瘤对放疗较为敏感,术后辅助放疗可达到消灭残留组织,并提高疗效的效果。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疾病可能快速进展,部分患者可出现肠穿孔、消化道出血及恶病质情况,对患者寿命及生活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经过正规治疗后,由于小肠恶性淋巴瘤在诊断上的困难,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属于晚期,因此疗效较差,5 年生存率为 36%,不能切除的患者 5 年生存率约为 20%。
日常注意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应观察伤口渗血、渗液的情况,定期更换伤口上覆盖的纱布,密切观察引流管中引流液的颜色、液量及引流管有无受压、堵塞。
放疗和(或)化疗后或期间的注意事项:接受放疗和(或)化疗的患者,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可能会出现恶心注、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如症状严重应及时就诊。另外患者应定期检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如有异常也应就诊。
在家用药注意事项:患者需注意不良反应,若出现恶心、呕吐、发热等不良反应,请及时就诊。如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为皮疹、出汗、四肢湿冷、血压下降等),应拨打 120 立即就诊。
复查: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嘱咐定期复诊,复查项目包括 CT、超声等,主要评估肿瘤是否复发。
饮食: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待肠道排气后可进食半流质饮食(如瘦肉粥、鸡蛋羹、混沌等)。
若为非手术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
运动: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若无明显不适可下床活动,防止肠道粘连。
若为非手术患者,可以运动,运动强度无明显要求,适当活动即可。
其他:应注意戒烟、限酒等。
预防
定时体检很重要,尤其是既往免疫系统受损或病毒感染风险较高的患者,还应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每年参加体检。
避免长时间接触放射线。
若因为其他疾病需要使用抑制免疫功能药物(如环孢素等),请告知医生,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如每周参加运动 3~5 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可选择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项目。